文|翠鸟资本
净利润从20亿元降至不足一亿元!
看到这个数据,你可能很难联想到是哪个上市公司,然而,这是发生在华大基因(300676.SZ)身上的真实事件。
自2017年7月IPO以来,华大基因就一直争议不断,更一度成为明星资金驻足的公司。
上市初期,华大基因的市值很快突破千亿元人民币,一年之后,市值出现腰斩。
不止于此,上市第一年华大基因的研发费用不足2亿元,占营收比例低于很多同行公司,但却用募集资金大买理财产品,让股东摸不着头脑。
斗转星移,短短六年光景,这家生物医药公司又给投资者泼了一盘冷水。
“震撼”的数据
华大基因主营业务是通过基因检测、质谱检测、生物信息分析等多组学大数据技术手段,提供研究服务和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
据最新披露的业绩快报,华大基因2023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43.53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8.29%;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121.1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88.64%。
由于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是衡量上市公司财务健康与否的关键数据,如此大幅度的下跌,给所有投资者一记重锤。
复盘来看,华大基因2020年的归母净利润超过20亿元,然而如今连1亿元都没有了。
对此,华大基因在公告解释称:“主要系报告期内,受行业周期影响,公司相关检测业务收入出现较大下降。”
此处,华大基因并未“直言”所谓的相关检测业务,具体涉及的名目。
公司表示,报告期内,公司继续主动战略性调整主营业务产品结构与供应链策略,推进主营业务的稳步发展。其中,生育健康的业务和多组学的业务收入同比略有增长,肿瘤防控收入同比实现显著增长。
靠核酸检测赚钱已成回忆
很明显,华大基因正处于产品结构与渠道调整期,利润波动相对较大。
公司在公告没有“明说”的业务,其实是新冠检测收入项目。
实际上,这种“疲态”在2022年的财报数据中就已显现。
复盘来看,2022年公司全年收入为70.5亿元,同比增加4.1%,而归母净利润为8亿元,同比下降45.1%。
当时,公司就将净利润的下降归因于核酸检测服务和试剂单价下滑明显,以及2022年年末防疫政策的调整,这直接导致社会对于新冠检测需求大幅削减。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2022年华大基因相关固定资产及存货存在减值现象,涉及对新冠相关固定资产和存货计提约4亿元减值准备。
显而易见,这都是围绕着新冠检测业务发生的。
我们再来看一个全景图。
统计显示:2020年、2021年和2022年,非常态化检测需求下,华大基因感染防控板块收入分别同比增长724.2%、73%、98.6%。
一家卖方研究机构更预测: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上述感染防控板块收入同比增速依次为-80%、5%、6%。
这也意味着,华大基因赚取丰厚利润的一个关键板块,已成回忆。
高瓴离场
2021年三季度,华大基因成为了一家基金巨头的“猎物”。
当时,一家名为“上海瓴仁私募基金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瓴仁卓越长青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成为华大基因的新进股东,位列第六大流通股股东。
穿透之后,瓴仁私募基金是高瓴资本的二级业务投资平台。
众所周知,高瓴资本是张磊打造的,一直对外号称“做时间的朋友”之理念,近两年在投资圈一度引发“争议”。
值得一提的是,瓴仁私募基金的“前身”是礼仁投资,疫情之后进行了改名,此举在买方机构圈甚为少见。
未曾想到,瓴仁私募基金做了一个短线交易,持有2个季度后,2022年一季度末便消失于十大股东名单中。
2022年恰好是华大基因核酸收入的转折年。
这至少也可以看出,高瓴旗下的资本,并未在华大基因的投资上“做时间的朋友”。
北上投资华大基因的离岸基金,也在显著地从这家上市公司离场。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是一个重要参照物,这是所有通过陆股通买入的外资的承载体,反映了香港资金的风险偏好。
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有华大基因股份数量为637万股。
倒回至2021年一季度末,对应持股数量高达1769万股,当时“一同持股”的机构资金还有瑞银集团。如今,瑞银集团已经消失于十大股东行列。
两年半的时间,香港投资人走了一大半。
※此文为翠鸟资本原创文章,未获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