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委曲求全成过街老鼠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此时,正好发生了普法战争,法国有些顾不上中国的事情了。京、津民众也掀起反侵略、反投降的风浪。一些大臣认为这是个好时机,便鼓动曾国藩趁法国内乱之际,迅速解决天津教案,如果法国人不乐意,就彻底把这些法国佬赶出中国去。

对大清来说,国际形势是好的,曾国藩也曾动摇过,但他还是认为大清朝已经腐败到骨子里了,经不起折腾了;一把手慈禧太后也希望稳定,不想打仗。还有,万一法国联合其他列强作战,大清未必能捞到什么好处,没准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所以,经过冷静思考后的曾国藩最终选择了议和,而不是发动战争。

同治九年六月十九日(1870年7月17日),曾国藩在天津会见了法国驻华公使罗淑亚,正式开始谈判。

谈判双方如果地位平等,还有得一谈,但现在二人所处地位太不平等了,一个是有恃无恐,蛮不讲理;一个是完全被动,等待对手裁决。所以,曾国藩也不打算进行毫无意义的口舌之争,决定按照上面的吩咐,严办杀人凶手,赔偿洋人的损失。

刚开始,罗淑亚的态度还可以,所提条件也不过分,本以为可以结束谈判了。不料两天以后,罗淑亚纠合英国公使威妥玛联名修书一封:必须赔偿白银50万两;正法所有凶手,尤其是“暴乱之首”天津道员周家勋、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总兵陈国瑞等。

还威胁道:如果在10他之内不能兑现要求,法国第三舰队和英国加尔各答舰队队将炸平天津,攻进紫禁城。

曾国藩气愤至极,好歹也是个驻华公使,怎么能出尔反尔?其实,原因很简单,有了英国这个帮凶,罗淑亚不再势单力薄,再加上强大的军舰做后盾,他可以肆无忌惮地提各种要求。

猖狂,猖狂至极,简直就是一群地痞无赖。

中国官员即使犯罪,也应该由大清皇上处置,岂能轮得到洋人指手画脚,再说,天津地方官也没什么大错,凭什么抓人。

忍无可忍的曾国藩向慈禧太后请示,该如何办理。只要慈禧一声令下,曾国藩就能拼了这把老骨头,和洋人死战到底。

可慈禧还是那六个字:不可得罪洋人。所以,历史上就没出现晚年曾国藩和洋人死磕的一幕。

为了讨洋人欢心,避免事情闹大,曾国藩只好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快刀斩乱麻般把天津教案快速了结:正法20人,充军25人,赔偿白银49万两,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交刑部治罪。

曾国藩的处理方案一出台,马上引起了朝野上下一片愤怒,甚至连曾国藩的亲友都觉得不可思议。他们一致认为,曾国藩这么做就是卖国,把国人的脸都给丢尽了。“卖国贼”的帽子便毫不留情地扣在了他的头上。

曾国藩有口难辩,他也想痛痛快快打一场,但又底气不足,再说,也没有人支持。不过,他认为“委曲求全”避免了战火在中华大地上重燃,是中国民众的“福音”,却不料因此而名誉尽毁。

总之,当时全国上下对曾国藩是一片指责、抨击之声,使他陷入了被万人声讨的舆论包围之中。

曾国藩本来就是带病之身,岂能承受这种耻辱,心力憔悴、痛苦不堪的他不再想多说话了。他后悔自己在“剿捻”无功之后,没有“退隐”,重回两江之任和升任直隶总督,真是画蛇添足。

在一年之前,曾国藩还以“中兴名将、旷代功臣”入京陛见,接受直隶总督关防,并赐予在紫禁城里骑马的殊荣,令百官羡慕不已。然而一年之后,竟然成为众矢之的,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境地。这样的大起大落真是比戏剧还要富有戏剧性!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