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杰仁
邓明
娄方
史勇
古建筑的保护利用,一方面要保存其原有的历史文化风貌,另一方面也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因此,对于修缮完毕并通过验收的广福寺古建筑群来说,如何让下一步的保护利用更好地与兰州城市建设发展并驾齐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记者采访了文物保护、史志研究等相关方面的专家,探寻助力这座金城古刹再焕新姿的良策。
已具备开放条件 建议进一步申报提升文物级别
——访省文物局高级工程师、专家委委员陆杰仁
广福寺是兰州市区保存稀有的明代古建筑群。由于历史的原因,虽然位于闹市区,但成了十多户居民居住的大杂院,十分可惜。
此次保护修缮不仅妥善安置了原有的住户,更清除了严重的文物建筑火灾隐患,保障了该处文物的安全。同时,通过修缮使该处古建筑群的院落格局得到了恢复,使人们能够看到规则对称的古代寺院建筑布局,对普及和研究中国西部地区古建筑知识提供了较好的案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修缮完整保留了古建筑木构架,延续了这一处珍贵古建筑的生命,对于研究和佐证兰州城市建设史、建筑演变史和宗教交流发展史有重要的作用。
其间,通过对建筑彩画的清洗、回贴、补绘等措施,使我们看到了生动活泼、气象非凡的明代彩画,直观领略到古人充满浪漫气息的绘画艺术和精湛的工艺技巧。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通过保护修缮,留住了城市的文脉、留住了城市的记忆、留住了城市的乡愁,也留住了城市的骄傲,看到它,使我们油然而生乡土自豪感,激发我们奋发向上的内生动力。而且,未来还可为到兰州的中外游客提供一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游览参观点,使游客直观感受到兰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珍贵的文物瑰宝,从一个局部说明泱泱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
令人惊喜的是,在保护修缮工程中,发现了明代永乐、嘉靖、万历,清代乾隆等年代营建、重建、修缮的墨书题记,毫无疑义地证明了该处古建筑的建设和重建年代,为今天研究确定其价值发现了确凿的证据。同时,保护修缮工程还完整保留了建筑珍贵的木雕装饰,补配了糟朽、虫蛀等构件,较好延续了建筑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此外,修缮中还原汁原味保留了珍贵的明代彩画,对新构件按照原彩画纹样进行补绘,彩画的修缮补绘使用了中国传统的矿物颜料和光油等植物材料,保证了油饰彩画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目前,广福寺已经具备了向观众展示开放的条件,应尽快完善配套设施向观众开放。我觉得,展示开放应按照《文物建筑开放导则》要求,根据建筑的所处位置、空间布局和结构特点,在保障文物建筑安全的前提下,作为公共建筑向观众开放参观。
一是可开辟为博物馆供观众参观,博物馆类型可为综合类或者专题类均可,但所展出的展品一定要有特点要有高的品位,代表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或者艺术水平;二是可开辟为艺术馆使用,展出某一位大师级艺术家的作品,以提高城市的文化艺术品位,像深圳的“关山月美术馆”等。
从目前该建筑群所处的环境来看,建议在庆阳路打开参观通道和入口,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厕所等参观配套设施,实施古建筑消防、安防工程。
最后建议,结合目前开始的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进一步申报提升该古建筑群的文物级别,使这一处珍贵遗产得到更加有效更为规范的保护。
打造专而精的文博场馆
——访甘肃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史志专家邓明
甘肃有着历史悠久、丰富灿烂的文化,而各地的古建筑艺术更是东方艺术的代表,形成了本土古典建筑体系。和其他物质文化遗存一样,广福寺也是兰州城发展遗留下来的实物,甚至可以从研究中看出同一时期其他学科的发展情况和当时所达到的水平。
广福寺位于庆阳路221号,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俗称高碑寺,因有一高大丰碑而得名。亦称高壁寺,因墙壁高耸而得名。它是兰州城区唯一一座明代永乐时期的佛寺。
对于本土建筑史的研究来说,广福寺更是直接的实物例证。因为这座古刹也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所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科学技术水平、工艺技巧、艺术风格、风俗习惯等。因此,研究兰州建筑史,广福寺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兰州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更为迫切。在新的历史时期,如广福寺这样有丰厚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古建筑,便可担当起当代百姓文化休闲场所这样一个新的历史使命。这样一座保护完好且具有独特代表性的建筑,便可以形象地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对于兰州的文化旅游发展来说,保护完好的古建筑资源本身就拥有良好的人气,甚至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为促进兰州旅游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进而带动服务行业等相关行业的迅速发展。由此可见,未来的广福寺不仅可以成为市民的文化休闲场所,更可以成为我市发展旅游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目前,广福寺北部已建起大楼,不可能开通道路。南部临正宁路,但有一座简易楼阻挡。建议拆去简易楼,建起山门,便于游客参观,利于消防车进入。广福寺虽小,但历史悠久,可利用殿宇不定期举办展览,展示省市博物馆未曾展示的内容,追求小而精。例如,广福寺曾为清代茶务局及茶商、晋商、陕商供养的场所,因此,展示兰州茶商行茶大西北的历史,应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文化解读要深入浅出才能更接地气
——访兰州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娄方
广福寺的建筑特点十分鲜明、独特,为了充分利用建筑空间采用了“减柱”的做法,整个大殿里没有多出一根柱子,这样在空间使用方面更加完整。由此可见,当年的建筑师也是充分利用了东方建筑力学的智慧,很是令人敬佩。
“减柱”这种做法在辽、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比如山西的华严寺,五台山佛光寺的文殊殿等等,都有使用。明清时期,这种技艺在我省也多有使用,尤其是体量不大的戏楼、亭台比较常见,但在体量普遍比较大的殿式建筑里很少看到,因为体量越大减柱后的受力关系就越难解决,十分考验修建者的专业水平。目前所知,在兰州现存殿式古建筑中大概也是独一份。
广福寺的彩画也十分有价值,既完整保留了明代彩画的特点,又融合了兰州本土建筑彩画特色,代表了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的传承与交融,与人们熟悉的官式彩画走了不同的传承之路,非常珍贵。在此次修缮中,广福寺的整体地面还抬高了1.47米,又增加了专业的排水设施,完全解决了下雨积水的问题。
每个人对于古建筑的欣赏角度不同,有的喜欢看建筑,有的喜欢看彩画,还有的喜欢听故事。广福寺经过修缮后,在这些方面的呈现都兼而有之,十分难得,只是缺乏进一步的整理和挖掘。但是,要想让其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还是需要下大力气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特别是要在宣传方面多想办法多下功夫,这样才能让大众从中找到自己欣赏的点,也让这座600多年的古建筑在未来可以更接地气。
为世人揭示古建筑真正的价值,一定是很讲究方式方法的,在这方面,敦煌莫高窟是做得最成功的。展示古建筑真正的价值,绝不是把研究得到的成果资料摆在那里就行了,绝大多数人是看不懂也提不起兴趣的。很多地方在古建筑保护利用方面,都存在宣传方法单一,展示内容过于专业,对外推广力度不够的情况。如果人们不能欣赏,又何谈对其文化价值的理解、感悟和喜爱。
打好活化利用与周边夜市互联互通的“组合拳”
——访甘肃省文物局二级调研员、省地方史志专家库成员史勇
如果能够依托广福寺古建筑环境,以博物馆的形式做好活化利用工作,与兰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相吻合,应该是兰州市及城关区贯彻落实“三抓三促”和强省会行动的重要文化举措和民心工程之一。同时,此举也必将为城关区乃至兰州市增添一处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展示弘扬场所和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在省内树立一个闹市区古建筑活化利用的典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依托古建筑设立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建设发展领域的一个显著特征。近年来,从城市到乡村,“将博物馆建在古建筑里”成为文物活化利用的主流之一。实际上,城关区范围内依托历史建筑等文物保护单位设立的再生型博物馆亦为数不少,如依托白衣寺遗址及白衣寺塔设立的兰州市博物馆、依托八路军驻甘办事处旧址设立的兰州“八办”纪念馆、依托白塔山古建筑群设立的甘工委纪念馆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广福寺地处兰州著名“网红”打卡地——兰州正宁路夜市黄金地段,可以说所处位置“自带流量”。这也是很好的宣传推介亮点之一。将来,在确保观众和古建筑安全的前提下,结合正宁路及周边夜市经济推行夜游广福寺活动,打好活化利用与周边夜市互联互通的“组合拳”,这也将成为提升城关区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之一,有助于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与此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修缮后的广福寺,作为目前兰州市内为数不多的明代建筑遗产,自身固然有不少亮点和看点,但还需要解决文物藏品不足和陈列展览形式的问题。考虑到广福寺实际建筑面积和有效陈展面积相对较小,建议未来结合自身定位着力打造“小而精”的接地气的专题陈列展览。
最后,关于广福寺本身的学术研究与文化弘扬应抓紧跟上。建议整理出版广福寺保护修缮工程报告,结合未来规划将广福寺与城关区其他标志性文化景观有机串联,打造城关版“City Walk”文化旅游品牌,因地制宜开发相关文创产品。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 超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