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寄语——
如果风有重量,定是追随向海精神
从银河系看,地球不过是其间一叶方舟。从地球看,占总面积不足1/3的陆地,也犹如茫茫大海中的一艘船。贞尧仔先生“海味”十足的新书《海上三坊七巷》,从“三坊七巷形出水中,神在海上”入手,一气呵成给读者展现出九道绝活:“因海而生”“福地重人”“海国情怀”“船政风云”“沧海一柱”“惊涛巨变”“守望宝岛”“商海气象”“坊巷春天”,这些无疑是海纳百川、九九归一的精神食粮。从“海上”读书这种体验感,犹如从“旱鸭子”到“水手”的转变。视觉一新,天地一新,历史为之翻涌,人物为之鲜活,文明为之拓续,时代为之记忆。
江海双惠的“海”
“通江达海”是一个汉语成语。而“江海双惠”却是该书作者哲学思考中写下的新词语,是通达之后的升华。通达是技巧,是路径;双惠是融汇,是成全。
该书开篇就揭示“闽在海中”“因海而生”的深刻道理。作者多方考证,福州从古至今,向海拓城的变迁。先秦时期福州“是一片水乡泽国,汉代以后渐次淤积,浮出陆地。”“闽越族傍水而居,城池宫殿临水而筑。”“那时,福州鼓楼区大部分地方都在江河水域之中。”特别是引用,当年闽越王无诸为解族人离开山峦而“思乡引飞山”的传说,佐证福州少山峦,令人印象深刻。作者指出,“少陆地,填海造地;城不足,围海建城,福州自古向海而生,每次拓城,都是向海再向海。至元明清,福州内河交织……河海相连,河通江海……福州城是从水中成长起来的城市,因此有‘浮’福州之说……三坊七巷自然在海上。”“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其源头活水在于连接江海。”“安泰河,就像一条长长的脐带,穿过闽江,连通大海,自然而然地获取江海双惠的先天优势,为三坊七巷供给不竭的营养源泉。”
向海拓城要地,是闽人智慧。作者从地理上、历史上、客观上、事实上阐述,通江达海,活水源源,血脉长长,人文荟萃。从而,还原海上三坊七巷“浮”于“有福之州”之上的鲜活故事。也为全书进一步揭示三坊七巷的海洋特性与向海精神,打开了面朝大海的“澎湃”之窗。
人海飞鸿的“海”
在福州鼓山的更衣亭东侧有一方摩崖石刻,行草,横一行,纵两行,内容为:“人海飞鸿/道光己亥九秋/江右少香陈偕灿”(陈偕灿,清代诗人,道光元年举人)。这方石刻,隐喻着,人海茫茫,飞鸿留痕,古今几人?
《海上三坊七巷》的“海”,正是从这个视角,以人为本,以人为榜样,浓墨重彩刻画,福州历史上,人海飞鸿中,那些开创福地、彪炳史册、可歌可泣的人物。在掌权持重的军政重人中,有开凿东、西两湖的晋安郡守严高;有造就时和年丰、“后五百年大盛”愿景“开闽圣王”王审之;有开塘疏渠、修建第一条“大运河”、第一次将内河与闽江连接起来、著世界上第一部《荔枝谱》、最有影响力茶书《茶录》的明吏事蔡襄;有“福山福水抱城来,助我一段空明”的李拔;有留下“三年郡太守,十万绿榕树”美名的张伯玉等。
福州之所以有福,皆因,古往今来,众志成城。湖是造出来的,河是挖出来的,城是拓出来的,太平是打出来的。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年迈身病时,仍千辛万苦挖“坎儿井”,“林公井”美名留万代。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上疏奏请设监造轮船,“整理水师”,创建新式海军,创办船政学堂。特别是举荐了沈葆桢,后来成为洋务运动先驱。还有作者在后记中重点“说说”的:“严复做雄文《天演论》的思想之变,林旭为之腰斩的戊戌变法制度之变,林觉民为之牺牲的广州起义武装之变,林长民为之点燃五四运动的科学民主之变,就足以让国人热血沸腾,让民族为之振奋图强。”
这种种海国情怀,既离不开天之道,更藏着比海也深的人之道。作者深刻指出,“山水不负天,天不弃山水”“英才惜英才,天地做平台,代代燕常来”“大道动人,大道聚人,为大道,人感人,情动情”“这是情怀对情怀的托付/抱负拥抱抱负/不负英雄英雄也/这是历史定数/如此因果多反复/江山多娇/社稷有福”。
纵览全书,沧海一柱,仰为观止。人海人山,山是丰碑,海是精魂。
学海无涯的“海”
重教兴学,在三坊七巷是一大人文景观。作者在书中描述:“巷巷藏有私塾,坊坊兴办学堂,坊坊巷巷书声琅琅”。此中经纶,学海无涯,可窥一斑。其中,宋初,福州出现“海滨四先生”,三坊七巷有其三。清朝,福州创办有四大书院。后来,林觉民在吉庇巷开阅报所;陈宝琛在光䘵坊创办福建第一所公立幼儿园,其夫人王眉寿创办福建女子师范传习所,后与林伯棠倡办的女子职业学堂合并为福建女子师范;还有文儒坊的福州女子学校、光䘵坊的南城学校、吉庇巷的第一平民小学、宫巷的文儒幼稚园与宫巷小学等等。福建十杰几乎都在三坊七巷的蒙学学堂学习过,从小接受自由平等思想。
教育鼎盛之时,正是三坊七巷人才辈出之际。其中声名远扬、最杰出的是自喻“纵使三年生马角,也须千卷束牛腰”的林则徐,他著有经济专书《北直水利书》,提倡“地资才资人才,土功皆属农功。”该书作者认为,“人在山水间,过眼中常常是,水到渠成,水涨船高,天道酬勤,地力不负人力,山秀人俊。”恰好道明了一个道理,人定胜天,天遂人愿。
“航政根本在于学堂”“创始之意不重在造,而重在学”。沈葆桢富有远见卓识,开创航政学堂,其教育经验、模式外溢到全国各地,培养出大批新式海军人才。为此,李鸿章说:“闽堂为开山之祖。”严复父亲严振先,国学造诣较深,亦儒亦医,亲自教严复读书。严复则常年囊萤借光,常年挑灯夜读,年仅14岁,以第一名成绩考入航政学堂。后来作为清政府派出的第一批留欧学生,前往英国深造。梁启超称赞严复“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人物”。作者贞尧仔则以一语蔽之,“唐僧西天取经,严复西方‘盗火’”。这思想之火,在《天演论》中穿越了物竞与天择,似惊雷闪耀兴邦强光。
崇尚经世致用,造就时代英才。只有沐浴在学识的海洋,才能开眼看世界。诚如作者所言,三坊七巷,总开风气之先,启思想之门。
福海无边的“海”
作者在书中引用巴金的话:“社会的进步是一部殉道的记录,人类进化的每一个时代中都浸透着殉道者的热血。”其用意可知,不论是沧海一柱,还是沧海一粟,从来都是苦难造就了福海。
航政风云告诉我们,“国家欲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也来自于海”。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向世界告白“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用贞尧仔先生的话来说是,“以天下人为念/为创造幸福而幸福”。同时也是,竭尽所能,人造福地,天成福海。
在守望宝岛章节,作者以浓墨重彩陈述,三坊七巷英雄辈出,何勉、蓝鼎元、甘国宝、沈葆祯、郑光策、陈宝琛、陈衍等人为保卫、开发、建设台湾,维护祖国统一做出特别的贡献。这种守家卫国精神正是中华儿女的福音所系,福根所在。
“商路随水路”。从唐朝福州“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入垂帘”的繁荣景象,到海丝枢纽城市、世界茶港的风生水起,彰显了海上福州的精神内核。
“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习近平总书记曾殷切嘱托,“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这如强劲的春风,让三坊七巷焕发出勃勃生机。
“青石板,风火墙,志气骨气昂扬/踏实地,悟思想,而今更谱新篇章/史诗一卷,三坊七巷!”作者在代序中,对有福之州,海上福州,海上三坊七巷,寄予了无比深情的家国情怀和希望祝福。
这从作者新近创作的《三坊七巷组歌》12首歌词中,可见,为国为民读更多书,做更大事,谱写新华章,树开船出海之样榜。
今人著书,连接明天历史。初读此书,顿觉,岁月如歌,风从海上来,史由坊巷出,此时无声胜有声。(南竹)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海上三坊七巷》是一部充满地方历史人文韵味的散文作品,作者从“闽在海中”,“三坊七巷形出水中、神在海上”的观察视角入手,梳理了古时福州城和近代三坊七巷涌现出的众多仁人志士的丰功伟绩与传奇逸事,展现出他们海纳百川,维新图强,推动中国近代史发展进程的历史价值。作者笔下的三坊七巷,并非停留于对其建筑范式的描摹,而是更深入地挖掘独属于三坊七巷的人文精神遗产以及给后世留下的教训和启示,从而传递出注重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三坊七巷融入新的海洋文明、唱响中华文明,从而让世界看到更好的福州的当代意义。
编辑推荐
三坊七巷的人文精神,是富矿,挖不竭,掘不尽,凭一己之力,尽奋书,毕生也书写不完。钟情三坊七巷,并非仅仅关注那片瓦、那块砖、那个宅院、那条街坊,而更专注这里的家国情怀——从这里走出来的人物留下的精神遗产、给后世的教训与启示。
来源 美篇
编辑 薛雅平 江杭
审核 张晨 谢雄
监制 吴凌 峰 钟鹰
发现城市管理问题
拍照上传举报
一键直达“融壹拍”小程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