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氏家庙坐落于蓬江区棠下镇横江村,原是光绪年间翰林院编修[1]伍铨萃主持修建的家庙,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历经百年,今属广东省不可移动文物。
图1 伍氏家庙
图2 伍氏家庙公示信息牌
伍铨萃(1863-1932年)字荣建,号叔葆,棠下横江人,清末民初学者、书法家、官员。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进士,名列二甲十二名,后授官翰林院编修。其是横江开村以来封建社会科举考试中唯一一位考取进士并获任翰林庶吉士[2]的乡民。他对家族最重要的功绩,先是主编《广东伍氏阖族总谱》;再是任《岭南伍氏合族总谱》主编,编修期间,因操劳过度,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逝世,享年69岁。
驻足伍氏家庙前,放眼望去,古朴庄重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不禁赞叹古人的建筑智慧与艺术造诣。这座古建筑被时间磨损了轮廓,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带着岁月的痕迹,散发出一种沉稳庄重的深沉,让人不由自主被吸引。在门前左右,分别立有一对功名旗杆花岗石基座,基座下墩呈方形,框竹节边,雕八宝,这是伍铨萃考取进士的印证。走近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门匾上方一幅栩栩如生的“国照龙颜图”。将目光下移至花岗岩门匾,其上镌刻着“伍氏家庙”四个醒目大字,右边上款刻“光绪纪元乙未”,左下附有“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加一级二十三传孙铨萃薰沐敬书”的落款。大门两侧悬挂着两块木制牌匾,分别题词“汴梁衍派”、“柱国流徽”。家庙外边左右两侧设青云巷,是以王勃《滕王阁序》文中的“腾蛟”、“起凤”作为门额名称,意为宛如蛟龙腾跃、凤凰起舞。
图3 旗杆花岗石基座
图4 左侧青云巷“腾蛟”
图5 右侧青云巷“起凤”
走进家庙,单间二进,砖木结构,为单檐布瓦硬山顶,绿琉璃瓦剪边,抬梁与四柱斗相结合的梁架结构,充分展现了珠三角地区清末时期的建筑风格。第一进设木屏门。庙内留方形天井,两侧为庑廊。新中国成立以前,家庙曾是学校旧址,文革时期大部分文物被毁,1997年重修。左侧廊墙壁上刻的“重建旗杆台碑记”,乃当年横江村伍氏族人为纪念伍铨萃公高中“翰林”一百零五年、诞辰一百三十五年、“伍氏家庙”建祠一百零二年,共同发起重建家庙门前旗杆台之见证,以此纪念前人,保护历史文物和延续历史文化遗产。
第二进内摆放了历代先人木主牌的神龛,后厅悬“有永堂”匾,正中神龛的四周配有字画作装饰,两侧神龛除上方各有一幅字画作点缀外,还各配一幅意味深长的五字圣贤箴言对联,左侧为“心田先祖种,福地后人耕”,右侧为“世代源流远,宗枝奕叶长”。寥寥几字,道出了历代先人希冀宗族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人丁兴旺的祈愿,勉励后辈继承先辈遗志,继续拼搏奋斗,为宗族做更大贡献。此外,正中神龛与右侧神龛之间的墙壁上还挂有伍铨萃画像、其后裔伍云希的书法作品,以及一块纂刻着“进退有为,精彩人生”的木制牌匾。
图6 有永堂
图7 伍铨萃画像、其后裔伍云希的书法作品、木制牌匾
经受百余年风雨洗礼,伍氏家庙在岁月长河中沉淀得愈发韵味悠长。走出这座古建筑,心中的敬佩与自豪之情久久不能平复——敬佩的是伍铨萃先辈恬淡阔达、宠辱不惊的高尚品质;自豪的是作为一名驻村选调生,我有幸与横江人一道继承先辈遗志,为这个村庄的更美好未来挥洒汗水。以微知著,伍氏家庙的悠久历史展现给我们的不仅是一座文物的丰富内涵,更是横江村地大物博的深厚底蕴。让我们以保护、传承古建筑为起点,继续深挖横江这座宝藏古村,让其在时代的潮流中焕发新的光彩。
注:
1、翰林院编修,官职品等为正七品,职务相当于现在中央办公厅和政策研究室的秘书。主要负责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其重要作用在于培养人才。
2、翰林庶吉士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编辑 | 蓬江发布编辑部
来源 | 区委组织部(驻棠下镇横江村选调生袁淑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