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敬而进
子曰:“事思敬;执事敬;修己以敬。”
儒家说的“敬”,既指敬事业,也指敬别人,更指敬自己。
从前,有一个少年家境穷困,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放牛,但他还是会偷偷在私塾门外偷听先生讲课。
他的书都是向别人借来的,有时为了借一本书就要走上好远的路途。
有一次,他向一位镇上的朋友借了一本《论语》,读起来津津有味,但因为家里的屋檐漏水了,书被雨淋湿了。
第二天大清早,少年赶紧赶到朋友家里,诚恳地道了歉,说道:“我没钱赔一本新的,但我可以帮您干三天活。”
于是,他在朋友家中砍了三天的柴,煮了三天的饭,一直非常投入,一点都没有马虎了事。
这位朋友被他认真的行为感动了,说道:“这本书也被晒干了,以后就送给你吧。”
少年非常高兴,以后更用功地读书,凭着他勤勉的精神,终于考取了功名,做了一个敬业的好官。
敬自己的学业、事业,才能务实严谨地求真理,继而在专业上有长进。
敬天地君亲师,敬每个相遇的人,才能获得别人回应的尊重,才能在各种关系中得到改进和成长。
敬自己,才会衍生出忠、孝、廉、耻、勇、仁、义、礼、智、信这十德,才能积极成就更好的自己。
只有懂得敬畏,行有所止,人生方能远离祸患,守住人生福禄。
敬而进,是入世的最好境界。
道家静生境
《道德经》第十六章中曰:“致虚极,守静笃。”
老子的意思是:要使自己的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万物影响,并用这种状态好好观察事物潜在的规律。
商朝时的武丁就把这种境界发挥得淋漓尽致。
先帝去世,武丁作为新王继位后,三年间竟然不发一言。
这位大王不讲究饮食、衣着、排场,不接待诸侯的朝贡,只听大臣的汇报,自己从不颁发命令。
百官只得听命于“冢宰”(当时辅助君王的官职),对此大家都十分着急,不知新王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武丁其实是有自己的打算的,他藉着三年守孝期间,暗暗观察各种人事,运筹着如何化解朝廷内部的派系斗争,如何起用贤能,如何发展农业经济等等重要方针。
当三年过去,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要重用还没上位前就认识的傅说。
傅说是一个有才华,又满怀抱负的人,因为祖上得罪了权贵而全家被罚为奴隶。而傅说最终也成为了他的丞相,成就了商朝的中兴时期。
武丁此后用人更唯才是用,不分男女,譬如他的妻子,就是当时的名将,并为他屡立战功。
静不仅是一种智慧,静还是产生智慧的土壤。
所谓静生百慧。道教言:“灵台清静,静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昭德新编》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一个人内心不静,很难真正思考问题,做人做事也一定会骄矜、浮躁。安静的人会仔细观察中审时度势,更容易深入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感悟人生道理。
只有守静的人,才能发现生活中的幸福和美。浮躁的人、脚步匆忙的人总是会错过很多美好的东西。
我们或许会经历人生岁月的蹉跎或道路的泥泞坎坷,但保持淡泊的处世态度,泰然处之,就能在纷繁中找寻自己的心的超然和安宁,不受世俗的干扰和冲击,人生也更豁然开朗。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静,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每个现代人都必须学会的能力。
静生境,是出世的最深境界。
佛家净如镜
佛曰:“真心无相,本自清净无染。”
佛家讲的“净”,就是指摆脱了烦恼的枷锁。
宋朝时,有一位女信众,每天都从自己的院子里采了鲜花去庙里供奉佛像。
一天,禅师就赞美她说:“女施主每天如此虔诚以花供佛,容貌必定能修得越来越庄严美丽。”
这位女信众却回答:“每天当我来佛门之地时,心灵就像被净化过似的,但一归家,面对家中种种琐碎之事,烦恼心便起了,该如何是好?”
禅师问:“您家院子长种鲜花,必是懂花之人,那您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
女信众说,“要花儿不败,须天天换水,更须把花茎剪去一截,因为花茎在水里容易腐烂,如果腐烂了,就不容易吸收水分,很快便凋零了。”
禅师说:“我们身处的环境,其实就像盆中的水;我们人就是花,只有天天剪去坏情绪、坏念头的茎,才能吸收到天地的养分,保持清净安详之心。”
我们一日须三省吾身,在日常生活的各种念头、各种言行中去对治自己的烦恼之心。
品性如果是一棵大树,静,就是根、就是树干——而不是枝叶,能大风吹而岿然不动。正如同禅宗六祖慧能所说,风动、幡动而心不动。
静以修身,静利于养性。老子有云:“静为燥君”,“躁胜寒,静胜热”,此为静的本质属性、相反比对和降服作用;“清静可以为天下正”,是说静的社会治理作用。同样,儒家所说:“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也指明了静的品性作用和社会治理意义。
可以说,静是诸种品行的根本,也是诸种品性的“主帅”。
人生如此,社会亦然。当今社会过于浮躁,静是根治浮躁的处方。安静能清除浮躁、战胜浮躁,能使社会和个人在积极进取的同时,避免急功近利,避免喧哗嘈杂,避免贪欲浮华,以清醒冷静的省思,合理地应对事物的发展变化,提升驾驭事物发展变化的能力,做到坦然以对、从容处之、乐观向上。
每临大事有静气。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危难时“泰山崩于前而不惊”,才能更好地应对,危中见机,化危为机。但其实世上的大事小事都需要静气,都需要心平气和,平心静气,特别在如今纷繁、嘈杂、浮躁的“万变”世界。
心平气和才能“静”,“静”才能通达智慧。从而做到定力如山,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静为躁君”。就是说“静”是“躁”的主管。因而,“静”是当今治世的“良药”,理应成为世人内心的品格,成为社会治理的方略,成为世界进步发展的“定力”。
经典永恒,优秀的传统文化千古流芳。我们来看看儒释道是如何说“静”的。
先看道家,《道德经》中说:“静为燥君”,“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点明了“静”的性质、对立面及其克制作用,也指明了“静”的社会治理功用。
再看儒家,《大学》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指向修齐治平各个方面,说明了“静”的修心养性作用和社会治理功效。
有人认为,佛家只说“净”而不说“静”。果真如此吗?
非也。佛家确实常常讲“净”(如净土、清净等),但也讲“静”,比如“禅”翻译过来就是“静虑”或者说“静思”。
儒释道典籍很多,也有很多概念。在研读传统文化中,有两条格外需要注意,一是大道相通,一是大道至简。
所谓大道相通,比如在儒释道来说,“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手段和目标,换句话说,“静”、“净”、“禅”、“定”等这些概念“同出而异名”,都是指向一种状态,或者说是相近的状态(有不同的层次或境界),但最终都指向“道”。
所谓大道至简,也就是万法归一,对于复杂、丰富的概念、比喻、故事来说——比如“静”,其实都是过路的“桥”,都是方便讲解,不需拘泥,其意义都在于指向深层次的“道”。概念是“皮”,真意是“道”,所以有“不立文字”,有“得意忘言”,有“过河拆桥”、有“法当废尽”,有“万法归宗”。
接下来请朋友们欣赏一组沃唐卡编号为153-326299的绿度母唐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