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正视人口危机了。
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是,我们的育儿成本是排在全球前列的,根据育娲人口智库的报告显示,我国仅次于韩国,是全球养育孩子成本第二高的国家,抚养一个孩子到18岁的成本是人均GDP的6.9倍,这是德国的2倍和法国的3倍。
根据该报告,韩国的育儿成本是人均GDP的7.79倍,这也让韩国成为世界上出生率最低的国家,去年韩国女性平均预期生育婴儿数降至0.78个,而我国则为1.1个。
除此之外,在我国抚养一个孩子从出生到18岁的平均成本为48.5万元,而抚养一个孩子到大学毕业的平均成本则为62.7万元,如果一个家庭的年收入为十万元,那么仅仅是把一个孩子养育到大学本科毕业,那么就需要不吃不喝六年时间。
而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地方,养育一个孩子的平均成本,则高达上百万元。
根据计生委2017年的调查发现,77.4%的育龄妇女表示“经济负担过重”,是除了“年纪太大”,或“没有人照顾孩子”外,不想生孩子的首要原因。
基于此,我们要想刺激人们的生育意愿,那么就必须要在育儿福利上加码。
作为发达工业国家,德国也长期受到生育率偏低的困扰,在默克尔任期内,就曾推出一些新的家庭福利措施,旨在为职业女性改善外部条件,让德国父母们能够兼顾就业和家庭。
而德国的这些育儿福利,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不一样的刺激生育的思路。
德国60年代出生的“婴儿潮”世代即将进入退休年龄,德国自己也面临老龄化社会的种种挑战,在默克尔出任德国总理后,德国内阁中家庭事务部的地位有所提高,开始致力于推出鼓励生育的措施。
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实行带薪育儿假和推广全日制托幼园和小学。
因此在德国,一个有孩子的家庭可以享受许多法定福利。
第一个就是德国的育儿假和父母津贴。
在德国,子女出生后,在家照看孩子、没有工作的父母一方每个月可以获得其净收入65%的津贴,最低不少于300欧元(2357元人民币),但最高不超过1800欧元(14145元人民币)。
除此之外,低收入的德国父母的津贴可以相当于孩子出生前的全部净收入,这笔钱父母双方一共可以拿14个月,其中一方不超过12个月,也就是说,在德国孩子出生后,至少有一年的带薪育儿假,并鼓励父亲也参与分享。
该福利措施早在2007年就开始执行,后续还增加了许多灵活性,比如在子女出生后以半职形式回到工作岗位的人可以最长享受两年的津贴,但每月的津贴减半。
除了父母津贴之外,在德国还可以享受到子女津贴和子女免税额度。
前西德从1954年开始就引入子女津贴体系,最初是从第三个孩子开始,每月给每个孩子发放25马克津贴,从1961年改为从每家第二个孩子起发放津贴,到了1975年,每个家庭第一个出生的孩子也能够得到子女津贴。
子女津贴有多少呢?第一个和第二个孩子得到的补贴是每人每月219欧元,第三个孩子得到的补贴为225欧元,第四个以及更多孩子得到的补贴为每月250欧元。
如果不申请子女津贴,也可以申请减个税。父母双方的子女免税额度为每个孩子8388欧元,即年收入中的8388欧元免除个税,这主要适用于年收入较高的德国家庭。
当然,低收入家庭也可以申请儿童补贴金,目前每个孩子每月最高为205欧元,相当于1611元人民币。
除了以上这些,德国还有公立托儿所,这里没有户籍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幼儿园的费用也是依据父母工资收入而定,高收入的父母多交,低收入的父母少交,而特别贫困的家庭,甚至还可以免交托管费。
当然,医疗方面德国也考虑的非常周到。
如果父母一方加入了法定医疗保险,那么未成年子女以及未满23岁、自己没有收入的子女都可以享受免费的医疗保险,基本上免去了孩子的看病费用。
当然,类似欧美较高的社会福利之下,如此多的育儿福利叠加下,德国的生育情况依然不容乐观。
根据统计,德国每五个妇女中就有一个终生没有孩子,因此光靠现金补贴和减税似乎也远远不够,尤其是对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来说,更关键的可能还是解决儿童托管和妇女生育后重返就业岗位的问题。
因此,德国近年来一直在扩大全日制托幼园和小学的数量,逐渐普及教育机构对儿童的全天照管,这样也可以让父母双方,哪怕是妈妈都可以全职工作。
如今,理论上每个1-3岁的德国儿童都可以获得全天候的托育照管,作为对比,我们在托育方面的比率还依然很低很低,大部分家庭依然需要一方全职照管孩子,而且哪怕孩子是到幼儿园乃至小学,也几乎需要一个人全职在家照顾。
无形之中,这也大大增加了我国生育孩子的时间成本。
毕竟几乎没有任何工作可以能够在下午四五点去接孩子放学。
当然,德国女性的支持还体现在职场上;在德国,任何休育儿假的员工,不管是妈妈还是父亲,企业都必须为他们保留其工作职位,为他们重返岗位创造条件,这是受到立法保障的。
不仅如此,德国也鼓励企业提供弹性工作时间,以及居家办公的可能性,减少让有孩子的员工可能兼顾职业和家庭,尽量不让父母在两者间疲于奔命。
但即便如此,根据现有的统计数据显示,只有9.4%的德国家庭有三名或更多子女,有4个或更多孩子的家庭仅占2.1%,这个比例哪怕是在我国,可能也不遑多让。
显然,我们不能以发达国家的标准福利和薪资体系去照搬,毕竟国情有很大的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提高育儿福利方面,促进人们生育意愿方面,不仅仅需要提高现金方面的激励,更重要的还是平衡好父母家庭和职业之间的均衡。
如果生一个孩子就必须要父母一方全职在家不工作,那么这个代价也的确足够大,而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们观念的变化,依靠老一辈带娃这件事本身,也存在着许多矛盾和育儿观念的摩擦。
不可否认,现代商业社会对育儿这件事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人们不仅仅不愿意失去自我,也同样不愿意失去孩子,为了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更多的育儿福利支持,去让更多年轻人有信心和有能力去养育孩子,而不是陷入对生娃的恐惧之中。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做的,其实还有很多很多。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