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下午,因为富时罗素A股大扩容,北向资金突然疯狂涌入,上证指数突然翻红。
富时罗素之前宣布,将在今年3月,把2023年9月沪深港通扩容后新调入的A股的纳入因子,从12.5%提升至25%,3月15日进行指数调仓。
终于,沉寂已久的外资终于开始有了重返中国的信号。
在日经、美股、比特币众多外围资产都在屡创新高之时,被低估的中国资产价值正在被重新发现。
湾流经济评论认为:
中国股票,在情绪性下跌后,正在迎来有底气的上涨,外资与国家队正在默契地形成会师。
1
2024年的春节之后,谁在买入A股?
一是国家队的救市资金。
瑞银的报告指出,2024年以来,中央汇金等“国家队”年内通过ETF净流入A股市场的总规模或超过4100亿元。
这是从2020年开始国家队不断减持后,这几年首次大幅度,大规模,将真金白银重新掷向了A股。
其次,就是沉寂已久的外资们。
数据统计,今年以来,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A股523.04亿元,比2023年一整年的A股买入金额(433亿元)还要高。
如前文所述富时罗素,全球超过1.5万亿美元资产会根据富时全球指数进行资产配置,如果将A股全部纳入富时全球指数,可能带来约3000亿元的增量资金。
许多外资机构也已经唱多A股了:
高盛维持对中国A股的高配评级;
摩根大通上调阳光电源目标价到116元,涨幅17%;
摩根士丹利上调宁德时代的评级至“超配”,给予药明康德“增持”评级,代表对中国新能源和医药股的看好。
湾流经济评论认为:
内外资正在形成一次默契,共同推动这次中国股票的复苏。
2
A股的复苏,仅仅是一次情绪调整吗?
经济的基本面,是支撑股票强劲的稳健长期动力。对于眼下的经济状况,投资们的确有些悲观过度。
首先,中国经济已经是超预期运行。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高于澳新银行预计的5.1%、摩根大通预计的5%,在世界主要经济体里名列前茅。
海关数据也不逊色。2023年,中国进出口总值41.76万亿元,同比增长0.2%。其中,出口同比增长0.6%,进口同比下降0.3%。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官方称,数据好于预期,“实现了促稳提质的目标”。(作者仅引用官方数据,不作真实性验证)。
尽管存在通缩和失业率的忧虑,但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所言:“这不是一场全面的危机,至少现在还不是。”
但为什么在今年1月,A股多次失守3000点,出现A股走势与宏观经济背离的情形?
湾流经济评论认为,最重要的原因:
信心不足。
投资者们担心:
经济会不会“日本化”?当前的人口结构和房地产周期见顶等特征,都和90年代的日本相似。照此下去,中国会不会面临持续通缩的困境,并且经济长期低迷?
出口怎么办?中美贸易战,导致中国失去美国第一大商品进口国地位,东南沿海城市的出口较为艰难。
房地产问题怎么解决?巨无霸房企爆雷、债务违约,还有烂尾楼,以及下跌的房价,都揪着无数人的神经。
青年失业率降了吗?2023年6月,青年失业率达到21.3%,破了记录,之后经“完善和优化”后的12月数据为14.9%。该数据不包含在校学生。但问题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抢占着本就逼仄的就业市场。据统计,2024年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预计增长近2%,达到创纪录的1179万人,是2004年的4倍多。
实际上,大可不必过于悲观。
中国不太可能成为“下一个日本”。因为中国的资产价格还没有形成像日本那么大的泡沫。房价、A股已经下跌不少,企业部门也没有大量购买土地和股票资产。而且日本当时的汇率操作实属大昏招,进而助推了资产负债表衰退。中国不可能重蹈覆辙。
出口需要转内需。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指出,中国经济最大的挑战是长期需求疲软。中国要从一个以投资和出口为导向的国家,转为一个消费快速增长的国家。
目前的掣肘是过度储蓄,原因是大家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以及社保机制的不健全。对此,马丁·沃尔夫提出了具体建议: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让人能放心花钱。
可以通过创新提高生产率。马丁·沃尔夫还说,中国人受过很好的教育,具有创新精神,只要给一个机会,一定的自由度,一个有利于需求增长的政策环境,中国就能保持较快的发展。政府要做的,是鼓励私营企业在内的企业创新。
这样,企业发展,也就能招聘更多的求职者,降低青年失业率。
此外,A股与宏观经济背离的第二个原因是股市机制不完善。
比如,指数编制不完善,导致上证指数代表性偏弱。该指数包含了ST和*ST股,扭曲了资本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
其次,市场制度不健全。上证指数里,传统企业较多,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经济企业难入,客观上拉低了上市公司质量和盈利水平。
传统行业估值本就在降,结果预期也在降,所以即使GDP总量不断膨胀,A股还是在3000点上下徘徊。
好在目前注册制正在推进,将变革整个A股市场生态。增量上,海外优质企业也在加速回归,新经济行业占比也在不断提升;存量上,退市制度与国际接轨,市场出清速度加快,优胜劣汰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未来,A股和宏观经济的走势很可能会越来越一致。
所以说到底,这些问题并非不治之症,甚至不难解决。
前段时间,C采访一名河南恒大烂尾楼的业主,她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第二省会”杭州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需要家里接济:老乡啊,你觉得信心咋恢复嘞?
BB
她伸出两根手指:
“我的烂尾楼能建好,我的儿子能找到工作,其他啥都不用……”
3
A股复苏的底气还在于:昙花一现的日欧股市,已经逐渐显露疲态。
日经225指数已经突破40000点,历史首次,但日本仍没有走出失去的三十年,名义GDP已跌到全球第4。
欧洲,德国股市逼近历史新高,但经济却非常低迷。
日本股市此次大涨,主要靠外部力量助推。
比如,美国科技股走牛,给了科技属性较强的日经225指数加持;其次,日元贬值,买股票更合算了;再者,“巴菲特效应”又打开了估值想象空间。2023年4月,巴菲特公开表示已经买入日本五大商社股票。股神打广告,情绪到这儿了,自然一呼百应。
换句话说,如果上述条件发生变化,日本股市上涨就可能难以为继。比如说,美欧股市如果出现调整,那么日股也大概率受到波及;第二,日元升值、日本利率上涨,也有可能导致股市神话不再。毕竟,日本物价已经持续20多个月保持2%以上的上涨率,开始通胀。加息、解除零利率的可能性比较大。
这不,一些投资者已经先下手为强。因为担心日本利率上涨导致房地产投资收益下降,2023年,国外投资基金和企业在日本的房地产投资额同比减少3成,为5年来新低。同时,国外投资者还不断出售持有物业。世邦魏理仕统计,2023年国外投资者出售额约1.37万亿日元,是上年的2倍,创下新高。
而且这个阶段股市大涨,并不意味着日本经济强势崛起。首先,是通胀刺激了经济。自上世纪90年代进入失去的三十年,日本经济一直不温不火,加上出生率极低等原因,经济衰退让人绝望。
自那以后,日本打响了对抗通缩的持久战,最新一波攻势是2012年后的“安倍经济学”。当时,安倍晋三执政后,实施量化宽松政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和结构改革,也被称为安倍“三支箭”,让日本经济慢慢走出通缩。
十多年后的当下,俄乌战争等外部因素又临门一脚,让日本开始温和通胀,并激活了沉睡已久的经济。
其次,归根结底,日本还没走出“失去的三十年”。日本股市、房市泡沫破裂后,资产价格暴跌。那些通过杠杆投资的企业,不得不花费几十年时间偿还债务,借钱不是用来扩张,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用来还债,追求债务最小化。个人也不例外。
这也就是野村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提出的“资产负债表衰退”概念。结果,任凭政府怎么降低利率,甚至推行负利率,企业也不愿意借钱投资。货币政策失效,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根源就此产生。
辜朝明发现,这些企业直到2012年左右才停止偿还债务,而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即使还清了债务,它们也拒绝借贷。
显然,企业一旦不借贷,就难以投资,难以扩大规模,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就无从谈起。
日本之外,欧洲同样处于股市涨、经济跌的困境。截至3月1日,达克斯指数已经连续7天创下新高。这是自2015年以来的最长连涨记录。吊诡的是,股市表现与经济表现呈现非常大的反相关性。2023年,欧洲经济领头羊德国的GDP萎缩0.3%,延续了长达6年的低迷态势。
这种反相关性的原因在于,达克斯指数并不能反映德国经济的基本面。
因为该指数选取的公司,多为大型国际公司,其零售客户和生产基地基本在德国境外。凭借着德国制造的品质,以及目的地国低廉的生产成本,这些公司赚得盆满钵满。
但德国的里子——中小企业,却被排除在达克斯指数之外,且遭受着能源价格及利率上涨、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加剧、向绿色能源转型等棘手问题的肆虐,苦不堪言。
参考资料:
财新网:日本股市为何领涨
财新网:封面报道之二|日本逃离通缩
环球时报:野村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日本走出“失去的30年”仍需时间
日经中文网:外资在日本的房地产投资降温
华尔街日报:欧洲经济增长引擎失灵
德国之声:为何德国经济疲软,股市却连创新高?
C:中国经济2024:信心如何丧失?又如何重建?
BB
财新网:徐小庆|中国会成为下一个日本吗?
财新网:最新封面报道|马丁·沃尔夫:为何我对中国前景如何乐观
粤开证券:A股走势与宏观经济:一致与背离的原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