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最高统治者虽然拥有国内最高的权威以及实力,但毕竟是孤身一人,纵有千般能力却也只能是解决九牛一毛之事件。故而古人很早就明白,皇帝只需要坐天下之共主,其余部门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天下就可治理。
在解决国家大事上,国家成立了许多的机构,根据历史记载,最早的中央秘书机构出现在商朝,不过已经是商朝末年。这个部门本来的使命十分的简单只需要写一写册命,部门结构也简单。真正发扬光大,是在西周的时候。
在西周有了太史、小史、内史等诸多的分工,每一个需要承担的职责从处理文书到调查研究等不同的类别。
东周时期势力倾颓,这些人的权力才最终弱化下去。但是类似的部门并不是至此绝迹,在后来的两千年里,后来的朝代更加细化的设置了不同的部门。
一、丞相府、中书省、秘书省
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国家面积空前的扩大,但是面对如此众多的土地,从没有经验的国君决定找个帮手,于是秦始皇设立了丞相府,至此传承了近1600年的丞相制度开始出现了。
1.丞相府出现
丞相府设立之后,其作为协助,已经成了处理日常政务的重要的辅助机构,在日常工作之中,各地上交的公文都需要先送交丞相,经其归纳整理之后,最后才送到秦始皇手中。
皇帝批阅后的指令,首先需要告诉丞相府,之后再由其分发给各个级别的官属进行执行。也由此将丞相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的秘书机构。
丞相制度确立之后,皇帝虽然集政治、军事、经济等大权于一身,但无丞相府这个中间媒介,则无法顺利施展,由此丞相名义上虽无实权,但是由于其扼守要位,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独立的权力机构。
2.中书省出现
秦朝历经二世而亡,汉承秦制汉朝也搞了丞相制度,但是此时的丞相权力突然增大,实际上把握了选用官员的能力,对许多地方的考核都可以自行决定,很多时候绕过了皇帝,拥有了独立的决策权。
助手变为权臣,这是皇家不愿意看到的,为了制衡丞相府的权力,从汉武帝开始,他将原先负责为皇帝整理档案,收发奏折的人,统一进行收编,重新组建了一个秘书机构。
但是殊途同归,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个机构也逐渐拥有了允许拆除奏章,以及初步裁决走账的权利。东汉时期该组织有了初步选拔官员以及制定奖罚制度的权利,此时这个机构被称作尚书台。
到了曹魏时,曹操命令组建新的中央秘书机构,曹魏时期改称为中枢令。新的中枢令取代了旧的尚书台,在增设中书令之后,中枢令就成为了后来的中书省。
3.秘书省
秘书省的出现时间和中书省很接近,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公元159年,东汉桓帝设置了秘书监,60年后曹操掌握大权后将其增设诸多官员,使其实际上有了中枢令的职责,魏文帝时又将秘书令改为秘书监,手下的机构改成秘书署。
这个时期他们只负责艺文图籍。而晋朝时,秘书署受到扩大成了秘书局,负责的项目也扩大为了掌管国史以及管理图书的职责,在此时秘书省的称呼出现了。
在随后的1000年时间里,各个朝代皆有设置秘书监,一直到明朝洪武年间,因为胡惟庸案而秘书监最终被废除。同时一道被废除的,还有丞相与中书省制度。
二、晋朝至宋代出现的主要部门
散骑省的出现时间,与中书省与秘书省时间接近,魏文帝的时候才开始创建,一直延续到了西晋时期。散骑省设置之后,经常与中书省共同上书奏事,二者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互相辩驳,它的出现更像是魏文帝为了制衡中书省的权力所设置。
1.散骑省与集书省的渊源
在这个时间段,魏文帝对于散骑省十分的亲近,甚至于经常侍从皇帝左右,参与皇帝决策国家大事。
东晋时期散骑省已经从中书省接纳了纳奏章、拟诏书、出指令的功能,直接聆听皇帝的旨意,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散骑省的辉煌戛然而止。
东晋被大将刘裕篡位之后,新建立的南朝宋将散骑省撤销,改为集书省,其功能与职责与之前的散骑省功能大致相仿,此时的二者之间之间换了一个名字区别。
这个制度在南朝之后的三朝之中也接着延续了下去,甚至于说北魏北齐也同样采纳。南北朝统一之后,隋朝将集书省并入了门下省,至此昔日辉煌的集书省消失。旧物消亡必有新的机关部门进行弥补,于是乎两个新的职能部门出现了。
2.崇文院与集贤院
先有汉承秦制,后有唐承隋制,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制度之后,迎来了自己的发扬光大,隋朝的许多部门在唐朝得以保留,就比如说兼并了集书省的门下省。
在唐武德年间,也就是唐高祖李渊在位的时候,朝廷在门下省的基础上设置了修文馆,而且唐朝李世民在位的时候,以太子门下属官为基础,为其培养势力,设置了崇文馆。
两个馆之间的功能大致相仿,都是以学士为主要人员,负责的事情主要是经书的编写,校对等事务。这两个部门一直坚持到了唐朝灭亡。
宋朝由于继承前者,于是将这两个部门得以保留,不过最终选择将其二者合一并入了秘书省,最终称其为崇文院。
崇文苑在历史上的贡献大,编撰了四部系列的类书,也就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他们将所有图书所包括的事件,按类型编纂在一起,最终凝结了四部丛书。分别是《太平预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
这四部书的内容,包含了古代神话,大量的诗词,歌文,以及帝王事迹与大臣事迹等,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史料。
集贤苑比起崇文馆出现的时间稍晚,开元年间才开始设立,起初是朝廷为了修订(经,史,子,集)四部书籍而设立,由此后来专门负责修书的事宜。
而在唐朝以后,尤其是到了元朝时期,集贤苑逐渐不再以修书为主,所做的事情也变成了阴阳占卜祭司等一干事务。
3.国史院
相比较起集贤院的结局,国史院算的上运气十分好了,该部门一直持续到了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建立之后的1927年。说起国史院的建立,那是在北宋时期,1090年前后,它负责修订国史。
一般来讲,新王朝建立之后,都会给灭亡的旧朝修建国史,以显示自己继承的合法性,这也注定了这个部门的生命力顽强。而到了南宋时期,国史院每次开院都是需要宰相提取任命的。
随着王朝覆灭,国史馆也走向终点,清朝灭亡之后,国史馆改称清史馆,1927年完稿后,同年清史馆撤销,至此九百多年的国史馆正式消失。
三、明清时期的文秘单位
明清时期与之前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明朝初年因为胡惟庸案,大量的旧部门被裁,例如中书省等。朱元璋看到了拥权自重的危害,于是接着胡惟庸案的机会,将一切推到重来。
1.内阁出现
朱元璋认为皇权应该掌握在自己手里,于是在撤销了中书省与丞相之后,新设置了六个部门,里面充填大学士,以其作为皇帝的助手。
朱棣造反成功之后,为了冲击建文皇帝在朝中的影响力,于是命令忠于自己但是职位较低的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员进入文渊阁当职。这个文渊阁也就是历史书上的内阁。
内阁起初只是作为参谋与顾问团,但是随着进入的官员逐渐成为朝中权臣,最终使得内阁虽无宰相之名,但却拥有了在宰相职权。
2.南书房行走
清朝时期,皇帝把南书房设为参谋部,这里原来是皇帝读书的地方,在康熙皇帝掌权之后,将翰林等官员填入其中,这里也就被成为南书房行走。
这个部门自从设立之后,便一直作为皇帝的传声筒存在着,除了负责撰写文字之外,还负责皇帝旨意的起草,负责发布政令。雍正之后,这里不再干预事务,彻底回归文字书画的创作职能。
3.军机处
雍正皇帝创立军机处,彻底将南书房行走变回了一个清水衙门。军机处最开始只是用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到后来总揽军政大权,成为了清朝实际上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
与明朝不同的是,军机处一直完全处于皇帝的掌握之下,虽然是最高国家机关,但也一直都是一个临时机构,由此里面的官员没有品级,没有俸禄,从设立到清朝灭亡,都是皇帝统治国家的工具。毫无疑问在这一方面,清朝要胜过大明。
结语
参谋机关的出现,本质上只是古代皇帝统治民间的一种手段,历朝历代都希望不同部门之间都能够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却直到清朝才最终实现,虽说未能如愿,但是这些部门对于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推动,还是起到了重要意义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