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白艳梅: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校行动 | 课程教学

0
分享至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

有思想 有深度 生活即教育

作者

白艳梅

崇州市城北学校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四川省优秀乡村教师,四川省首批卓越校长工作室成员,成都市学科带头人、成都市首届教坛新秀、成都市第一批未来名师、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崇州市第一批优秀人才、崇州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跨界与融合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带来了传统学科边界的软化、交叉,STEAM教育概念以及芬兰的“现象式教学”的核心都是跨学科教育。跨界融合思维下的教育突破了传统的课程思维模式,带来了教育改革的全新视角和启示。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快培养社会紧缺人才——复合型创新人才。要培养复合性人才,在交叉学科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至关重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并明确强调:“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这样的要求正切合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时代新人的迫切需求。

从正确的观念走向到位的行动,常常离不开真正的思维升级,离不开系统的设计和创造性的行动,更离不开持续的反思与优化。

跨界——关联思维里的横行

课程改革从“双基”到“四基”,再到“核心素养”,体现了育人目标从部分到完整、从知识技能到应对复杂与不确定性的深刻转变。素养导向是新时代课程改革的基本逻辑,其表征是“‘专家’思维”,而“‘专家’思维”的关键就是“对复杂问题的灵活应对”,“灵活应对”则需要“关联”。复杂、易变、不确定性是智能时代最显著的特点,生活实践让大家深刻认识到生活的复杂、易变和不确定以及彼此的关联性。面对现实生活的纷繁复杂,单靠学科知识和技能显然是无法有效应对的,“注重综合,强化关联”的“跨界”是面向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理性认识与智慧选择。

“跨”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渡也”。本义为抬腿向前或向旁移动越过,迈过。引申可指“超过时间或地区之间的界限”。“跨”学科,即立足于某一门学科来主动跨界,实现课程之间的主动关联。“跨学科”就是“不局限在一个学科内,要超过学科的界限,涉及两个或多个学科”。主题,是指每一个学习单元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是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的议题、问题、任务。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过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理解为:在学科立场的基础上,围绕特定的主题,在核心观念的统摄下,根据真实需要打破学科界限,整合不同学科知识,运用不同学科方法,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关联、形成观念、建构意义的课程综合化组织与实施方式。

(一)“横向知识”整体性关联的学科视角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以主题为统领,立足国家课程,依托各学科概念,打破单一学科的边界和“纵向知识”体系,形成两个或多个学科的多链交织,探寻学科间知识的关联,将学习内容结构化,对各学科概念进行整体性理解。同时,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进行链接,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开展合作、交流与探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数学学科为例,聚焦认识图形、长度单位、时间单位等主题单元,关联语文、美术、道德与法治等学科,在着力培养空间观念、量感、模型意识等数学核心素养的同时,关注科学精神、实践创新等共同素养的达成,在一系列结构化的活动链条上,引导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

(二)“完整生活”情境化关联的儿童视角

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学科溢出式设计”,注重把课程教学与儿童经验和生活的融合,在情境化场域中培养学生使用“整全”视角综合解决问题、感知生活世界,在解决真实问题、完成实践任务中淬炼素养,实现迁移。基于这样的思考,城北学校构建了“三段四模三十六核”的比邻周课程,课程以主题统整、横跨学科、集中一周、年级推进的方式进行。

表1 阶段推进示意图

(三)“教学共同体”协作关联的教师视角

跨学科主题学习改变了教师的单一主体身份,强调通过“共同体”里多学科教师的协作性参与,实现多学科协同育人。

跨立——系统思维里的纵行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城北学校高质量育人方式的实践与探索,学校通过自上而下的系统设计,链接全部育人要素,搭建好各种支架,打通文化-关系-课堂等关键,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更多的可能。

(一)全景建构

城北学校把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因全面系统地植入于学校的办学因子当中,形成了“三环生态圈”。


图1 跨学科主题“三环生态圈”

1.协同育人的理念层

城北学校从本土文化、教育本质、时代发展三个不同的视角进行挖掘,形成了“比邻”的办学哲学(“世界的本质就是关系”的哲学层面、“远亲不如近邻”的社会学层面、“他人在场的助长效应”的心理学层面)。聚焦“比邻”的“亲近、邻近、近邻”基本之义,城北学校将“比邻”文化的意蕴描述为“比邻同行,融融与共”,提出“贴着儿童行走”的办学理念和“看见清晰的未来,找到同行的伙伴”的核心价值,即以儿童为中心,聚合与儿童密切相关的教育要素,让“老师和家长成为儿童的朋友;学校成为儿童大一点的家;生活和世界成为儿童学习的教科书”。这些文化为跨学科主题学习奠定了很好的认知基础。

2.协同育人的中介层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展,需要教师打破学科各自为政的局面,以“主题”为纽带,主动跨界,积极吸纳其他学科的内容和方法来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这需要教师要有更多的“链接”意识。为了引发教师的“链接”意识,学校以“扁平化+项目式的分布式治理、学习微型共同体+管理微型共同体的成长共同体、双师+学研基地的内外视角”为中介,帮助教师更好地突破个人中心、教材中心、教室中心,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打开更多的“接口”。

3.协同育人的孵化层

首先是架构综合的课程表达“跨”的期许:学校课程划分为两类两层,两类即学科类和综合类。课程模型整个外观形如望远镜,寓意是透过课程看见孩子清晰的未来;同时,也是又状似无穷大符号,表示孩子在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之间穿行,在学科中为综合奠定基础,又在综合中提升学科素养,进而获得无限的生长力。其中,综合类的两层分为“活动+”和“学科+”,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要载体。

图2 学科与综合课程跨界模型

其次是用理解的课堂展现“跨”的真实:学校课堂突出强调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性的学习,包括学习过程的理解性参与、学习对象的理解性认知、学习效果的理解性发展,“理解”的核心就是能在新的情境中进行综合运用和迁移,这正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归宿。

最后是用系统的研究追求“跨”的执着:学校依托《新时代小学五育融合的校本实施路径的实践研究》《依托学校主题课程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路径的实践研究》两个四川省级课题研究,对跨学科主题学习进行实践和探索。

(二)链式系统

根据皮亚杰的建构理论、布鲁姆的认知理论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围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195型关键要素和四部设计实施法,学校建构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链式系统。

1.“195”关键要素

跨学科主题学习注重以核心素养培养为总目标,让各门学科从零散的知识点走向“少而重要”的大观念,用大观念来重构课程内容,让大观念回到真实的情境当中。让大观念融入真实的情境且与主题相联系,就会产生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再通过充满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持续的探究活动与评价、成果的输出与反思总结,进而形成核心素养。因此,跨学科主题学习以“主题”为“1”,生发出“素养目标、大概念、驱动问题”等9个要素,实现德智体美劳的五维度的全面发展。

图3 跨学科主题学习要素

图4 跨学科主题学习链式结构

2.链式设计系统

首先是构建“目标-知识-问题”链,具化解构单元;其次是“情境-任务-活动”链,活化重构单元;最后是“评价-成果-复盘”链,转化结构单元。

3.四步实施

在设计与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围绕真实的问题,通过“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三个时段,在“发现问题-聚焦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检验”的四个步骤来包裹九大要素。

跨越——成长思维里的上行

在对“跨”的理解中,城北学校教师形成了两个共识,一是正在进行式的“跨着”,二是已经完成式的“跨过”。基于这两个共识,我们根据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涉及的知识是“没学过的”还是“学过的”形成了“利用跨学科主题来学习知识”的“跨着”型和“运用知识以解决复杂问题”的“跨过”型两种类型。

首先是学习知识的“跨着”型。这种类型的学习一般在学期中开展,通过创设真实复杂的情境中,以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学习以前没学过的知识。

比如,一年级的《哈哈舞会》,该学习以“哈哈舞会,你,怎么“哈”?”为驱动问题,结合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学科中“快乐”的大观念开展学习任务的探究。在此过程中孩子们学习写一封邀请函,学习装饰面具,学习创编舞蹈,让学生与知识平等对话、深刻共鸣。二年级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面向雅趣游戏周这个真实情境,通过“如何以‘传统文化小使者’的身份,向身边的人介绍传统游戏投壶?”这一驱动性问题,以道德与法治的《传统游戏我会玩》为核心学科和核心内容,融合语文、数学、美术学科相关内容,为孩子们搭建跨学科融合的真实体验情境,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体验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

其次是运用知识的“跨过”型。这种类型的学习一般在学期末开展。比如,《一本书的奇幻之旅》。二年级学期末,在“稻草人”这个主题下,围绕本书中的代表性情境,孩子们在“稻草人是什么样的”“稻草人和蛾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用怎样的声音表达稻草人的心情”等问题链条上,综合运用本学期学过的语文、数学、美术、道法等学科知识来进行探索和实践,建构起多学科的知识结构网络,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运用多学科知识来思考和解决复杂问题,促进学生对知识内在关联的理解。

跨学科主题学习指向“完整的人”的培育,是提升学校育人质量的必由之路。在未来,它还面临很多的问题,如:①主题情境在现实视角与儿童视角之间如何平衡?②学习任务与学科素养点的深度关联?③如何处理好载体学科与关联学科的关系?④如何形成评价的连续体以确保9个关键要素的高质量落地?

因此,我们还需要通过恰当的触点,不断激活人的生长点,努力勾画出有力量的轨迹点,使跨学科主题学习不断“靠近人”,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新时代,朝气蓬勃的成陶

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奋勇前进

来源 | 《时代教育》栏目:课程教学

新媒体编辑 | 张競之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1280次推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
汇入主流,服务主流
1874文章数 14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