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大唐英国公徐敬业起兵反武,在此之前,徐敬业派骆宾王,成功游说宰相裴炎作为内应。然而,裴炎被人举报,下狱。
1、“青鹅”二字背后
在审讯裴炎的过程中,蹇味道和鱼承晔还搜得徐敬业给裴炎的一封密信。这封信很奇怪,通篇只有两个字“青鹅”。
这封信难住了两位办案人。他们思来想去,不得其解。
他们把信送到武则天手上。
武则天看过,大呼道:“好一个逆贼,真是用尽心机!”
二人问是何意,武则天说,这两个字便是密谋起兵的日期。
“青”字上下拆开来是。十二月”,“鹅。字左右拆写是“我自与”。合起来的意思是:十二月准备在朝廷发动政变,与扬州的叛军相配合。
至此,真相大白,“受遗老臣”的面目已暴露无遗。武则天十分气愤,下令将裴炎囚入死牢,她也感到庆幸,若不是揭出这个隐患,后果难以设想!
武则天参政几十年来,不知碰到过多少敌人,但像今天揭露出来的由宰相参与的政变还是第一次。她意识到,现在的唐廷非铁板一块,危机仍然存在。
但是,武则天并未马上处死裴炎,她想,唐廷中决不会只有一个裴炎,有图谋政变之徒,就会有图谋政变之党。她要顺藤摸瓜,把所有的逆党一网打尽。
这日,武则天大聚群臣,用平静的语气说了裴炎谋反的事。她并未全部披露其罪状,而是很轻松地提了一下,征询朝臣们的意见。
朝臣不知道太后的真实面目,争相为裴炎求情。
大臣刘景先和胡元范抢先力谏道:“裴内史乃社稷元臣,有功于国,天下无人不知,请太后明察!”
武则天微笑着看了看二人,说:“二卿不要把话说得太肯定,其实,裴炎的反状确凿无疑,你们可能是不知道罢了。”
二人仍然坚请道:“裴内史之忠,有目共睹,我等愿以身家性命担保裴内史不反!”
武则天听罢,嘴角上挂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心里在说:这两人一定是裴贼一党,不然,怎会如此力保!”
朝臣中还有一些替裴炎说话的,唯独凤阁舍人李景谌力证裴炎必反,武则天向他投以赞许的目光。
通过这次议事,武则天对朝臣们的状况更心中有数了。
她看到,朝臣们的忠奸是分明的,他们自有其营垒,自有其主张。她要大力奖掖那些忠耿之臣,对于或明或暗地反对她的人,则要逐步地予以清除。当下,她下令将刘景先、胡元范收捕入狱,将凤阁舍人李景谌提升为凤阁鸾台平章事。蹇味道因办案有功,提升为检校内史同凤阁鸾台三品。
武则天下令,以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大总管,以将军李知十、马敬臣为副,统兵三十万,前往扬州,讨伐徐敬业。
2、徐敬业的舆论战
连日来,扬州城内兵慌马乱,混乱异常,居民们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打破,有的逃往外地,有的躲避家中,青年男子大都拿起了武器,加入了徐敬业队伍。
有的是在徐敬业“匡复”的号召下自愿加入的,有的是不很情愿或被迫加入的。城内的商号店铺大多关闭了,街上很少看到闲散的行人。街道两旁的墙壁上贴满了由大都督徐敬业签署的布告,内容无外乎是历数武氏罪状,申明讨伐理由和稳定秩序的有关法令之类。
城中还传言,太子贤已被徐敬业从巴州秘密接到扬州,现在就在大都督府内,有不少人声称看到过太子贤的御辇从街上走过。
还有人说,太子贤曾微服私访于民宅,问民疾苦,这些传言都说得活灵活现。有板有眼,一些不明身份的人还领着百姓们烧香祭佛,祈祷着苍天辅佑,使真龙天子早日返政。
朝廷的政令早已被阻塞了,这里俨然是个国中之国,有自己的君王,自己的政令,完全脱离了朝廷的控制。
频繁的舆论宣传使百姓们头脑中或深或浅地打上了这样一个烙印:
当今武氏无道,伐逆兴唐是天地之正理,徐都督是大唐的忠臣,作为大唐的于民,应为天子返政拼死一战,建立功业。
这一切,都是徐敬业和他的谋士们的精心安排。
他们认为,若图大计,必先稳定扬州,而笼络民心则是稳定扬州的关键。徐敬业挖空心思祭起太子贤的亡灵。还找了一个面似太子贤的人乔装打扮,招摇过市,也便是想利用百姓们的正统的思想,建立起巩固的思想统治,扩大自己的势力。
现在,徐敬业等人已下定决心与朝廷血战到底,因为他得知,武则天已追削了他的官爵,恢复了他的本姓徐氏(曾赐李姓),还掘了他的祖坟,劈棺扬尸。徐敬业对武则天恨之入骨,他横下一条心,誓将武氏拉下宝座,不能成功,便拼一死。
3、润州之战
徐敬业原来以为,大军初起,定能一呼百应,但出乎意料的是,开始时只有楚州司马李崇福率山阳、盐城、安宜等三县来降,盱眙人刘行举据县城反抗,徐敬业派将领尉迟昭费了好大劲也没将盱眙攻下。
朝廷对刘行举大加褒奖,封其为游击将军,封其弟为楚州刺史。
此外,在如何进军的问题上,幕僚们也意见不一。魏思温主张,既然是以匡复唐室、辅天于返政为号召,就应率军直指洛阳,这样,天下人都会知道我们是为王事尽力。一定会群起响应。
薛仲璋不同意攻打洛阳,他说,金陵是帝王建立王业的地方,且有长江的险阻,进可攻,退可守,常州、润州为京口重镇,应首先攻取,作为建立霸业的基地,然后再挥师向北,进军中原。这样进攻无不利,后退也有所依托。
魏思温反驳说,凡事不应逐小利而忘大计。现在山东豪杰都不满于武氏专权,愤愤不平,听说我们在扬州举事,都准备好了粮秣兵器,等待大军到来,我们不趁此机会建立大功,反而据地称王,自营窝穴,天下人知道了,一定会认为我们不是真正为王事尽力。
我们失去支持,解体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魏思温的主张是很有远见的。但是,据地称王的诱惑使徐敬业拒绝了魏思温的劝告,他听信了薛仲璋的话,将兵马分为两部,一部由唐之奇率领守卫扬州,一部由他亲自率军进攻润州。
看到徐敬业如此固执而又称王心切,魏思温情绪很低落,在背地里对杜求仁说:
“用兵合则强,分则弱,徐敬业不集结兵力,渡过淮水,收取山东豪杰扩大力量,进而攻打洛阳,败亡就在眼前了!润州距扬州只有四十八里,刺史李思文是徐敬业的叔父,在攻打之前,徐敬业曾给他叔父送去一信,晓以利害,讲明形势,劝李思文脱离朝廷,与他合力举兵。李恩文虽与徐敬业为叔侄,但关系并不密切,他们的政见也很不相同。李思文尽管对当今朝廷的情况十分明了,但认为作臣子的本分便是忠于国家,忠于皇上,任何不轨之行都是大逆不道的。”
因此,他坚决拒绝了徐敬业的拉拢,还回信将徐敬业训斥了一顿。
与此同时,李思文还派密使进京,向太后作了报告。李思文预料到,徐敬业知他不与合谋,一定派兵攻打,是事先做好了准备,他整集了城中兵马,加固了城墙,准备死守。
然而,润州的兵马毕竟太少了,怎抵得住数万大军的连日猛攻?
李思文虽率兵奋战,终因力量相差悬殊,兵败城破,李思文也被徐敬业军生俘。魏思温主张将李思文斩首,以绝后患。徐敬业看在叔侄的份上,不忍下手,只是将李思文改姓武氏,囚入牢狱。
在徐敬业看来,李姓乃皇家之姓,尊贵莫名,而武姓则是最卑微、最恶劣的姓氏,李思文既然背叛李姓,理应将他开除。
与李思文同时入狱的还有润州司马刘延嗣。起初,徐敬业砍将他斩首,后因魏思温说情,才免他一死。
润州曲阿县县令尹元贞听说润州城破,率兵来救,结果被徐敬业战败,尹元贞被俘后斩首示众。
4、平叛的关键——魏元忠之谋
徐敬业占领润州后,正欲南下,忽接报告,李孝逸的三十万大军已从洛阳南下,即将到达扬州。
徐敬业有些慌了,赶紧回兵江北,屯驻在高邮县的下阿溪(今江苏扬州市西北),并让其弟徐敬猷进驻淮阴(今江苏淮安),另外两员大将韦超、尉迟昭驻兵盱眙县的都梁山,摆开阵势,准备迎战李孝逸。
李孝逸的三十万大军到达临淮,先锋部队与徐敬业接战,战况不利,军锋受挫。李孝逸有些胆怯。打算安营扎寨,暂停进军。
殿中侍御史魏元忠对李孝逸说:
“朝廷安危在此一举。长期以来,百姓们安居乐业,闻徐敬业起兵作乱,人人怨恨。值此关键时刻,顺乎民心,一鼓作气,定能取胜。若按兵不动,坐失战机,那可就要使天下民众大失所望了。这样不仅不能取信于民,假如朝廷另外选派将领来代替你,将军就无法解脱畏缩不进的大罪了。”
李孝逸觉得有道理,便引兵前进,迅速地向徐敬业发起了进攻,将士们士气大振,部将马敬臣初战获胜,斩杀尉迟昭于都梁山。
十一月间,武则天为加强平叛兵力,又以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为江南道行军大总管,前去助战。
这时,韦超仍占据着都梁山。他凭险固守,不肯退出阵地,看到这种情况,李孝逸众将领在如何进攻的问题上意见很不一致,有人主张攻打韦超,认为韦超虽然据险固守,但兵员不多,不难攻打。攻下韦超,淮阴、高邮之兵会望风瓦解。
有人不主张攻打韦超,应直捣江都。说现在韦超不过是消极防守,兵力难以施展,不足为患,他既然想固守,必定准备死战,攻打都梁山必然会带来很大伤亡,莫如分兵一部监视韦超,大部兵力直取敬业老巢。
魏元忠都不同意以上主张,认为应先攻徐敬猷部。
他献策道:
“敌人的精兵都聚集在下阿溪,我军如果前去进攻,以硬碰硬,胜利了固然好,万一失利,大势去矣。徐敬猷原是个赌博之徒,不会领兵打仗,而且他的兵力很少,是叛军的薄弱部。先集中兵力攻敬猷,定能很快取胜。敬业离敬献路程遥远,难以救援,即便前来,未等其到达,我们已将敬猷军吞掉了。我们消灭了敬猷军后,再乘胜前进,军心必然大振,所向披靡,徐敬业即使有古代名将白起、韩信那样的本领,也无法抵挡我们。放弃敌人的薄弱环节不去攻打,而攻其中坚,并非用兵良策。”
李孝逸权衡了将领们的意见,深感魏元忠之见最为上策。于是,便按照他的建议,先集中兵力攻打徐敬猷,敬猷大败。尔后,再击韦超,韦超也招架不住,趁黑夜遁逃。
接着,李孝逸率大军进攻徐敬业的大本营,徐敬业军在下阿溪拒守。李孝逸求胜心切,派后军总管苏孝祥率兵五千乘小舟渡溪进击。
但因苏孝祥缺乏对敌情的正确估计,又加之是在黑夜,指挥混乱,一上岸便被徐敬业打得大败。苏孝祥战死,另一员将领成三郎被擒,斩于军中。士卒在混乱中仓皇退却,大半淹死在水中。
以后,李孝逸又连续组织了好几次进攻,都遭到失败。
李孝逸害怕起来,打算引兵退却,正在这时,忽然狂风大作,魏元忠忽生一计,对李孝逸说:
“现在大风正往敌阵上刮,对岸到处是芦苇,干燥易燃,如用火攻,定能大胜。”
李孝逸恍然大悟,说:“好主意!”
当夜,李孝逸派兵士乘小舟划到对岸,用火把点燃了岸边的芦苇,顿时,火借风势,燃成一片火海。徐敬业军因列阵既久,将疲兵乏,见到大火,顿时乱作一团。
李孝逸则趁势直扑敌阵,敬业军抵挡不住,有的被烧死,有的逃入水中淹死,有的丢弃武器,狼狈逃窜。
徐敬业等几个首领见大势已去,打算带妻子乘船投奔高丽,行至海陵县(今江苏泰州市南),因大风受阻,其部将王那相欲邀功折罪,将徐敬业、徐敬猷和骆宾王一齐杀死,然后提着他们的首级向李孝逸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