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亭江由来
钟斯云
什邡与绵竹共有一条叫石亭江的河流,在叫作石亭江之前,叫作洛(雒)水。那么,它是什么时候被叫作石亭江的呢?
石亭江
乾隆《什邡县志》载:“石亭江即雒水,源发雒通山左,出三江口,俗名大河,环流一百六十里,抵达高景关。关外白鹤潭,右分上堰口;又二里,右分下堰口;左分随山堰、火烧堰入绵竹界;又一里,为下堰之总堰口。正派流下经县东二十里下入汉州。”《通志》亦载:“(洛水)今名石亭江,在县北,东流入汉州界。刘焉任蜀郡太守治理绵竹时,凿石垒亭,以镇洛水,故以名江。”《晋书》:“蜀郡太守李苾遣都护常俊、长史费远,督万余人断北道,屯于石亭,以据李特,即此。”“李冰导雒水于雒通山”(《华阳国志》),“雒水出雒县章山”(《水经注》),“雒水出什邡章雒山”(《蜀水考》),“雒水淬刀快利,故又名刚雒”【胡志】。
考,洛水有三:《书》言伊、洛,在河南;《周礼》:雍州,其川洛、汭,在陕西;雒水出章山,此指什邡之雒。《湘中记》云:“湘水至清,虽深五六尺,见底了了然,石子如樗蒲,白沙如霜雪,赤岸如朝霞。”今雒(洛)水清甘澄澈,虽深一、二丈,毕见纤尘。关潭产鱼,色青碧,鳞细如清水波纹;但少,且不易得。陈明卿曰:“蜀江之水非一,而以岷、泸、雒、巴为大。”
按《九域志》:“什邡县有浽江”。《太平寰宇记》:“绥江在县东北十八里,源出雒通山。”今考西山诸水,绥江并无实迹,他书亦不载,是《九域志》《太平寰宇记》误以雒为绥也。又按《通志》载:“石亭江经县域东北十里流入汉州界。绥江在县东北十八里。”是因为《九域志》《寰宇记》字样,以白鱼河误为石亭江,石亭江误为绥江也。今详考如左。
在乾隆版《什邡县志》的记载中,已将石亭江的前世今生说得明明白白。通俗地说,如今从洛水镇北面朱家桥到广汉雁江的50余里的地段才叫作石亭江。而高景关以上的洛(雒)水,如今叫作金河。
现在看来,当年刘焉垒石亭一是为了防止江水泛滥,二是作军事据点之用。并说明西晋时李特聚流民起义,据江南广汉小汉镇与江北大汉镇官军对峙这一段历史。这就是为何古蜀人要将洛水(雒水)叫作石亭江的真正缘由。
当时该地陆路欠通,货运全靠水路。以至于蓥华山区的木材、毛竹、药材、煤炭等货物,都靠木船木筏外运。涨水季节,石亭江面船来筏往。船工也辛苦,被人称作“死了也没有人埋”。那时,洛水镇后街江水滔滔,杉木棚子林立。山区的木材都是经过这里转运出去的。
都江堰世界灌溉工程遗址——朱李火堰
这石亭江在高景观外朱家桥平梁分水为“朱、李、火”三堰。朱堰、李堰属什邡。火堰属绵竹。用水季节,两岸人常为争水起纠纷,以致械斗,经年不息。上告至省乃至京也难以彻底解决。于是,人们把李堰火堰之争叫作“李扯火”;把官府敷衍搪塞解决事情的态度叫作“打理扯”。以后引申其义,把“不好、不可信、不过硬”的人和事物称作“李扯火”;把“不负责任、随便以至于白吃白要”称作“打理扯”,为蜀地添了两个新词汇。
过去的石亭江江水清澈,无污染,江鱼特别多。高景关下的深潭里出产一种细甲鲤鱼,状如柳叶,青黛色背,白肚皮,砂锅清炖,鲜美可口。大者二三十斤一条,也不稀罕。涨水季节,撒白钩也可钓鱼。此鱼可与雅鱼媲美。当年的石亭江面,常见渔船撒网,鱼鹰飞跃。吃鱼极为方便。清代县邑知事丁士一作《石亭江秋月》:
高景关开锁翠屏,寒江到此渐流平。
暮云归岫千峰静,孤月澄空万象新。
影浴晴波添皎洁,光含秋水更虚明。
蒲团闲对心同寂,惟听潺缓细有声。
此诗抒情细腻,描绘出一幅幽美恬静的亭江秋月图,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 钟斯云
供稿:什邡市地方志办公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