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萍教授是我的老朋友、大学同学,最近从美国回国讲学,请我吃饭。平时我们见面很少,联系也不多,但我们算是同类人吧,所以见面愉快,聊了许多。那天下雨,如果她没有会议,估计我们会聊很久。临走之前,她送给我了一本她的著作——《没有空白》,还签了名。
我平时就很喜欢她的文章、欣赏她的文采,在我的眼中,她聪明能干,自主自律,敢想敢干,又非常浪漫,而且还很努力。有些方面我和她显然不同,我比较随性,而且属于不努力的那种,说穿了,我就是“空白比较多的那种”,所以我一开始很担心看了《没有空白》,会影响到我想多留“空白”的心境。
但终于有一天,阳光明媚,我还是忍不住翻看了那本书,没想到,这一看,就立刻被迷住了。这本书好像有一种魔力,让人欲罢不能……当太阳慢慢落下的时候,我终于读完了,凭着第一感觉,我下意识地又开始重新翻阅,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
这本书没有直截了当地去讨论人生的意义,但是书中的每个字都好像在向我们诉说作为一个人活着、生活着的意义。以我的理解,陈晓萍教授其实是想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会度过漫长或短暂的人生,在这个过程中,人生的任何一个点滴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痕迹,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的人生都“没有空白”,而生活的意义其实很简单,就是能够选择和喜欢的人一起做喜欢而又擅长的事情。
“新经济 新管理”和“读书:知史识人” 是《没有空白》这本书的前两个部分,共有22篇短文。其中,陈晓萍教授以非常平和的笔调阐释、分析了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各种社会现象,告诉了我们许多我们原来不曾想到或者本来不知道的道理和知识。比如,以Uber等公司为代表的共享型经济及其文化正越来越深地进入我们的生活,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参见《有车同开,有屋同住》一文)在制度的制定或者改进中,应该注意制度背后的逻辑,因为正是这种逻辑的“期望效应”决定了制度导致的行为。(参见《制度背后的逻辑》一文)
“迷思:人生人死”和“旅行:看世界观内心”是《没有空白》的后两个部分,有10篇短文。其中,“迷思”部分是作者对生活、生命的反思;而“旅行”部分则是作者带着这种“反思”在世界各地的旅行故事。陈晓萍教授写的“不食人间烟火:辟谷七日记”最值得一读。陈晓萍教授辟谷7天后,“睁眼再看外面的湖和树的时候,树的轮廓又开始发光了。真想把它们画出来,让看不见光的人也能看见”。
我和陈晓萍教授有许多观念上的共鸣,我也把“和喜欢的人一起做喜欢的事情”当作我生活上的座右铭。也许正因为这样,陈晓萍教授《没有空白》的大作触发了我的各种灵感。读书的过程中,我写了一堆未来写作的计划,就好像是在田野上播下了无数颗种子。有一天,春天来了,风儿吹过,那满天的花就会开放。永远。
图片来源:图片摘自《没有空白》内页。
作者简介:葛列众,博士,教授,心理学家,先后在杭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和浙江大学任教,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点击封面即可购买
《没有空白》
《心在蔫》
《随心所欲》
《看山还是山》
《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第4版)
《超越东西方文化的研究:梁觉论文选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