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人文与风景荟萃的山水人文长廊,在业内被认为是中国继茶马古道和万里茶道之后又一重要的区域型文化线路遗产。“浙东唐诗之路”全长190公里,涵盖了杭州、绍兴、台州、宁波、舟山等5市13县;是以诗人行迹为基础,以诗词名篇为灵魂,以水系古道为空间纽带,串联了丰富的名城古镇、古迹非遗等人文资源,并融合了江南的山高水长之风、钟灵毓秀之境。
本次规划的天姥山,其在文化价值上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地,在地缘关系上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目的地、必经中转地。本次规划的天姥山旅游区涵盖了“浙东唐诗之路”途径天姥山的主要历史线路与历史遗迹,总面积为166平方公里。
本次规划属于特定文化主题、特殊地域背景下的旅游专项规划,除了需要完成一般旅游规划的规定动作外,还应回答以下两个核心问题:第一,保护与利用。如何在对文化遗产实现科学保护的前提下,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活化利用,讲好听的故事,传递诗路文化价值。第二,示范和引领。我们应如何将天姥山建设成为浙东诗路文化带的样板,推进“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的品牌落地。这是本次项目的重点之二,也是本次规划的核心目标。
二、技术路径与规划策略
我们围绕上述几个问题,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层层解题。
首先,我们以“价值认知、古迹钩沉”为工作基础;以“遗产保护,文脉守护”为规划的根本前提。重点通过“诗路为脉、空间理序”、“诗路新颜,风景营造”,实现对历史空间的活化、传统功能的转化、文化体验的深化、诗歌场景的优化。并通过“诗路引领,区域联动”,实现诗路区域带动作用的强化、彰显诗路文化综合价值。目标通过以上五个规划策略,建设“诗情、诗意、诗境”有机共融的“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
1、价值认知、古际钩沉
自然天姥山—— 江南山水典型、江南风景典范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天姥山的自然环境特征。我们认为,天姥山的自然山水代表了江南山水典型、是江南风景缩影。其周边名山环抱,苍然天表,为一邑诸山之主;地处曹娥江即剡溪流域、其间溪流网布。白居易曾在《沃洲山禅院记》咏叹:“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寥寥数笔,即生动的描绘出天姥山灵秀幽逸、眉目如画的风景气质。
文化天姥山——浙东诗路精华、山水文化高峰
在文化价值方面,主要从4条线索进行解读。
时间线
首先从历史文化时间线上看出,天姥山与剡溪下游的绍兴、新昌相伴相生,历经千年沉淀。兴于秦汉,经魏晋积淀,唐至鼎盛,核心文化价值历经持久而富有生命力的演变。
人物线和故事线
从人物线和故事线的角度来看,天姥山是当年名人墨客“网红”打卡地,五大文化群体铸就了“文化磁场地、精神后花园”。包括以谢安、王羲之、谢灵运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代表的诗人群体,以司马承祯为核心的佛道宗师,陆羽、支遁等茶学大家,以及徐霞客等地理学者等等,这五大文化群体因循千丝万缕的文化关联,共同构成了跨越千年的人物历史时空网络,流传下众多生动的历史故事,为本次规划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语料。
唐诗线
从唐诗线可以看出,天姥山是“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创作诗歌、寻访诗人的数量之多。据统计,《全唐诗》收录的2200余位诗人中,有451位诗人曾寻访天姥,流传下1500余首的诗歌名篇。第二,诗人影响力之广。大家所熟知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王”白居易以及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等都曾到访天姥,留存流传千古的璀璨华章。
在本次文化分析的技术方法上,我们也进行了新的探索。我们采用NLP自然语言处理算法,进行了唐诗大数据的系统分析、进一步描绘天姥山的文化画像。我们选取了48900首全唐诗,以及300首天姥山诗歌,分别从全局高频字词、诗歌色彩、诗歌情绪等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天姥山唐诗一方面体现全唐诗“以人为本”的核心特质与浪漫主义风格,同时又极具自身特点。天姥山唐诗以山为体,以人为本,以“剡溪+沃洲”为地理坐标。在诗歌色彩方面,“只见绿水青山烂漫花,不闻君王紫殿朝堂事”,以“出世”为主要的思想基调。在诗歌情绪方面,不同于全唐诗的“悲愤出诗人”,天姥山唐诗多为“思乡思友、追慕先贤”,体现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人生智慧。
通过以上四条线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天姥山虽因诗歌而闻名,但不仅限于诗歌,其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天姥山的核心文化价值,在于代表了中国山水文化高峰。第一,天姥山具有山水文化的典型性,其体现了“天人合一、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拥有山水诗、山水画、山水文学等丰富的山水文化表征。第二,其具有地域独特性。天姥山的山水文化统领并融合了诗、佛、道、士、茶等多元文化要素。是以诗歌吟游为“意”、以佛道融合为“境”、以名仕禅茶为“趣”、以诗意生活为“态”;多元文化要素相互浸润、兼容并蓄,丰富了天姥山的山水文化内涵。此外,还具有时代传承性。天姥山所体现的“纵情山水云为伴,执意诗书月比邻”的东方古典哲思与绿色生活范式,仍给当代生活以深刻启迪。
天姥山核心特色总结
综上所述,江南诗画风景。山水文化高峰,唐诗之路精华,名人墨客打卡,诗意禅修旅居,以上5大特点共同构成了“江南眉目天姥山”。
天姥山文化遗产价值载体
此外,我们对天姥山文化遗产的资源价值载体进行了全盘梳理。在物质遗产方面,天姥古道、霞客古道、剡溪水系是“浙东唐诗之路”天姥山段的重要历史线路。三条线路沿线遗产资源最为富集,包括了驿铺、寺庙、古关、古岭等重要的历史环境要素;这也是本次规划进行活化利用的内容重点。在非遗方面,天姥山拥有活态传承的非遗技艺、1500余首唐诗名篇以及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
同时,天姥山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方面也存在着突出问题。一方面,是保护不足的问题。部分遗迹本体缺乏保护修缮,部分文保单位的建控地带与周边环境也存在建设性破坏的问题。第二,是低效利用的问题。目前部分历史遗迹仅采用诗词题壁、标识标牌等静态展陈方式,缺乏文化体验,游客来到天姥山却无从感受唐诗之路。此外,风景资源也缺乏有效利用;区内目前仅有放鹤台一处观景平台,人们来到天姥山,无从欣赏唐诗描绘的诗画风景。
2、遗产保护、文脉守护
在对天姥山文化遗产价值、载体及主要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提出遗产资源的保护策略。
真实性保护、完整性保护
保护对象既包括古迹自身材料、工艺、设计,也包括其地域环境。以区内省级文保单位-天姥古道为例,其全长20公里,其中有6段被划为保护范围。我们对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内的古道,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要求,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原样式”进行保护修缮,对已消失的路段采用遗址展示的方式。对于非保护范围内的古道相似路段,采用原环境的修复方式,并通过线路织补、与景区游步道体系进行系统串联。此外,结合古道沿线视域分析,划定古道风景控制线、总体管控建筑风貌、综合提升景观环境。
物质遗产、非遗的整体性保护
坚持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整体性保护。区内存在大量村落型资源,我们鼓励引导采用共同缔造的长效机制,与社区共建“剡东乡村生态博物馆”,打造非遗活态传承地。
3、诗路为脉,空间理序
将诗路文化带作为主脉,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遗产展示空间体系
规划将诗路文化带作为主带,构建“两核六片 、三线多点”的文化遗产展示空间体系。下面与大家重点分享对于天姥古道以及剡溪水系两条文化展示线路的活化利用策略。
依托天姥古道,建设天姥山“诗路文化带”
依托天姥古道及沿线丰富历史遗迹,整体建设天姥山诗路文化带,将其作为天姥山山水文化和诗歌文化的深度体验地。总体思路是将天姥山丰富的诗歌、文学和历史故事融入到古道历史文化空间,营造诗路文化巡礼空间,展现看得见的“浙东诗路精华”,读得懂的“山水文化高峰”。
首先是进行诗歌与故事场景的优化。我们选取古道沿线重要的历史片段、人文故事和经典诗词,营造系列主题文化节点,并依据历史脉络来组织整体的游览序列,构筑天姥山诗路文化叙事空间。以古道为起点,依次展现东汉时期刘阮遇仙的国家级非遗传说、魏晋时期谢公开辟古道、唐朝的司马承祯落马、李白梦游天姥,到明代徐霞客夜宿班竹等生动的历史故事传说。
在诗歌场景方面,从谢灵运“高高入云霓”的意气,到杜甫“欲罢不能忘”的离愁,从白居易“沃洲天姥为眉目”的秀美,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绝唱。我们通过这一系列景观主题和历史环境的改造,使游客行走在天姥古道上,能够重走唐诗精华路,感受一路风景一路诗。
第二,历史文化空间的活化。我们对诗路沿线所串接的诗路古驿进行保护修复与功能风貌的综合提升,并采用“一铺一品”的方式来进行主题引导。我们以诗书、仙缘、隐逸、溪桥、驿传等主题展现天姥山文化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印香、禅乐、书画等要素来展现天姥山诗意的生活方式。
第三是历史功能的延续、转化和文化体验的深化,进一步延续古驿站所具有的休憩补给服务功能,并将古道上“诗歌唱酬、诗意生活 ”的传统生活方式,结合核心客源市场需求,转化为文化体验、研学旅行等新业态。使诗路古驿突破了单一的文化展示功能以及静态展示方式,使其成为具有综合性文化休闲和旅游服务功能的文化主题节点。
第四,在天姥古道的基础上组织开展“畅游诗路”文化巡礼活动,旨在打造“天姥山诗路巡礼”文化品牌。人们行走在天姥古道之上,通过观一路风景,触一段历史,品一杯香茗,听一段禅乐,嗅一缕香尘,体感受诗路文化历史风采,品位诗意的人文生活方式。
依托剡溪水系,因“水”制宜,展现水上唐诗之路历史图景
规划采用因水制宜的方式来展现水上唐诗之路的历史图景。剡溪既是浙东唐诗之路历史线路的重要载体,也是天姥山唐诗的文化地理地标.近年来剡溪发生了巨大的历史环境变化,剡溪之沃洲山区域在90年代中建设了长诏水库(省级水源保护地)。我们针对水源地上、下游不同的河段采用不同的遗产展示方式。将水源地下游的新昌江河段定义为诗路文化风景画廊,采用剡溪泛舟和日赏夜游的方式。通过对沿岸农业景观整体打造以及生态湖岸治理等,来恢复水清景美,诗意灵秀的剡溪诗画风光,并恢复历史码头,开展剡溪泛舟的特色活动,沿岸植入诸多因水休闲的功能。对水源地上游的茅洋溪采用遗产小径和诗路唱游的方式,一方面严格遵守水源保护地的相关要求,禁止水上活动,在沿岸设置遗产小镇、诗路码头等景观,在陆上展现水上唐诗之路的历史信心。
此外,我们也研究了当时诗歌的主要传播方式,除了常见的诗词题壁和诗集、书信等,更多以曲艺传唱、诗歌、音乐与舞蹈相结合,规划进一步延续诗歌传统的传承方式,发展诗路畅游文化体验活动,并将“新昌调腔”国家非遗和天姥山诗歌相结合。
4、诗路新颜,风景营造
规划总结提炼天姥诗词典型景观,营造“天姥十景”主题景点,将自然、人文、胜景和天姥山诗词相结合,展现了江南山水眉目的精华风景。此外,结合天姥十景的特色景点,策划打造10个综合性主题观景平台,集观景空间、主题景观、休闲设施与文化设施于一体,旨在打造未来游客登临天姥山必到的“网红打卡点”。
5、诗路引领,区域联动
在县域层面,我们将诗路文化元素全面融入到城市品质升级、特色小镇培育以及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天姥山“诗路名镇、名村”的平台。在省市层面,我们进一步加强与“浙东唐诗之路”沿线景区的交流合作与协同发展,共推“唐诗之路”申遗,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共同繁荣。
三、思考
第一,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保护维度上,不仅包括资源本体保护,还应注重对遗产空间体系全域维度的保护;在保护客体上,应在保护遗产资源本体的基础上,保护并延续遗产资源所承载的文化传统与历史功能。
第二,关于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在空间上,注重从博物馆的单一展陈空间,转化为多元形态的文化展陈空间,形成具有景观化、主题化、品牌化的文化体验空间。在功能上来说,需要进一步延续所承载的文化传统,并结合现代文化和旅游的生活需求,体现历史功能合理转化与有效利用,真正做到让遗产活起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