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3月22日,是我国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汲清逝世29周年纪念日。作为我国近现代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七十多年的地质生涯中,他踏遍祖国山河,对我国地质学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科学报国,开启地质人生
黄汲清先生原名黄德淦,1904年出生在四川省仁寿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家风的熏陶使他自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大学期间,怀有科学救国之志的他为自己改名“汲清”意为广纳新知,博览群书。
1928年秋,黄汲清(后排左)毕业时与北京大学地质系同班同学:李春昱(前排左)、朱森(前排右)、杨曾威(后排右)合影
毕业后他进入地质调查所工作,从此开启了地质科学生涯。当时国内局势动荡、土匪横行。他和团队一起冒着生命危险从西安出发,越秦岭、四川,入云南、贵州,徒步数万里,完成了数部地质专著。
1930—1932年,黄汲清利用实地调查获得的大量一手材料,潜心研究、专心著书,短短两年内发表了《秦岭山及四川地质之研究》《中国南部二叠纪珊瑚化石》《中国南部二叠纪地层》等6部专著。其中,《中国南部二叠纪地层》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地层总结,奠定了中国二叠纪地层划分的基础,受到国内外地学界的高度评价。黄汲清由此获得“黄二叠”之美誉。
1932年,黄汲清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选派赴瑞士留学,师从著名大地构造学家Emile Argand。
1935年,黄汲清以法文完成博士论文《瑞士华莱线素女峰——破金瓜峰地区之地质研究》,著名学者Rudolf Staub认为此文对阿尔卑斯彭宁带的研究有重要贡献。1977年国际地科联主席Rudolf Trümpy访问中国时指出黄汲清的博士论文“至今仍有价值”。
在欧洲,黄汲清不仅全面研究了阿尔卑斯山地质,而且对意大利、德国、比利时、法国等国也进行了实地考察。1935年秋他在考察英格兰和苏格兰地质后,又前往美国3个月,重点考察了美国油气田地质。1936年春,黄汲清自美国返回中国。
抗战时期,坚持地质调查与勘探
抗战时期,国难当头,黄汲清回国之后,即被任命为地质调查所地质主任。
黄汲清感叹:“地质学者纵有杀敌报国之心,却无投笔从戎之路。于是只得叹一口气‘还是弹我们的老调罢’。”他在后方组织参加了一系列重要的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探工作。1939年,他和陈秉范调查了隆昌圣灯山地质构造,布置了钻孔,发现了中国第一个工业天然气田——圣灯山气田。
1938—1941年,黄汲清领导并参加了四川威远地区1:1万地质填图和天然气普查工作,并率队到四川江油、自流井、五通桥和嘉定等地进行石油地质调查,在大渡河畔的铜街子二叠纪茅口灰岩中发现天然气苗,纠正了外国学者关于四川天然气来自上二叠统煤系、经济价值很小的错误认识。
1941年秋至次年春,他率队赴甘肃、青海进行以石油为重点的西北地质调查;1942年夏赴华蓥山研究二叠纪地层剖面;1942年秋至次年夏,率领新疆石油地质调查队,与杨钟健、程裕淇、周宗浚、卞美年、翁文波等地质工作者一起,对新疆(特别是天山南北)做了大范围的实地考察,同时研究了天山南麓的冰川地质。
1943年10月,黄汲清完成《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就是在这份报告中,他提出了陆相生油论和多期多层生储油论,认为陆相地层也可以形成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油田。
1947年,黄汲清重返南京,主编中国东部14幅1:100万国际分幅地质图和1:300万中国地质图。这是我国地质界首次编制的系统的全国性地质图件,综合了至20世纪40年代末我国地质调查的全部成果,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对20世纪50年代全国大规模矿产勘探和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948年夏,黄汲清应英国文化委员会邀请,赴英国访问,参加伦敦第19届国际地质大会,会后又访问了瑞典、丹麦、瑞士。是年年底,他自欧洲再次赴美,在美国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学术访问和地质考察。
1949年6月,黄汲清由旧金山抵达香港,他拒绝了傅斯年让他赴台主持台湾大学地质系的邀请,回到重庆北碚,迎接新中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探矿找油三十年
1955年,黄汲清(中)带领北京地质学院学生到北京西山野外考察
黄汲清展示地质构造图
新中国成立后,缺油少矿。1954年,地质部成立矿产普查委员会(以下简称“普委”),重点任务之一便是石油普查,黄汲清任常务委员,主持技术工作。
在筹备第一次石油普查会议期间,根据陆相地层也适宜于生油、储油的理论和对中国大地构造的深入研究,黄汲清强调:中、新生代大型盆地应是主要的找油对象。
第一次石油普查会议结束后,作为普委技术负责人的黄汲清将松辽平原作为首要关注地区。会议结束两个月后,黄汲清发现松辽平原项目竟还未开展,他立即找到普委的技术员苏云山,授意其查阅资料,起草松辽平原石油地质勘探任务书,亲自修改后由普委下达东北地质局,松辽平原的石油普查工作至此终于落实。
1957年3月8日,在地质部石油地质专业会议上,黄汲清展示了由他主编的1:300万《中国含油远景分区图》,并作了《对我国含油远景分区的初步意见》的学术报告。
在《中国含油远景分区图》中,黄汲清特意将松辽、华北、四川、鄂尔多斯四大盆地作为重点远景区用醒目颜色圈出。他指出,华北盆地主要是寻找中新生代的含油气层,松辽盆地应沿松花江进行路线调查,鄂尔多斯盆地应把重点放在西部边缘,四川盆地要向川中及川南挺进。
1959年春节过后,黄汲清来到长春,在全面了解了松辽盆地的地质情况后,建议使用深钻开展深部石油地质研究。9月26日,松辽平原上的松基三井喷出大量原油,证实了松辽盆地的大同镇长垣的确是一个大型油田,为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察开采及松辽、渤海湾等盆地大型油气田的开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心系人才培养,以自然科学终吾身
黄汲清(中)和学生们在一起
“我是想以自然科学终吾身的”,这是黄汲清青年时代时立下的志向,也是他70年科研生涯的写照。他特别关注我国地质教育,重视青年地质人才的培养工作。
他捐出何梁何利奖奖金,又通过其他渠道多方募集资金,设立“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用以支持青年地质工作者的研究。
直至去世前夕,他还在与助手商谈设立奖学金用以鼓励青年地质学者的工作,“我是想以自然科学终吾身的。”这是黄汲清青年时代时立下的志向,也是他70年科研生涯的写照。
参考资料:
1.中国科学报.黄汲清院士:他在抗战弹“老调”
2.地科院地质所.黄汲清——追求真理、奖掖后学的地学泰斗
3.中国科学家.“以自然科学终吾身”|黄汲清院士诞辰纪念
4.中国科学报.黄汲清:踏遍河山多旋回 | 寻找新中国科学奠基人
制作: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
记者:赖天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