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永庆
对于热爱生活的人来说,发现是很有趣的事。生活中就有些不期而遇,比如在观赏植物时,忽然看到一株不认识的植物开了一朵鲜艳的小花,一股莫名的幸福感会油然而生。一个文学爱好者发现了自己心爱的作家的作品,就像碰到一见钟情的恋人那样兴奋,读“中国现代文学补遗书系”就是这种心态。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兴未艾,涌现出许多研究现代文学的知名学者。他们开始反思现代文学史撰写中的诸多问题,在现代文学史领域,进行了重写文学史的讨论。这一时期的现代文学史,注重介绍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以及左翼作家等,却忽略了一些文学创作风格迥异的作家。例如张爱玲、徐訏、无名氏、梅娘、沉樱、陈西滢等,那时连许多现当代文学研究者也不知为何人,更没读过他们的作品,别说是普通读者了。正如孔范今教授在补遗书系总序中所说:“由于旧时的偏见和特定历史阶段的合理选择,长期以来呈现在广大读者和研究者面前的现代文学,竟是一个很不完整的世界,许多在当时颇有影响的作家、作品迄今鲜为人知。近年来虽有部分作家的部分作品被陆续重印,但毕竟尚有较多遗漏。”
为了改变现代文学研究的这一现状,孔范今教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学术策划,编一套现代文学补遗的大书。在当时的学术环境下,搜集资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孔范今教授带领刘海栖、张华、李夜平、苑良珍等学者,北到东北三省,南到福建、广东,奔波于天南海北,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拜访许多健在的老作家,翻检旧时的报刊图书,从中发现线索,再按搜寻到的蛛丝马迹去寻找有用的资料,有的还是托海外朋友觅来。学者们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从海量的史料中,寻微探珠,不辞辛苦,为我们编选了许多遗漏作家的优秀作品,最终完成了“中国现代文学补遗书系”。这套书含小说卷八册、诗歌卷两册、散文卷两册、戏剧卷两册,计四卷十四册,约八百余万字。若不是孔范今教授这项具有超前意识的倡议,这些作品可能会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那将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其实读者并不在乎这些作家是否进入文学史,能读到这些在文学史中失踪的作品,就足够了。我们这代读者是多么幸运,有这么多学者去求索,让我们读到这些作品。这套书的出版也推动了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进展,促使出版界重新审视现代文学史中遗漏的作品,让那些优秀的作品重新出版,惠及更多的读者。
如林徽因,大多数读者知道她是著名建筑学家,她的文学成就并不被人重视,文学史中也没有论述。在《中国现代文学补遗书系小说卷一》中,对林徽因的文学作品进行了介绍,选入了《窘》《九十九度中》,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大力推介,学者们是富有前瞻性眼光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读者们开始喜欢她的诗歌、小说,出版社也争相出版了她文学作品集。随便进个书店,大多能看到关于林徽因的书,她的传记作品有十多种了吧,真是写不尽的林徽因。
至于徐訏和无名氏,被研究者称为现代文学的两大狂人,他俩的小说曾经红极一时,可谓洛阳纸贵,却被湮没尘封了半个世纪,更少有读者知道了。《中国现代文学补遗书系小说卷六》选入了徐訏的《风萧萧》,《中国现代文学补遗书系小说卷七》选入了无名氏的《海艳》,让读者一睹他们的文采。花城出版社也看到了商机,一下推出了无名氏的七本系列小说。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推出了“海派小品集丛”,选择被尘封的海派作家的散文小品文,编辑了这套文丛,从我的存书中知道,当时已经出版了十五本,还有一些选本待出,其中就有徐訏的《文学家的脸孔》、无名氏的《沉思琐语》。
“中国现代文学补遗书系”的编写是从学术研究层面设想的,因其所选作家作品风格的多样性,它的阅读层面竟延伸到普通读者。这套书的名字也好,补缺“遗珠”之憾,补遗这个词易触发读者想看看的意念,就会进入别样的现代文学百花园。阅读这样的书,回望现代文学的美好存在,把它留在记忆里,用编写者们的治学精神,滋养自己的心性。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