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美术聚焦|蓄势待发的第十四届全国美展

0
分享至

【编者按】五年一届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是我国影响最广、规模最大、最具权威的综合性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作为衡量新时代美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今年将举办的“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的作品选择标准自然成为了众多艺术家和观众关注的焦点。本期《中国美术报》将围绕这一话题进行探讨。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以下简称“全国美展”)自1949年举办第一届,到今年的第十四届,已经走过了75年的历程。作为中国美术界最重要的展览活动之一,全国美展见证了中国美术的发展与成就,反映了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是培养和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批美术人才的重要平台,推动了中国美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历史性转变。

从历史的角度看,全国美展的制度变迁和体制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届全国美展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文代会而举办,有着开山引路、发展奠基的作用;第四届全国美展采取分区轮流进京展览的方式;从第六届全国美展开始,以制度化的形式正式固定下来;第十届全国美展的95件获奖作品走出国门,组成“中国美术之今日展”赴韩国、日本巡展;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美展凸显了当代美术创作对于历史与现实的人文关怀,许多作品鲜明地展现了当代中国美术工作者的现实敏锐性与社会责任感。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将持续聚焦出精品、出人才,推动创作、推出一批优秀的美术作品,推动新时代美术创作气象新、格局新、境界新。

2024年1月16日上午,为全面提升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参展作品创作水平,由中国美协主办的“植根生活 守正创新——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创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美术家协会召集中国美协艺委会、省区市美协、专业院校、画院等组织机构代表,美术理论家、历届全国美展获奖作者代表,召开创作座谈会,梳理美术创作现状,针对创作的主题内容、艺术形式、创作方法等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

1月17日至19日,为掌握了解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创作现状,发挥美协创作组织推动作用,以最大力量提升全国美展整体创作水平,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专家组,开启首轮观摩指导创作工作,赴太原、郑州、西安、重庆、成都、贵阳、昆明,到各地实地了解、交流美术创作,为全国美展的作品创作发挥指导作用。

2月27日—3月1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又组织专家组奔赴黑龙江、吉林、辽宁观摩指导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备战作品。专家组成员都是创作经验丰富的美术家、理论家,也是历届全国美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面对画作,他们认真观摩评析,仔细听取作者的创作思路,根据观摩中发现的问题与作者们进行交流。在观摩指导工作中,专家们一方面欣慰地看到地方人才梯队建设扎实,作品质量稳定整齐,具有自身独特的语言体系和特色,另一方面也鼓励广大美术家和美术工作者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更深入地理解全国美展的主题和要求,更好地把握创作方向和思路,对作品进行进一步的打磨和完善,做好“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创作的最后冲刺工作,力争取得优异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以人民为中心,与人民共情共鸣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全国美展作为展示我国美术创作最高水平的舞台,其对作品的首要要求,便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美术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马锋辉表示,美术创作在题材选择上要突出人民主体,在形式创新上要把准人民需求,在创作评价上要秉持人民标准,在与人民共情共鸣中激发创作灵感,通过深入挖掘现实题材,关注地域题材和元素,锤炼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景象,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新形象,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

新时代的美术家们要以自己敏锐的视角,在不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过程中汲取灵感、触摸真实,描绘人民群众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状态,通过艺术的形式传递出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够触动人心,引起共鸣。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谈道,全国美展是一个有立场的展览、一个有态度的展览,立场就是国家性质的立场,态度就是真诚描绘现实、积极讴歌人民、把“真”与“善”作为“美”的精髓的态度。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陆庆龙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上荣获金奖的作品《兄弟》在选材上就是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幅作品描绘了五位从事城市下水道建设与维护的工人,他们正面对观众簇拥站立,沉静的表情中透着坚韧。画家选择了稍微从下往上的角度来构图,让这些角色在画面中占据主导地位。背景中的城市景观被模糊处理,进一步强调了人物纪念碑式的雄伟。作品虽然使用的是水粉,但笔触的力度和质感都有着油画般的浓郁和深邃。这样的处理让作品在传递深远主题的同时,自然散发出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的感染力。

与时代同行,观照现实生活

全国美展是中国美术不同时期的艺术风向标,展览作品的题材与内容要全面地反映时代生活,既要有体现国家新的建设的宏大叙事,也要有观照现实的社会生活图景。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美术创作的成果要与时代同频共振,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彰显时代的精神。

“要画出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最真切感受,尽可能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络和脉搏,捕捉时代发展最重要的特征。”在观摩指导座谈会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表示,“全国美展的创作既要反映新时代的共同主题,又要紧贴各地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等新的现象,借助地方资源优势,在创作的形式语言探索上彰显地域文脉,体现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王平在观摩指导工作中指出,全国美展用作品观照现实、表现生活,在选材、立意上要结合时代和地域文化去思考。他认为,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是用美术语言讲述国家近五年来的发展成果和故事。要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作品,创作者对生活要有高度、态度和温度,作品要“大中见小”,面对大的题材时要有普通人的小情感的共情;要“以小见大”,以小切口呈现大时代,展现全国美展现实主义精神的深度和广度。由中国国家画院版画所所长沙永汇创作的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金奖作品《金秋时代》就是这样一幅构思巧妙、以小见大,从平凡的人和事切入到地域和时代的发展的作品。这幅版画作品描绘的是一群曾经参与开垦北大荒的第一代“北大荒人”重访这片土地,目睹了北大荒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版画表达北大荒多以优美抒情为主,这幅作品则捕捉了这些老年建设者在高科技农业环境中的愉悦与惊喜。画面融入了现代科技的元素,展示了时代的变迁。这件版画运用传统彩色套印技巧进行表现,层次鲜明的平面化造型语言、布局得当的色块与干脆利落的木刻刀法形成一股合力,给人一种饱满、生动的艺术气息。

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是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现。作品是否体现家国情怀,如何将个人生活感触与国家、时代有机相融,是作品是否有厚重的思想深度与宽阔的文化广度的关键所在。在实地观摩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发现,一些作品还是更多地反映了个人的生活感触,这些感受是真实的、有价值的,但是面对全国美展,如何能把频道调整到我们强调的“家国情怀”,个人的悲欢离合如何与国家共命运,如果在这个方面能有一定的认识和转换,在选取作品的题材、构图、人物塑造和表现方面就会有很大的不同。他进一步指出,部分美术家的技法是不错的,但我们从作品中很难看出有精神的升华和观念的表达,如何在作品中看到中国百姓的精神面貌,感受到时代发展进步的脉搏,将作品的艺术表达和思想内涵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是美术工作者们应首先要把握的。

在呈现新时代发展步伐的同时,全国美展的作品还应发挥各省的地域优势,展现本地的振兴新貌、历史文化、英雄模范等,全面反映中国当下经济、文化建设的最新成果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

守正创新,重视艺术语言表达

在坚持传统的同时,全国美展的作品还需要不断创新,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语言。形式语言上的探索和创新是展览水平的重要标尺,好的作品要立足生活,但不仅仅是生活景象的再现,还要有创新性的表达。

形式语言的探索既要传承优秀传统,也要勇于突破已有的模式,对艺术语言的探索性表达也更多地体现了美术家的创作体验和创新精神。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题材和内容上,更体现在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科研处处长于洋从四个层面表达了对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的关切,一是从创作者个体意识出发,表达新时代的精神和状态。二是摆脱模式化、模板化、套路化,呼唤那些纯化、深化和拓新语言艺术的作品。三是警惕过度图像化、图式化和过度制作性对美术创作的影响。四是呼唤能够彰显新时代品格的新经典作品,也是本届全国美展创作层面的核心目标。他认为,与主题性美术创作不同,全国美展更看重美术语言的本体性、内发性、自足性,更看重各美术门类的独特性、探索性、丰厚性,更看重当下时代美术创造的即时性、创造性和未来性价值。

首届“中国美术奖”金奖作者、中国国家画院油画所所长赵培智认为,好画的标准有两种,一是感人至深能引发观者极大的感动、感触及思考;二是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面貌。在全国美展的评选中注重主题内容的同时,应当鼓励大家进行形式上的探索和创新,尤其是获奖作品应当充分考量作品形式的多样性。油画《来自高原的祈福——“5·19”国家记忆》是赵培智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的金奖作品,这件作品是坚持守正创新、重视艺术语言表达的优秀之作。他在作品获奖之后,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探索,一方面深入进行绘画本体语言的探究和实验,另一方面将目光转向中国传统艺术和对自身内在的精神诉求,探索更多可能性。

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是全国美展的一大特色,全国美展的创新更深层地体现了当前创作者对优秀艺术传统的继承与拓展。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信息化时代的新技术、新手段对当下美术家的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一些作品在追求新颖独特的过程中,借助照片、电脑图像处理等收集资料、辅助创作,但随之带来图式化、同质化问题的严重,因此,保持个性表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艺术表现的基本功,切忌将创新仅仅理解为新方法、新媒介的创新,更要注重技艺的磨砺和艺术语言的精炼。艺术家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实验和突破,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的艺术作品。

百花齐放,彰显画种特色

全国美展是对近五年美术创作艺术上、学术上大检阅的平台,涵盖了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众多美术种类。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全国美展的创作要站在更广阔、宏观的视野上,根据各画种的特性,充分发挥其优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美术的力量。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表示,要充分发挥油画作为世界视觉语言的作用,以中国时代话语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增强新时代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主任田黎明认为,中国画笔墨语言的传承发展和中国画创作语境内含着创作者在体验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内在联系,中国画应在体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思考和把握着笔墨与家国情怀的相连,把握着笔墨与时代气象和劳动者真善美的相融。

第三届“中国美术奖”金奖作者、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认为,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是艺术创作的第一步也是最为紧要的一步,而是否具备将熟悉的事物陌生化的眼光,把日常叙事的“句号”变成艺术表达的“感叹号”的能力,则是决定艺术家能否做到“发现生活”的关键。他谈道,当代具象雕塑创作只有主动地选择和改变,才能回应新时代的要求,才能服务国家重大文化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如果无法呈现真实生活中不断涌现的新的视觉经验和激情,写实就有可能成为一种“熟悉的经验”,观众很难通过模式化的呈现来体会写实所特有的“逼近”的审美体验和强烈的感染力。

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代大权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自“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以来,一些中青年版画创作的关注点有着明显的转移,一是创作的观照从外在世界向内心体味转移;二是表现的视角从客观再现向主观表现转移;三是认知的角度从社会共识向个体认知转移。这种转移的态势或多或少也将影响到全国美展以后的版画创作。

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委会主任陈坚指出,当代水彩画从艺术表现力的强化到尺幅的拓展,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折射出水彩艺术紧扣时代脉搏、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但要在主题性、形式感和独特性上进一步推陈出新。

新时代以来,中国美术肩负着以艺术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作为衡量新时代十年美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要向广大人民群众汇报新时代以来,特别是过去五年中国美术所取得的丰厚成果,要有数量也要有质量,要有高原也要勇攀高峰,展现新时代下中华大地的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的奋斗史诗,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视觉艺术盛宴,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美术75年的繁荣与发展。■

编辑 | 张湫逸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安亚静‍‍

二审 | 李振伟

三审 | 冯知军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颜培大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571110283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4年出版45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30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美术报 incentive-icons
中国美术报
中国美术报
4785文章数 426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