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路繁花,蓓蕾绽放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翀 通讯员 石沁芳
当秀气的脸庞雕刻上时光的记忆,当飞扬的裙摆换成了奋斗的橘红,一位位建筑巾帼在不同的岗位发光发热、尽展风采,朵朵铿锵玫瑰在阳春三月里一路繁花、尽绽芳华!
在汉子堆里做工长,一样能够蓓蕾绽放!
每次回老家的途中,陈蓓蕾都要经过全长10.6公里的武汉东湖通道,“这是我做工长以来最具挑战性的一个项目。”每每经过,陈蓓蕾都感慨良多:“参建这条全国最长城中湖底隧道,坚定了我的职业理想,让我受益良多,现在回想往事仍历历在目。”
2013年,被称为“中部之最”的宏大工程——武汉东湖通道工程开建,工程规模体量之大被形象地喻为“88栋楼同时开建”。“那时我刚加入中建三局三公司不久,是初出茅庐的女工长,能参与这么大的项目,是我的荣幸。”陈蓓蕾因之前工作表现出色,被组织委以重任,在该项目负责沿湖路加固、支护桩施工等工作。该项目分6个标段同时作业,三公司承建的第三标段,全长1.31公里,全线属湖底隧道段,施工难度极大。项目有劳务队伍10个,施工作业人员1200余名,高峰时管理人员近百人,资源组织、分包管理、设备调度、安全质量等要求极高。
“百来人的管理团队里,除了材料员和政工员,女性人数占比极小,这么多年来女工长也就我一个。”陈蓓蕾笑道:“就是因为女工长少,业主监理不放心我的专业能力,还因此闹出过一次笑话。”工程总混凝土方量34万方,相当于建造50栋10层高的普通住宅楼的混凝土用量,混凝土桩的应用数量达到惊人的5785根,包括2572根支护桩,3210根工程桩,陈蓓蕾就是负责其中847根支护桩的浇筑。“我深知这个‘巨无霸’工程的重要性和难度,在支护桩浇筑的位置、质量和数量上,是一点都不允许有偏差。”每次支护桩浇筑,无论刮风下雨、黑夜白天,这位女工长从不偷懒耍滑,旁站到位,监督到底,尽管如此,项目监理仍对“女工长”的工作能力抱有偏见。很快迎来了项目支护桩的第一次验收,监理来到第一根支护桩的大概位置,不由分说开始向下挖,可是挖了很久都没看见“打桩”的痕迹,一顿指责劈头盖脸对陈蓓蕾袭来。陈蓓蕾觉得无比委屈、万分冤枉,一边哭着解释,一边与监理据理力争,带监理到正确的位置重新开挖。经过反复确认,该支护桩长度、桩径等均符合要求,验收顺利通过。东湖通道项目有个“桩姐”的故事很快传开,从此往后,监理、业主都不再小瞧这位认真负责、刚柔并济的女工长,检查到她负责的区域时,也会忍不住夸奖:“女孩子心细,干的活也漂亮!”
如今,陈蓓蕾因为工作能力突出,被提拔到中建三局桥梁事业部工程部负责全部项目的履约协调工作,瘦小的身躯迸发出冲锋陷阵的气势,蕴藏着拼闯争先的无穷力量。事业部分管工程部的副总杨雪萍赞赏道:“在汉子堆里做工长,她一样能够蓓蕾绽放!”
穿云驾雾的铁臂也要听我指挥!
下钩、停钩、挪钩、起钩……在一连串干脆利落的手势指挥下,长长的金属“手臂”转瞬之间便把数以吨计的钢筋吊上空中、送到指定位置。
工作结束后,一位皮肤白皙、身材高挑的女性向我们迎面走来,发丝随风飘扬。2022年11月,李林调入中建三局三公司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一期土建05标项目,担任塔吊指挥。当时项目正在拼接爬架,爬架螺丝孔仅有2.5厘米,操作过程中对落钩精准度要求极高,非常考验司机和指挥的默契。李林每天需要在材料堆码处和桥墩上来回几十次,精神时刻高度集中,一个月下来,她足足瘦了5斤。
“最高的塔吊近130米,司机从高空看下面的人就像蚂蚁,我们指挥就是他们在地面的‘眼睛’。别看我们只是看着塔机吊钩的方向、位置,发出指令,这可是一个细致活,如果表达稍有差池,或者思想略开小差,都可能对项目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李林介绍道。
今年是李林从事塔吊指挥的第十个年头,工作上她是“遥控”钢筋高塔、令工人们信服的“铁娘子”,而生活中的她健谈爽朗,一笑便露出浅浅梨涡。工地上常年踏着泥泞,但她脚上的球鞋永远干净,“每天下班第一件事就是刷鞋,鞋子干净,每天上班都很开心!”
“干一行总得钻一行,在我指挥下,钢筋水泥慢慢爬起,百米桥墩初具雏形,我心里也很高兴。等通车那天,我一定要带女儿去妈妈建设过的15号线坐坐!”说到这李林眼里笑意弥漫。
我的工位,在百米高空!
头顶蓝天,手抚白云,蒋玲把她的一年四季、雨雪风霜都装进正好容身的驾驶舱,塔吊那长长的悬臂恰似自己的手臂,迎着初升的太阳直指城市天际线。
蒋玲是一名在工地上开“豪车”的女司机,今年38岁,2年前正式担任15号桥墩的塔吊女司机。每天早晨6点起床,7点就坐在专属于她的“工位”——128米的高空中,一间1.5平方米的操作间里,开始一天的工作。陪伴她的除了日升日落、蓝天白云,仅有一个对讲机、一张座椅、一根控制杆和几个按钮。操作间由四面玻璃和铁皮围成,即使安装了遮阳帘也无济于事,“夏天像蒸笼,冬天像冰窖,上来一趟要好几分钟,一般上来了到下班前就不轻易下去。”半天的时间,工作和休息都要在这个不足2平方米的空间内完成,她却习以为常:“麻烦的麻烦了点,但所有的大型材料都是靠我吊上来的,施工效率大大提高了,现在整个墩的工人都离不开我,我很有成就感,每天还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呢!”
“我可能天生就适合吃这碗饭吧!”蒋玲从业已有十余年,回忆起入行的经历,她笑着说:“我打小胆子就大,爬树这种事,根本不在话下。别人第一次爬塔吊都吓得腿软发抖,我一点也不怕,几分钟就上去了。”
项目从开工到建成,一座塔吊需运送钢材、方木、混凝土、钢管等建筑材料约几千吨。塔吊司机在上百米的高空,仅凭肉眼无法看清地面的情况,为了精准操作,需要长期练就经验,才能如臂使指。每次手握操作杆,蒋玲的注意力都会高度集中,眼睛紧紧盯着吊臂转动,聆听指挥从对讲机发来的信号,一点点移动操作杆,最后又快又稳地将材料运送到位。
“塔吊司机是特种作业工种,高空作业危险系数比较高,但我觉得女性的细心、从容正是我们从事这份工作的优势,我很热爱这份工作!”
每每登顶,从驾驶室小小窗户往外望,家乡那绵延的青山脚下,高楼拔地而起,道路通达四方,“从一个工地到另一个工地,我一直在建设我的家乡!”蒋玲牢牢握着手中的操作杆,心里总是洋溢着一股自豪和幸福。
超长“续航”,我不累!
“咔哒”一声,拧动钥匙,锁上箱门。刘秀玲拍拍身上的灰尘,向后舒展下脖子,结束了一整天的工作,伴着星光向宿舍走去。
刘秀玲是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项目的一名施工升降机司机,这份工作她已经干了十年。圆圆的脸,弯弯的笑眼,再加上一头棕色齐肩短发,让她显得十分温柔可爱。别看她外形瘦小,她可是大家公认的“续航王”。
四人一间的宿舍,刘秀玲永远是起得最早的那个。清晨6点,手机铃声振动,她准时起床,为了避免影响舍友休息,她常常蹑手蹑脚潜到洗漱间,不发出一点声音。6点半,她第一个来到18号桥墩电梯门口处,耐心等待工友们的到来。7点,工人们陆续到岗,电梯迎来第一波“客运”小高峰,她总笑着叮嘱:“一个个来,不着急。上下小心,安全第一!”
电梯吊笼夏天暴晒、冬天漏风,刘秀玲在这里一呆就是一整天,从清晨6点半到晚上19点半,始终坚守岗位,寸步不离。
有人喊她过去休息:“你做啥子那么傻?高峰一过,工人来齐了,你就出去耍嘛,干啥子在这儿守着?”
她哈哈大笑:“不得行,我哪里走得了嘛,我这个墩正是忙的时候,工人上下进出频繁,我一走这个墩怕是长不高了!”
2018年,刘秀玲的公公不幸患癌,为了方便照顾老人,经夫妻俩商量,丈夫决定从工地辞职。于是,她一边扛起养家糊口的担子,一边照顾读高中的儿子。以往,两人同在一个工地,一个是材料员,一个是电梯司机,早已习惯彼此的陪伴,“乍然分开还挺不适应的,但是没关系,只要把工作干好,把家庭顾好,在哪儿都一样”,刘秀玲乐观说道。
“只要我还能动,这份工作我就要继续做下去!” 择一业、精一事、爱一生,刘秀玲说她乐在其中。
女工长、女指挥、女司机……在向来以男性为主导的钢筋丛林里,越来越多的“雷霆花木兰”接连涌现,不知不觉中,“她”力量已经为项目建设顶起了“半边天”!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