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创立之初,帝国的军事制度是卫所制。
简单说,卫所制就是根据地理险要,在小点的交通要冲设所,把一片区域的所关联起来就是卫,合称卫所。
所分千户所和百户所。
每千户所驻屯1120军力,一般下属十个百户所,每百户所112军力。整数是作战人员,零头理解为军队的文职。
一个卫的额设编制是五个千户所,即5600军力。Judy后全国设卫近500个,卫军规模达270万。
比如作家余华的老家——海宁卫。
海宁卫地处杭州湾,下辖左、右、中、前、乍浦五个千户所。
而海宁卫的防区还有个澉浦守御千户所,但它不归上级单位海宁卫指挥,而是由卫的上级浙江省军区直辖。
这类隶属权越了级的千户所叫守御千户所,跟我们现代的独立团一个意思。
海宁卫的澉浦守御千户所是个水军所,扼守在杭州湾,地理位置十分险要。
1937年淞沪会战时国军和日军拼到僵持,日军第三次增兵的数万人就是绕道杭州湾,从紧挨海宁的金山卫登的陆。国军因此陷入三面夹击才开始溃退。
往前倒推五六百年也一样,明朝的沿海防线始终都受倭寇骚扰,杭州又是经济重镇,所以上图中杭州湾周围的军卫分布比较密集。
这里一个卫的防区大致跟现在的区县差不多。比如县级市慈溪,本身就是从明朝的观海卫发展而来。而宁波的镇海区更直接——明朝叫定海卫,镇海和定海,猫叫了个咪而已。
如果有些地方过于重要,一个卫防不过来,朝廷就会在该地增卫。比如杭州,就驻有三卫军力:杭州前卫、杭州后卫、杭州右卫。
如果量级比杭州还重要,那朝廷就会再往上增卫。比如保定,至少驻着保定前卫、保定后卫、保定左卫、保定右卫、保定中卫五个核心卫。
因为保定的定位是京师南大门,一旦鞑靼人突破长城冲到北京城外,又或是大同军镇军情紧急,保定的军卫就要上前协防。
这个定位是按距离量出来的,骑兵从保定出发只需一天——也就是当天就能冲到前线。也因为保定屯的军卫多,又是远离草原和沿海的腹地,明朝就把从阴山以西贺兰山以北归附过来的塔滩部族连锅端进了保定。
因为塔滩不是蒙古势力的核心圈,危险系数低。放保定的意思也很明确,听话就老老实实耕田种地结婚生娃。要不听话保定五卫就在你家门口搞军事演习,如果有箭射进你家院子伤了人,那只能算演习失误。
一个卫最多驻守一个府州县,把一省的卫所全都集合起来就是一个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是一省最高的军事机关。
比如海宁卫属于浙江都指挥使司,统辖的正规军超过10万。
省一级的最高权力是三权分开,俗称三司,即:
管军事的都指挥使司,主官是都指挥使,正二品。
管民政的承宣布政史司,主官是布政史,从二品,俗称藩台,意为天子屏藩。
管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主官是按察使,正三品,俗称臬台,臬在古汉语中就是法度。
三司权势很大,所谓封疆大吏,但仍属地方官,而且是流官。职权上三司互不隶属,但实际品阶上都指挥使最高,这是为了保证战事发生时军队的主官能调动另外两司的资源。
都指挥使司已经是省级军区了,再往上就是中央最高军事机关——大都督府。
大都督府的存在时间其实很短,勉强20年,起于朱元璋称吴国公(1361),止于洪武十三年(1380)。其机构职能是从元朝的枢密院改来的,而元朝是沿用的宋制。
提起枢密院有个老熟人,高俅高太尉。
汉武帝以前的秦汉,全国的最高军政长官就是太尉,而武帝时改称太尉为大司马。此后太尉逐渐演变成了虚衔,但宋徽宗时他把太尉给翻出来定成了武官之首,而高俅就有太尉职衔,因此他就成了全军首脑,俗称高太尉。
到南宋时岳飞也当过太尉,所以有些演义中会出现岳太尉的称呼,这没错。
大都督府虽存在了20年,但真正当过大都督的只有一人,任期也只有4年,其他时间都是空置。
这位大都督是朱文正,朱元璋同父同母的大哥的儿子。
广西师范大学有个王城校区,这个王城的王指靖江王。王城校区在明朝是传了11代14人的靖江王府,第一代靖江王叫朱守谦——大都督朱文正的儿子,受封时只有8岁,可见投胎真是个技术活。
朱元璋肯定是知道赵匡胤陈桥兵变的,亲侄子朱文正的死对他也有不少打击。
据说朱文正想叛变,欲私通张士诚,被发现后遭到了朱元璋软禁,没多久忧郁而死。
我认为私通不可能,当时朱元璋并未壮大,而朱文正已经是大都督,张士诚能开出的条件几乎只有太子。
这事很玄乎,100年后李氏朝鲜就学了过去,李朝第21代国王的思悼世子的命运几乎就是朱文正的翻版。
种种原因,洪武十三年,大都督府一分为五:
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
没有五军都督府这个机构,有的是上面五个平级机构,明朝的干部只是为了方便行文就把它们合称了五军都督府而已。
掌治府事的主官是左、右都督,每个都督府各一人,都是正一品,他们只向皇帝汇报。
左、右都督也就成了武官的最高官阶,后来演变成军内的最高荣誉。
比如锦衣卫统领陆炳和骆思恭,他两都有正一品的左都督职衔,但这只是待遇级别,工作上还是只看锦衣卫的摊子。
五军都督府的办公地址就在外朝西侧,即现在的天安门广场西面。
大都督府拆分前既有全军的统辖权又有调度权,而这两个权力放到一人身上极容易谋反,
从曹丕开始,司马昭、刘裕、萧道成、陈霸先、杨坚、石敬瑭、赵匡胤……许多改朝换代的家伙都是这么干的。
被拆成五府后的都督府只有军队的统辖权(包括练兵),调度权给了兵部。
都督府一般都是武官,而兵部以文官居多,且兵部尚书同左右都督一样只向皇帝汇报,权力平衡在相互制约中就诞生了。
中华大地从此再未发生过掌握军队的权臣篡位成功的案例,曾文正不敢,袁项城失败。
这点倒是在《大明王朝1566》中有反映,抗倭前线怎么打得由张居正去信,因为剧中他是兵部的堂官。
但实际张居正只在嘉靖朝的最后几个月入阁,而且即使在隆庆和万历朝他都从未主管过兵部。
作者这么创作可能是考虑到张居正确实做过裕王老师的缘故吧。
简单说就是需要征讨时朝廷从大都督府选将发印,兵部出公文决定征调那些卫所到何处集结,将军拿着印和公文到集结地只负责带队伍打。打完将军回归都督府交印,参战的卫所军回归原驻地。这样将帅就无直属部队,军权也就不属于私人,不会出现谋反篡位的情况。
另一点,Judy迁都后在北京重建了五军都督府,南京五军都督府原地保留且正常运转。因此明朝实际上有十个都督府,五个南京五个北京,公文涉及到时都会写的很具体。
因此问题也就来了,原先是一个大都督府掌管全军,现在分成了五个,那全国的都司卫所也就要分成五份来管。
这个划分时间是洪武二十六年(1393),那年我还没出生,你也是。
有必要先看看朝廷当时直辖的疆域,即两京一十三省,各省的管控区域普遍比今天要大的多。
洪武二十六年全国的都司卫所数据如下。
点赞加关注,感谢收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