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上,风湿、类风湿是非常常见的两类病症,不少人可能会将这两类疾病混为一谈,但实际上,类风湿和风湿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类风湿是一种慢性病症,病因通常较为复杂,而风湿则多以风湿热最为常见,多表现为游走性的红肿疼痛,病因一般较为单一。
而在针对这两种病症进行治疗时,中医里可用的经典药方其实有很多,而其中最为“猛烈”的,大概就是出自东汉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桂枝芍药知母汤”了,此方可以将骨缝里的风湿都给搜刮出来。不过,与其说它是一个独立药方,它其实更像一个诸多经典药方的“集合”,因为桂枝芍药知母汤里不仅包含了麻黄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还含有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等卓越方剂,起着祛风除湿、通阳散寒、佐以清热的效果。
关于这张药方,用张仲景的原话来说,就是“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即全身上下的关节,小到手指、大到膝盖,都有疼痛感,其中的“尪羸”意为变形羸弱,在《脉经》里也被称为“魁瘰”,就是指关节肿大,且还存在变形,而“脚肿如脱”就是脚肿十分厉害的意思,那么对于这样的病症而言,往往就能用张仲景的桂枝芍药知母汤来缓解。
其实,风湿、类风湿病症在中医里均被称为“痹症”,在《黄帝内经》里也说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就是说,这一病症的“最终祸首”,其实就是寒邪、风邪、湿邪的共同作用。
桂枝芍药知母汤的药方组成并不复杂,由9味中药配伍而成,即桂枝、芍药、甘草、知母、麻黄、生姜、白术、防风以及附子,其中,附子具有毒性,所以在煎煮时,需要先煮,之后在与剩下的药材一同煎煮,这个药方其实就是桂枝汤的衍变方,因此也具有温阳散寒的效果。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几乎有一半以上的药方,都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因此,还有人说“一首桂枝汤,半部《伤寒论》”。
此方中的附子,属于大辛大热的药材,可以将体内的寒邪驱散,补充命门之火,而桂枝也是辛温的药材,可以温补心阳,这两味药材的配合,可以加重自身阳气,进而有助于寒邪的驱散,而且附子的功效很强,可以深入骨头,将骨头中的寒邪给搜刮出来。
寒邪问题得到解决后,就该处理风邪和湿邪了。其实,体内的阳升上来,阳气充足后,湿邪就自然会得到缓解,同时,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可以运化体内的水湿代谢,因此,张仲景便用到了具有燥湿健脾之效的白术,用以祛除体内的湿气。方中的防风属于“风药圣药”,既能抵御外来寒邪的侵袭,又能够将自身体内的寒邪驱散,同时“风能胜湿”,这两味药材的作用,就像我们平时洗衣服一样,要么利用温阳之气晒干,要么就放到通风的场所给吹干。
此外,白芍酸收,可以避免麻黄和桂枝发散太过;知母具有寒凉的药性,可以清热,以防止邪气郁积太久,同时还能够利水,加快水湿的排泄,而且这两味药材还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能够滋阴养血,要知道,关节相当于我们身体的转轴,在长期活动的过程中就难免会对其造成磨损,往往需要足够的气血滋养,才能减少对其的伤害,倘若自身气血不足,那么就会很容易造成磨损,因此就需要阴血的滋润;最后的甘草主要是用于调和药性的。
总得来说,张仲景的这一方剂主要用于因风寒湿邪造成的病症,以寒邪为重,假如关节里含有热邪,同时还伴有发热、发红等症状,那么使用此方可能就达不到很好地效果,甚至还有可能会加重病症。
【本图文由“轩辕岛”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周浅,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