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什么是阴阳,无极,太极?

分享至

接着讲《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后面的内容: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前面讲完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明万物皆是从无名道体而生,也就是“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所以万物之有,本于虚无的道体。故:“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

这就说明了,正因有此道体,才能有万物之用,万物之用的踪迹虽然各有不同,但背后的道体为一,所以体用一源。

有此虚无的道体,才能有万物之用;有万物之用,方显虚无的道体。所以有无一体,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同样的,动静和阴阳也是一样的,动静一如,阴阳一气。

但世人往往容易把“动与静”和“阴与阳”分开来理解,认为动生阳,静生阴,这样阴阳、动静,截然各自为一物了,那么就是二非一了。

其实阴为体,阳为用,两者体用一源,缺一不可,原本就是一个,所以古德才说:“阴阳一气也,一气屈伸而为阴阳。”

也正是老子这里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负阴”便是具备此道体,所以万物负阴就是万物皆具备此道体,这就是道生万物,无不从此法界流。

然后从体起用,便有了万物之妙用,这就是“抱阳”,比如天清、地宁、神灵、谷盈、万物生、侯王正“等等。

所以所用的踪迹各有不同,但背后都是“负阴”。

为什么说阴为体而阳为用呢?我们可以从王阳明心学中去探究。

《传习录》里王阳明有说到,“太极生生之理,妙用无息,而常体不易。”

太极之生生,即阴阳之生生。不过就其生生之中,指其“妙用无息”者而谓之动,谓之“阳之生”,并非动而后生出了阳。

就其生生之中,指其“常体不易”者而谓之静,谓之“阴之生”,并非静而后生出了阴。

所以王阳明说:“如果静而后生阴,动而后生阳,则是阴阳、动静,截然各自为一物矣”。也就是把阴阳分开了,不是一体了。

也就是说,这里面的“妙用无息”就是‘动’,也就是‘阳’,所以才说“动而生阳”。

而这里的“常体不易”就是‘静’,也就是‘阴’,所以才说“静而生阴”,所以王阳明才说:“静可以见其体。”

阴阳一气也,一气屈伸而为阴阳。动静一理也,一理隐显而为动静。

‘屈’时为体为阴,‘伸’时为用为阳;‘隐’时为体为静,‘显’时为用为动。

所以王阳明又说:“春夏可以为阳为动,但春夏并不是就没有了阴与静;秋冬可以为阴为静,但秋冬并不是就没有了阳与动。”

春夏秋冬里“妙用无息”之处,皆可谓之阳、谓之动也。因为“无息”就是不停息,这是指天行健,也就是妙用无穷,所以说心是活泼泼的。

春夏秋冬里“常体不易”之处,皆可谓之阴、谓之静也。因为“不易”就是不变的意思,而不变的就是道体,然后才能不变随缘而启用。

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真阴之精,即真阳之气之母。真阳之气,即真阴之精之父。阴根阳,阳根阴,亦非有二也。

可以结合我们前面讲的“动而无动,静而无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起来理解。

道体原本没有动静之分,无动无静,此为无极。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