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有一日,曾经让自己操心的人突然不在了,自己养了二三十年的孩子先自己一步离开了这个世界。
自己的女儿死了,儿子死了,陪了自己多年的老伴儿也不在了。
自己又是一个人,一个孤独的老人。走路也不灵便了,眼睛越来越花,走几步,有的时候还要喘几喘,曾经也是健步如飞,现在却只能步履蹒跚。
而我们今天故事里的这个主人公,周有光,是中国的“汉字拼音之父”,他活了足足有112岁,先后送走了自己的女儿,爱人和儿子。儿子去世的那一年,其实已经有82岁高龄了,家里人瞒着没敢告诉他,他早晚还是知道了。
父母和孩子是心连着心的,孩子不在了,为人父母的怎么会毫不知情呢?他只是再一次拿起他自己用了多年的那个紫砂茶壶颤颤巍巍的双手再次给自己倒了一碗茶……
彼时尚年少,他还不是112岁的老头子,而是胸怀大志的帅气少年
1900年他出生于江苏,当时还是清政府统治者。
清政府的腐朽落后,特别是各地赔款通商,这是深刻而浓重的耻辱,当时各地的人士纷纷寻找救国之路,想要让中国强起来
我要让我们中国人不再被人看不起,而当时尚且处于幼年的周有光就是在这种氛围中被熏陶着。
他不爱笑,也不爱闹,认真学习,钻研知识,也想着有朝一日自己能像自己心目中的那些英雄们一样,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的父亲是秀才,母亲也是大户人家的小姐。从小就在这样富含着诗书气韵的家庭里长大,自然也饱读诗书,他也考中了秀才。
可是他却并不喜欢所谓的科举制度,就像状元张骞经营实业为国奋斗一样,他的心里已经不满足于做一个迂腐的秀才
每当他看到那些吸食鸦片瘦骨嶙峋的人们,当他看到在街巷中为了抢食一个小窝窝头而和抢饭吃的小孩子们,每当他看到那些流落在街巷中无家可归的人们
他想“这个国家需要变一变了。”
当时他的妹妹带着一个朋友回家,他也没做多想,跟当时的张允和匆匆打了个招呼就回房间了,他们也不知道彼此会有那么大的缘分,会一起相伴数十年时光。
如果梦想有光:少年就是少年,看春风不喜看夏蝉不烦
在1911年,新文化运动开始了
当时也饱读诗书的他看着文化大家康有为和梁启超发动的这一场“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活动,内心十分激动。
他想这或许是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因为文言文儿的复杂晦涩不能让普通的老百姓看明白,如果能有什么办法让普通老百姓也会读书,能读书,就只有白话文不可了。
可是在他来到学堂读书时,发现有的老师还是继续讲着文言文,有的老师也讲文言文也讲白话文儿。总之,他心中的梦想破灭了。
新文化运动在当时并没有动员广大群众,在当时产生的影响太有限了。可后来就在1918年,“注音字母”的出现,他又重新燃起了希望,开始进行此类方面的研究和学习。
席间花影坐前移,时光又这么悄然飞过。
1920年,因为直皖战争的爆发,他们家受到了冲击。或许在动乱战争年代,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家里都在不停的受着影响。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那一年他相爱了,算命先生说如果两个人在一起活不过35岁
后来的周有光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是因为他参加各种反帝爱国运动,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就像电视剧《红高粱》中一样,花脖子的妹妹就参加各种反帝的游行,可是两人的区别在于学校领导将周有光叫到了办公室,告知了他被开除的消息。
他后来只能辗转来到了光华大学,万万没有想到在这里会遇到他生命里的另一半,两人一起相伴数十年光阴。
那一天,他收到了妹妹的来信,上面写着曾经带回家的那个女孩儿,她的朋友张允和来这里上学,希望哥哥照顾照顾。
他一开始不以为意,毕竟这个时候的周有光是个经济学的大才子了,可是他没想到自己与张允和一见如故,自己被这个灵秀的女孩吸引并率先展开了追求。
那一天,他邀请张允和来到餐厅,拿出一本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书,翻到了两人告白的那一页,张允和明白,如果自己拒绝只要把书还回去就可以,可是她没有。
张允和出身于当时与宋家三姐妹并称的合肥四姐妹,才貌双全,不仅是教师,也是作家,是昆曲爱好者。著名大作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九如巷的张家四姐妹,如果娶了她们,那是要幸福一辈子的。”
可是当时的算命先生却断言“如果两个人在一起,活不过35岁。”
周有光和张允
周有光和张允和都不在乎,他们的婚礼开始了。
1937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对中国展开了全面进攻,当时的夜上海沦陷了,一座充满着欢歌漫舞灯火通明的城市被纳入到了日本人的爪牙中。
所以周有光一家开始了逃亡,就像李清照和赵明成一样,原本是书香门第大户人家,两个娇弱的小姐和少爷开始了颠沛流离。
原来体面的两人已经变得灰头土脸,炮弹不停的扫射着,他们带着自己的小女儿和儿子躲进了满是虫鼠的地下室,两个人抱头痛哭,他们看着痛苦万分的小女儿和懂事的儿子,为人父母却带着自己的孩子吃苦。
他们的女儿得了阑尾炎,没有钱也没有技术去救治,两个人急得团团转却走投无路,女儿不停的叫着“爸爸,妈妈,我难受。”
他们就这样无力的看着自己的女儿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没过多久儿子,也被流弹击中。接连受到打击的张允和近乎疯魔,想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要受这份罪呀?让我来替他受不行吗?
万幸的是,他们的儿子撑过来了。实在无法想象自己最后的孩子也离开他们会是什么样子。
那一次与爱因斯坦的交谈
作为经济学人士,作为银行代表,他有了一次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机会。是这一次机会让他遇到了相对论的提出者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成就太巨大了,这是一个连诺贝尔奖都在惧怕的人。因为成就太过复杂,震惊世界。当时不颁发他一个诺贝尔奖都过不去了,所以给他提名了类似于环境保护类奖项。他又被颁发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周有光就与爱因斯坦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的交流,事后很多人问他与爱因斯坦交流是什么感觉,他说“就像跟一个老朋友交流,没有什么特殊的。”
在大跌眼镜的同时,我们也明白其实每一个偶像,每一个巨人也都是普通人。
他们一开始由普通人慢慢的成长,慢慢的长大,经历比我们更多的风霜雪雨,比我们更多的痛苦磨难,好变成了我们仰望的样子。
最大的跨行,由经济学半路出家搞拼音
因为一直醉心于语言文字的研究,他一直想对这个国家做些什么,当时的中国80%是文盲。
新中国刚刚成立,经历过战火在伤口上开花的中国,人们在痛苦中流泪,又在明白中国不用再被奴隶压迫新的中国成立中喜极而泣。
在南京大屠杀中躲在地道中最后身上遍体鳞伤四处刀痕的女姑娘,那些在战火中离我们而去的儿子或父亲,那些终于能够吃上新中国第一口粮食的人民。
不需要再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不需要再被日本人的细菌战中被当成实验的工具,中国在战火中重生,涅槃飞舞。这个时候新中国的建设尤为重要,其中教育的建设格外独特。
那些在战火中存活下来的青少年,那些祖国未来的希望,只有得到更好的教育。才配得上这一路的颠沛流离。
在这个时候周总理正式任命周有光加入文字改革委员会,周有光正式开始从事汉语拼音方面的研究。
他说“这个国家需要汉语拼音。”
巨大的跨行,他每天都在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
尽管周总理说如果在这方面实在有问题,可以不做。可是他在这几年中的战火中明白,文字是多么重要,这个国家需要汉语拼音。
他费尽心血的努力中,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正式通过。
在这段时间里,是他的妻子一直陪在他的身边。
天黑了,有了妻子,他也就有了光,哦,他开始新一轮的奋笔疾书,夫妻俩相视一笑,张允和只是端来一杯红茶,默默的放在他的身边。
白首偕老,可终究有一个人要先离开
可是直到那一天,一辆救护车打破了这家宁静的小院子,那一年,他的妻子93岁。他们做到了白首偕老,青梅竹马到白发苍苍,可是最终还是要有一个人先离开。
老伴老伴,老来相伴,可是这一场陪伴,终究要结束,剩下的路终究要一个人走,年纪大了,经不起再多的颠沛流离,经不起再多的生离死别了
周有光他目送妻子的离开,经历了儿子的离去,他走过了112个春夏秋冬。
在这段时光里,无人问他粥可温,无人与他立黄昏。
妻子离去后,他再也不愿踏进曾经的卧室。
儿子离开后,他觉得自己好像又是一个孤单寂寞的老头。
生命的意义
周有光在剩下的时间里,就像百岁老人冰心一样,用平淡的心去等待生命的尽头。不喜不怒,不悲不乐。他说“我觉得人生就像海里的一朵浪花。这个海在推着我向前走。”
他说“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生命是一个很深远的话题,我在手机上下载了一个生命倒计时,看着每分每秒自己的时光在流逝。
有的老人说“活着太受罪了,让我早点儿离开吧。”
也有的老人说“我好害怕死亡。”
其实这都是不同的人生选择,活着很好,生命很好,阳光很好,鸟儿很好。连癌症的人都在珍惜每一刻痛苦的时光,我们有什么资格放弃自己的生命呢?
在《朗读者》中,那一位缉毒人士说了这样一番话,董卿问“在这个过程中有得到什么奖励吗?”
他笑了,说“活着就是最好的奖励。”
活着未尝痛苦,但如果我们不活下去,永远都不知道前面有什么等着我们。生命很贵,请勿浪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