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歌
前几天,陆阳、沈云福合著的《奋楫者先:无锡县乡镇企业发展纪实1956—2000》荣获太湖文学奖。我正在广东珠江流域的一个小城,安静地读书、思考、写作。那天收到云福兄的微信,替他们高兴。兴奋之余,出去吃了一份烧鹅,要了一罐德国黑啤,以示庆贺。七八年前,他俩合著的《激荡岁月:锡商1895—1956》也曾获得太湖文学奖。这本书在交稿付印前,云福兄曾给我看过大部分电子文本。
我所在之处,距离青年荣德生工作过的广东三水河口厘金局不远。三水河口位于西江和北江相汇之处,而我就住在西江和北江之间的那个三角洲区域,西江在西面流入南海,北江在东面流入南海。我若驱车去三水,只需一小时稍多。而在荣德生的时期,还是以船为车,坐船就要多费不少时间了。130多年时间,生活方式变化巨大,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工业革命给人类生活带来的高速度发展,远远超过了之前几千年演化的总和,随时令人感悟到工业文明的伟大冲击力。
无锡工商文化这几年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也为无锡官方进一步重视。前些年,无锡在吴文化和江南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一系列考古发现,证明了无锡是吴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在勾吴古国的历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江南文化则构成了无锡重要的历史地理文化印记,无锡的环境、风光、生活、习俗等,都是很江南的。吴文化和江南文化是无锡文化的历史背景,但它们并不构成无锡文化的独特性,太湖周边的城市,每一个都深受吴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影响。唯有工商文化,才是无锡与众不同的印记。
就时间而言,无锡工商文化的历史远远短于吴文化和江南文化。如果以近代工商实业为开端,只有100多年。但就是这短短100多年,使无锡从一个数千年农业县城,转变为一个工业强城,令无锡在国家版图上的经济实力和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学者们将此称为无锡的崛起。陆阳和沈云福的这两部著作,抒写的就是这个历史时期推动无锡崛起的先驱者们。
《激荡岁月:锡商1895—1956》写了前半个多世纪的锡商,锡商群体作为无锡近代工业化的先驱,推动了无锡的第一次崛起。《奋楫者先:无锡县乡镇企业发展纪实1956—2000》写了后半个世纪的乡镇企业家,乡镇企业家成为推动无锡改革开放的先驱力量,他们在城市改革开始之前,就以自己的创业和成果,推动无锡再次崛起,乡镇企业经济实力从三分天下占其一,提升到三分天下有其二。
二位作者用这两本著作,为这两个历史时期推动无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两个群体作传,可谓慧眼识英雄。他们的写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仅为无锡记录了这些先驱者艰苦创业和丰硕成果,也为历史留下了极其重要的丰富史料,读者可以通过阅读他们的书,了解无锡崛起的历程;学者可以通过研究他们的书,剖析无锡崛起的奥秘。
对于锡商,近20年无锡已经有不少研究和成果了。对于乡镇企业,上世纪80至90年代曾有新华社、人民日报率先肯定和报道,以及主流媒体的大量跟进报道,后来又有关于苏南模式的讨论,但从文化精神视角切入的研究和写作并不算充分和深入,在此意义上,《奋楫者先:无锡县乡镇企业发展纪实1956—2000》堪称填补了这个领域的空白,具有对无锡乡镇企业研究的阶段性标识的意义。
作者从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关系、经济环境与乡镇企业家的关系、乡镇企业家的创业经营与文化精神的关系等方面多角度切入,抒写乡镇企业创办、发展和壮大的艰辛历程,记录了这个风起云涌、波澜起伏、硕果累累的历史长卷。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
1956年无锡县春雷高级社创办了春雷造船厂,这是目前文献记载的“中国乡镇企业第一厂”,这“春雷一声响”,奏响了创办社队企业的先声,无锡也因此被看作我国重要的乡镇企业发源地之一。
1984年,无锡县堰桥乡大胆实施“一包三改”,即实行厂长经理为主的经营承包制,改干部任免制为选聘制,改工人录用制为合同制,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这项改革打破了“大锅饭”“铁饭碗”和“干部终身制”,石破天惊,激起巨大反响,进一步推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在接待外宾时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企业,异军突起。” 邓小平这个“一锤定音”式的评价,激发了无锡乡镇企业走向发展的高潮。
由于乡镇企业的崛起,无锡县长期以来一直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率先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自1992年起连续三届在“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评比中“三连冠”,得到了“华夏第一县”的美誉。至1995年,无锡县以仅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接近全国千分之五的国内生产总值。
在这本书中,作者突出解读了“四千四万”精神,把这个精神看作无锡乡镇企业创业经营的重要动力。在他们描写的每一位乡镇企业家身上,都强烈地表现着这种精神状态。乡镇企业初起之时,只是企业中的是草莽,办企业人的都是草根,缺乏资源,缺乏背景,如果没有这个“四千四万”的精神,在坚硬呆板的计划经济环境中,怎么可能找到缝隙杀开一条血路?怎么可能办得好企业?正是有“四千四万”精神的支撑,无锡乡镇企业家从睡地板到当老板,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四千四万”精神的提法最早出于1973年,那年春节过后不久,无锡县物资局召开供销后勤工作会议。无锡县的领导同志在报告中第一次提到:跑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后来几经演变,“四千四万”精神最终统一的提法定格为:“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难万险”。
读完此书,我以为,“四千四万”精神发源于无锡农村,发轫于“草根”和“异军”,流淌于企业和政府,扩散于整个社会,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时期无锡干部群众敢于改革、勇于创新、善于经营、不畏艰险的精神,与“锡商”精神血脉相系,是“锡商”精神的赓续。
联想到《激荡岁月:锡商1895—1956》所抒写的前辈锡商,他们不同样遇到很多困难和很大风险?荣氏兄弟的面粉厂创办之初,官司就被迫打了几年,如果没有这种坚韧不拔、锐意进取的精神,何能顺利开工建设投产?写出无锡工商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创业经营主体身上的赓续、传承和创新,是陆阳和沈云福著作的一大亮点。
看见有评论说,《奋楫者先:无锡县乡镇企业发展纪实1956—2000》是一部主题性创作的力作,并认为,主题创作是文学创作反映时代、回应时代、引领时代重要方式之一,文学史上的重大作品无不是对所处时代最重大问题、最深刻的命题给予最独特的揭示。我却认为,这本书本质上是一部历史著作,一部无锡第二次崛起的奋楫者史诗。虽然它抒写的主题是无锡县乡镇企业近50年的发展历程,但任何一部历史专题著作都是具有明确主题的,文学作品如长篇小说也是紧密围绕主题创作的,而反映时代、回应时代、引领时代是它们的必需。
《奋楫者先》这本书的特点(与上一本《激荡岁月》相同)在于,它是一本具有文学性的历史著作,这个特点清晰地表现在它的书名之中,“纪实”二字,就是其历史著作身份的明确标识。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历史著作就是比较刻板、枯燥、乏味的,但复旦大学樊树志教授认为:史无定法,“历史应该写的‘好看’,讲的‘好听’,已经不单是形式问题。要从象牙塔里出来,要为大众接受,必须写的‘好看’,讲的‘好听’。”因为“历史本身的人物与事件、情景与细节、是极其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充满了波诡云谲、风雷激荡,无需‘戏说’,就可以写得有声有色。”
《奋楫者先》就是樊树志教授所说的这种好看的历史书,作者以编年体为框架,以人物和事件为主干,以“四千四万”精神为红线,以情景和细节为血肉,以异军突起为主题,以文学手法为渲染,把近50年的乡镇企业发展历程写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风雷激荡,极富文学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在无锡类似文史书籍中独树一帜,给文史写作提供了一个如何写得好看的范本。
慢慢阅读,细细记之,以志我对这本著作的喜欢及点赞。
作者简介
吴歌,文史学者,品牌战略学者,资深媒体人,文化经济专业副研究员,江大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策划,努力成为一名有文化有情怀的吃货和文史写手。
关于江南文化播报
江南文化播报是一个关注江南,讲述江南,播报江南的公众号,文章部分来自江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江南文化》杂志。欢迎广大作者惠赐大作,以文会友,欢迎关注传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点击公众号名片关注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