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缅怀伟人的丰功伟绩和崇高风范,带领读者领略毛泽东思想的光辉,近日,湖南人民出版社策划推出《毛泽东遗物故事》,为读者讲述毛泽东遗物背后的故事。该书视角独特,从遗物这个较少为人所熟悉的角度,追忆毛泽东的崇高风范。
《毛泽东遗物故事》以遗物这个较少为人所熟悉的角度为切入点,从“勤政为民 鞠躬尽瘁”“艰苦朴素 清廉如水”“博学多思 孜孜不倦”“重情执理 公私分明”“雅情逸趣 坦荡情怀”“戏曲音乐鉴赏”六个方面,追忆毛泽东的崇高风范,表达对他的深切缅怀。
《毛泽东遗物故事》策划编辑谭乐表示,《毛泽东遗物故事》从组稿开始,就确定了“小切口,大主题”的写作原则,全书在遗物选取上,层层把关,优先选择与日常生活、工作联系紧密的衣物、书籍等。比如,在毛泽东用过的教材书上,读者可以感受到伟人渊博的学识和睿智的智慧。
1917年,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在西方伦理学的课上,老师杨昌济用一本《伦理学原理》作为教材。毛泽东花了近一年时间,将全书通读,留下近两万字的批注,记录着这位年轻人当时的伦理观、人生观、历史观、宇宙观。今天,我们在《毛泽东遗物故事》中,仍然能看到他细密而工整的批语。
全书在故事描写上,大量使用对话的方式,语言通俗易懂、平易近人。比如,为了节约家庭开支,毛泽东也会和普通老百姓一样省吃俭用。他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说:“现在是冬天,你就别买那些西红柿、黄瓜之类的新鲜蔬菜,现在买一条黄瓜的钱,到了夏天就能买一筐黄瓜······”
《毛泽东遗物故事》没有塑造公式化的人物、标准化的脸谱、高大上的言语、空洞乏味的口号,而是以遗物带故事、以故事带道理,让读者感受毛泽东思想的深邃广博,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
湖南人民出版社青年编辑彭天思表示,《毛泽东遗物故事》的读者定位,不仅仅是党员干部,更多的是青少年学生。由于时代久远、社会变迁,他们很难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艰难困苦有直观而深刻的理解。书中共有140余张高清全彩照片,这些珍贵资料生动展示了伟人风范,让读者在书本上“云”逛展,足不出户也能欣赏珍贵馆藏,更重要的是读者可以透过这些遗物,“穿越”回历史现场,深刻理解历史。
书中还关注读者可能会产生的疑问。比如,曾经有人提问,“为什么遗物中的补丁衣物在照片上从来都没有见过呢?我看毛主席的照片上都穿白色衬衣、中山装外套,干净整洁、神采奕奕,看不出来修补的痕迹。”针对疑问,本书做了回答:大家所看到的照片,大多是在公开场合或接待来访外宾时拍摄的。毛泽东认为,穿着整洁也是一种礼貌。照片上的白衬衣,其实是活动的领、袖;整洁的裤子,其实在看不见的地方扎满了罗纹补丁。这就是为什么在照片上看不见遗物中的补丁衣物的原因。另外,书中还有大量底注,针对大量历史细节都注明了引文出处,方便读者进一步挖掘、探索相关历史。
湖南人民出版社青年编辑石梦琦表示,为了增强可读性,让读者更全面领悟伟人风范,该书还深度挖掘了许多富有新意的故事。比如,本书的第六章《戏曲音乐鉴赏》,收录了毛泽东收藏的许多艺术作品,其中有一些京剧唱片,这是平时很少谈论到的一个领域。
读者可以在雅情逸趣中感悟伟人的率真性格与浪漫情怀。书中还提到毛泽东和梅兰芳、程砚秋、谭富英等京剧演员的交往趣事,以及他建议京剧演员李玉茹提高历史修养并讲解明朝农民女英雄唐赛儿的故事。毛泽东不是戏曲家,也不是音乐家,他和普通人一样,把欣赏戏剧和音乐当作繁忙工作之余的一种消遣,但在消遣之余,又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他的革命文艺观。
翻看着《毛泽东遗物故事》中的一件件遗物的照片,一幕幕历史场景又在脑海中重现,让我们一同缅怀伟人,领悟思想光芒。
潇湘晨报记者周诗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