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战辽东》的第五章:决战萨尔浒(上)
前面章节请点下面阅读:
《战辽东》的主题是写明末辽东的战事,更新速度大约为2天更新一次。 整体字数估计在15到20万字之间。
01
当我们回头去看努尔哈赤所发布的“七大恨”,会发现七条中只有一条是说父母之仇,恨明朝杀建州使臣和夺取土地各一,其余四条全都是说明朝阻止进攻叶赫。
当后金对叶赫的攻击因为明朝的阻止而趋于失败,努尔哈赤对明朝的进攻就进入了倒计时。
努尔哈赤之所以敢于如此冒险,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看到了明朝在辽东的虚弱和腐败。具体有多腐败,前文已有论述,这里就给一个比对就可以看出其中的情况。由于辽东地区的糜烂,民不聊生,出现了辽民逃离的情况。对于辽东的情形,朝廷派了御史何尔健前来调查情况,回去之后,何尔健写了一份报告给朝廷。
建州彝地有千家庄者,东西南北周回千余里,其地宽且肥。往年辽、沈以东,清河、宽奠等处,与彝壤相接,其间苦为徭役所逼者,往往窜入其中,任力开垦,不差不役,视为乐业。彝人利其薄获,阳谓天朝民也,相与安之,而阴实有招徕之意。然矿税未行,人重故土,去者有禁,就者有限,即官司有事勾摄,犹未敢公然为敌也。乃今公私之差,日增月益,已不自支,而矿税之征,朝加夕添,其何能任。况在此为苦海,在彼为乐地。彼方为渊为丛,民方为鱼为雀,而我为獭为鹯。以故年来相率逃趋者,无虑十万有余。 何尔健:《按辽御珰疏稿》
何尔健的这段话揭示了一个惊人的情况:努尔哈赤利用好处大肆招募辽东这些逃亡的流民到后金去,而逃亡的人口竟然达到10万之众。这些辽民视建州为乐土,视辽东的明朝统治区为苦海。
对于努尔哈赤来讲,这样的辽东又有什么好怕的呢?事实也确实如此,在抚顺、清河两战中,明朝基本溃不成军,毫无反手之力。
02
万历帝在得知辽东的情况之后,是这样说的:
尔部便行与督抚各官沿边将士亟图战守长策。各处城堡都要用心防守,遇有虏警,并力截杀,务挫狂锋。旦夕经略出关,援兵四集,即合谋大彰挞伐,以振国威。
这段可以总结成一句话:给我狠狠地教训那个叫努尔哈赤的家伙。
皇帝发话了,大明整个机器就开始运转起来,遂以杨镐为辽东经略,全面主持这场战事。杨镐的任命,历来为人们所诟病,因为在壬辰倭乱之时,日军第二次入侵,杨镐就是指挥者,但他在朝鲜战场的表现却不尽人意,最终战争中被罢免。
但此时的大明朝,并无太多指挥过大型战役的文臣武将,距离最近的大规模战争播州之役已经过去了20多年了,一大批优秀的武将已经去世。而杨镐也是因为他的作战经验,熟悉辽事而被推上了如此重任。
至于将领的选择,当然也要挑选最能打的。
杜松,素以勇猛著称,与蒙古大小百余战,蒙古因为惧怕而称其为杜太师,担任过辽东总兵和山海关总兵,熟悉辽事。
马林,担任过辽东总兵,熟悉辽事。
李如柏,李成梁第二子,早年也在军中任职,因病辞官。家居二十余年,考虑到李成梁曾经的功绩,同时明朝已经是无将可守,再起用李如柏。
刘铤,参加平定亳州之乱,在壬辰战争中,在各个战场都有不错的表现。
主将挑选好了,那接着就是从全国各地调兵遣将,征集福建、浙江、四川、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主客兵星驰援辽。
明朝的兵制是卫所制度,战时调集各卫所士卒,然后皇帝派遣主帅前来统军,就造成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情况。这样虽然避免了武将拥兵,但也造成了明军战力的低下。试想,统帅没有和士卒一起训练过,没有一起磨合,打起仗来又如何能得心应手呢?
不仅如此,朝廷同时让朝鲜和叶赫一同出兵。朝鲜派遣元帅姜弘立、副元帅金景瑞派遣13000人相助,但此时的女真已非成化年间可比,所以朝鲜的重点要求就是要与明军合兵一处,不独当一面。明朝名将刘綎因与主帅杨镐不和,被派去与朝鲜军合为一军,游击将军乔一琦是明军在朝鲜军中的联络人。
而叶赫则派遣了2000人前来。朝鲜显然已经尽了力,但叶赫却有所保留,叶赫有能力出一支2万人的队伍,但叶赫没有,因为叶赫此时心心念念想的是趁着努尔哈赤和明军大战之际,收复被努尔哈赤占领的土地。
人马有了,就需要军饷了,由于明朝之前已经欠了辽东大量的军饷,现在打仗了,花钱更是如流水般迅疾。最终万历皇帝选择加征辽饷,第一年每亩加征三厘五毫,第二年再加三厘五毫,第三年再加二厘,三年合计加饷银520万两。
03
人马、钱都齐了,那就只差作战方案了。
山海关主事邹之易提出了一个兵分三路合击努尔哈赤的方案,而在成化三年的成化犁廷中也是三路并进,所以这次大战也必定是多路合击的一个策略,最终兵部侍郎杨镐、蓟辽总督汪可寿、辽东巡抚周永春等人经过商议,做出了一个四路合击的作战方案。
这四路分别为:
西路,以杜松为主将,以总兵王宣、赵梦麟为副帅,从沈阳出发,兵力约3万人;
北路,以马林为主将,从开原出发,兵力约2万人,再加上叶赫部2000人,合计2.2万人;
南路,以李如柏为主将,从清河出发,兵力约2万人;
东路,以刘綎为主将,从宽奠出发,这一路有朝鲜军1.3万人的加入。
四路中,西路和北路是主力,这两路靠得很近,能够迅速汇合,两路加起来兵力超过5万,与努尔哈赤的总兵力旗鼓相当。南路的实力也不错,因为李如柏所率领的这支军队是辽人,而东路刘綎则是主要负责策应。
杨镐作为最高统帅,坐镇沈阳。明军的总兵力在88550人,加上朝鲜的13000人,叶赫部的2000人,总兵力超过了10万。
明军的四路出击方略为后人所诟病,那当时有没有有人反对这个作战方略呢?当然有的。
巡按张铨就说:
奴之山川险易,诸将未必悉谙。今悬军深入,保无抄绝?且突骑野战,夷之所长,而我之所短也。以短击长,以劳赴逸,以客当主,非计之得。夫夫以文皇帝之神武,兵精将勇,而胪朐河之战,五将不还,全军歼焉。则出寨之役,奈何车经言!
但这样的声音是得不到忠实的。
对于各路出发的具体时间,杨镐并没有规定,只是约定三月初三,四路大军在赫图阿拉汇合,各路主将根据自己的距离自行安排出发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最抗拒的是刘铤。刘铤从四川风尘仆仆地赶过来,对辽东的情况并不熟悉,同时他常用的兵马也没有全部到齐,所以他建议杨镐推迟进军,但被杨镐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李民寏是朝鲜军统帅姜弘立的从事官,他记录了刘铤手下游击乔一琦跟他说的一件事。
乔游击来,元帅往见,乔说提督见忤于经略之事。乔密言:“杨、刘素不相能,前日会议辽东时,刘欲退师,期于四、五月。经略大怒,使亲信二人张姓,及于承恩持红旗督阵。又密帖于俺,刘若逗留,则当总领东路马军云。今者举事诸将,杜鹤林勇而无谋,其余则平平云。” 李民寏《栅中日录》
04
那此时的努尔哈赤又在干什么呢?
努尔哈赤在先是打了一下叶赫,夺取了20多个山寨,算是对叶赫的一个警告,最好不要参与此事。努尔哈赤又于二月十五日派遣了15000人去界藩山上去筑城,鉴于局势紧张,再派400名骑兵去做警戒。
努尔哈赤此举很显然是嗅到了明军进攻的前兆,因为界藩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明军要来攻,必定会从沈阳、抚顺、开原、铁岭这几座城池向赫图阿拉进发,而无论从哪个城市出发,都必须经过界藩。同时,界藩在苏子何和浑河的交叉点处,明军要过河,后金都可以半渡而击。
只要界蕃山不丢失,赫图阿拉就无虞。
努尔哈赤本人30多年来,无数次到访明朝辽东的各大城池,对于地形他了然于心,在界蕃山筑城这一手,已经抢得了先机。
05
战斗终于开始了。
杜松这一路是这四路中的主力,因为他的兵力最雄厚,其他三路都是一位总兵统率,而他这一路竟然有三位总兵坐镇。不仅如此,杜松军从沈阳出发,也能得到更多的物资和后勤支持。
杜松,人称“杜太师”,这是塞外民族,也就是明朝的敌人给他取的外号。这个外号可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杜松身经大小百余战,搏杀出来的。杜松最开始的外号是“杜黑子”,因为他刚参军时是差役,从差役一步一步做到了参将,而且他的双臂黝黑,交战时勇猛无比,挥起大刀就乱砍,敌人颇为忌惮,遂取名为“杜黑子”。从差役到“杜黑子”,再到“杜太师”,这是杜松一身军功的写照。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辽东总兵李成梁被免,杜松接任。杜松打仗是个好手,但处理辽东局势却力不从心,不久就犯了错误,朝廷见状,就直接罢了他的官。杜松回到榆林老家后没在家待几年,河套地区就有蒙古人入侵,朝廷没办法,又重新起用了他。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辽东局势不稳,朝廷新设山海关总兵,总兵人选选来选去,还得是杜松。
这次出征杜松颇为自信,想抢头功,所以行动极为迅速,二十八日离开沈阳,当日就夜出抚顺关。在进军途中,杜松喝了酒,花白的胡须随着飞雪而舞,他卸下甲胄,赤裸着上身,身上满是箭伤和刀伤后留下的疤痕,一层盖着一层,层层叠叠,竟没有一块好肉。部下都劝杜松披上甲胄,杜松哈哈大笑说:“穿着盔甲作战,并非好汉。我成年就从军,现在老了,从来不知道盔甲有多重。”
努尔哈赤近40年的征战生涯,这片土地没有谁比他更熟悉。所以,明朝的四路大军一出发,努尔哈赤派出的探哨就将他们的行踪探得一清二楚。而明军主帅杨镐居然送来一份明军行动计划,将明军的布置稍作改动后交给了努尔哈赤。很显然,杨镐是想通过秀肌肉让努尔哈赤不战而降,只是这样的想法未免太幼稚。
根据明军的情况,努尔哈赤很快做出了应对策略——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努尔哈赤首先要打的就是杜松,因为他这支部队的进军速度最快。而对南路和东路,努尔哈赤分别派了500人和200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堵塞道路,监视着两路明军的动向。
06
杜松军一路疾行,直抵浑河边。众将劝杜松宿营休息,杜松哪里听得进去,见水不深,要求立即渡河。而努尔哈赤早就命人在上游截住水流,等杜松过河的时候,努尔哈赤突然在上游放水,水位大涨,一些将士被水流冲走淹死。不仅如此,杜松的部将龚念遂率领的战车营、枪炮等辎重也没有办法过河,而这是明军的重火力,没能过河是杜松的一大失误,因为这些辎重不仅是攻击武器,也是防御武器,在努尔哈赤骑兵冲锋的时候,辎重可以围在明军周围抵挡骑兵冲击。
杜松的军队渡过了两次河流,来到了萨尔浒山,肉眼可见界藩山修城的后金队伍。
杜松让大部2万人在萨尔浒山上扎营,而自己亲率万人前去攻打界蕃山。杜松军本就只有3万人,这样一分为二,兵力更加分散。而此时,后金军代善已经在苏子河口做好了准备,而努尔哈赤很快也亲自赶到了战场。既然明军已经分成两部,努尔哈赤干脆切断了两支明军之间的联系。
努尔哈赤亲率六个旗约4万人猛攻萨尔浒山,萨尔浒山上的明军虽占地理优势,但后金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骑兵纵横驰骋,所向披靡,最终萨尔浒山上的明军阵型被冲散,顿时演变成了一场单方面的大屠杀,这一部分明军基本全军覆没,总兵王宣、赵梦麟战死。之所以说是“基本”,是因为还是有少量明军逃了出去,回到了陕西,很多士卒成为了陕西MB中的一员。
后金军转头攻击杜松军一部,杜松虽指挥无方,但无愧一男儿,此时收拢部队,持火把夜战,死命拼杀。最终,杜松战死,杜松军除了未过河的车炮部队,全数被歼。
因为萨尔浒这一战最为激烈,故而整个战役被称为“萨尔浒之战”。杜松军的失败是最可惜的,其军力最强,若全军稳扎稳打,和其余几路汇合,虽不敢说取胜,但努尔哈赤想赢也需付出极大的代价。
杜松军战败之后,努尔哈赤的下一个目标就是马林。
未完待续!关注我,不迷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