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安徽85岁的尼姑仁义师太临终前告诉他的徒弟:“我死后不烧,将我放入大瓮中,三年后再开,我就是佛陀”,3年过去了,徒弟开了大水缸,当时就傻眼了。
“仁义师太不腐不朽”弟子们欢呼雀跃,他们见识到了现实中的活菩萨。
仁义师太俗家名字叫姜素敏,1911年出生在建民沈阳,家境殷实的她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唯一不足的是,家里面的封建思想还是很严重的。
幼年时期,梁素敏就读师塾,家里面打算将他培养成能书会画的大家闺秀,不过小时候的梁素敏对寺庙感兴趣。
她经常跑到附近寺庙里面听和尚诵经,更被那些高大慈祥佛像吸引,十七八岁的时候她无师自通,已经可以熟背《心经》《大悲咒》等佛教经典。
也是在同一时期,梁素敏对中医也非常感兴趣,很多中医爱好者都明白,中医不仅仅是一门医学,里面包罗万象,称之为哲学也并不过分。
到了婚配的年纪,梁素敏一心痴迷佛学和医学,这可急坏了父母,长此以往女儿的后半生还托付给谁呢。
为此,父母托人找关系,为姜素敏包办了一段婚姻,奈何两人并没有感情,姜素敏性情刚烈,又一心向佛,婚姻最终走向破裂。
当年的她只有29岁,一个人来到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剃度出家,从那开始,姜素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仁义尼姑,开始潜心修行。
在这里,仁义师太务农修禅专研医术,寺庙的安静清修让她觉得很舒服,内心非常充实。
这段时间她的艺术不断精进,不少附近老百姓都知道她的名声,为此仁义还专门到沈阳中医学院进修四年。
仁义不仅是一名佛教信徒,心里面也有着家国情怀。抗美援朝爆发后,40岁的仁义大师毅然报名参加志愿军入朝战斗,当然她的工作并不是上阵杀敌,而是救死扶伤。
为了抢救伤员,她住地洞、卧雪地,冒着枪林弹雨,迈着从小裹伤了的小脚,不分昼夜地在前线与后方之间忙碌。
有一次,仁义法师在前线抢救伤员,一颗流弹打在了她的左手腕上,一时间剧痛难忍,鲜血迸流,仁义法师依靠强大的意志力忍着疼痛,口中诵读大悲咒,用纱布给自己简单包扎,随后又继续投入抢救伤员的活动中。
抗美援朝的三年时间里,仁义师太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和志愿军战士做着贡献,在险象环生战场上,仁义师太毫无惧色。
回国后,仁义师太并没有回到寺庙中,毕竟还有很多伤员需要救治,加上她经验丰富,被安排到通化206医院继续工作。
随后的几年时间里,仁义法师根据安排到不同的医院工作,她去过卫生院,到过山野乡村,佛陀的慈善和医者仁心,很多人因为仁义法师重获新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仁义法师也成了仁义师太,多年行医的老师太有个特别的喜惯,每次出诊都要带着一块石磨盘,据她自己说,这是她的医疗设备。石磨盘看上去有200多斤,仁义师太推着小车,载着磨盘悬壶济世。
很多人劝解仁义师太,没必要每次都带着磨盘,她的解释是这也算修行的一种,磨盘是用来碾药的,病人都用得上,我自己带着总比到时候没有强。
1982年,71岁的仁义师太宣布退休,同年,她又一次回到她曾经出家的五台山,次年又去往九华山朝拜,四处居住菩提阁,后因为与阁内的宽修师太不睦而迁至通慧禅林。
这里环境清幽,意境古雅,他背倚东崖巨峰,面朝地藏塔墓,四周古木参天,院前溪水潺潺,曲径而通幽,鸟语伴花香,是一处修身养性、自度度人的好地方。
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通慧禅林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为此仁义师太决定重新修缮此地,她个人有着不少积蓄,76岁高龄四处奔走办理修缮寺庙的手续和所需材料。
此后的日子里,仁义法师云游四海,行医济世,她赴邯郸、奔石家庄、走浑源、上五台,一路修庙,一路行善,一路结众生缘。
1995年,仁义师太自知大限将至,命令弟子“我死后不烧,将我放入大瓮中,三年后再开,我就是佛陀”。
同年11月28日,仁义师太圆寂依照他的嘱咐,三年后打开大缸,她全身不腐不坏,金身被供奉在通慧禅林里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