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21新健康(Healthnews21)原创作品
作者/林昀肖 实习生 姜伊菲
编辑/徐旭
图片/21图库
近日,勃林格殷格翰旗下品牌“霁达康复”在官网宣布,退出在中国的卒中康复业务。
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联系勃林格殷格翰方面,询问其业务调整原因以及后续布局,对方表示,由于公司战略布局调整,很遗憾决定退出霁达康复业务,包括霁达(成都)康复医疗中心和数字化居家康复平台霁达云康。“此前,我们开展霁达康复是在卒中康复领域的创新尝试。以后,我们还将继续深耕卒中领域,加速创新疗法的开发,惠及中国更多卒中患者。”
近年来,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的此类战略调整并不罕见。除勃林格殷格翰外,辉瑞于2023年11月决定解散其在中国的13价肺炎疫苗团队,将市场推广和分销权转交给上药科园信海医药。同样,另一疫苗巨头默沙东也在2024年3月宣布停止向中国市场供应其甲肝疫苗。在罕见病领域,治疗黏多糖贮积症的“唯铭赞”药物也宣布退出中国市场,让许多患者家庭面临药物断供的危机。
跨国药企如此“大刀阔斧”重新制定在华战略,受到多重因素影响。有行业观点指出,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跨国药企必须寻求成本节约,同时,国产药品的夹击也迫使跨国企业必须重新审视其产品布局。不过,虽面临重重挑战,跨国药企撤出中国市场的仅为少数产品线,其在中国的本土化布局并未放缓。
卒中康复领域的创新尝试
据介绍,勃林格殷格翰旗下的卒中康复品牌霁达康复于2018年进入中国上海。2018年3月,霁达康复团队携手德国康复机构Dr.Becker诊所,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SIMC)共同建造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霁达康复中心正式开业,是勃林格殷格翰在卒中康复领域的首次尝试。
勃林格殷格翰在卒中康复领域的布局,是基于我国在卒中康复领域的庞大临床需求。据介绍,脑卒中又称中风,是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四高”特点。据《中国卒中报告2019》统计,仅2019年中国新发脑卒中人数394万例,卒中死亡人数219万例,卒中所致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达到4590万,为我国人民带来沉重的健康负担与经济负担。
中国康复医学会相关专家曾指出,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临床研究和实践证明,按照规范的康复流程和康复方案进行康复,能明显提高卒中患者的康复水平,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中国脑卒中康复领域迅速发展,《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以下简称《疾病报告》)介绍,我国已逐步建立由综合医院急诊、神经内科或脑卒中单元,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或康复专业机构,社区康复构成的脑卒中三级康复医疗体系。一项纳入14项RCT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与常规治疗相比,三级康复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活动能力。
但与此同时,受经济发展水平、医疗资源可及性等时空限制,我国卒中康复资源分布不均,康复质量良莠不齐,从而导致整体康复效率较低。毕马威报告《康复医疗 趋势引领新蓝海》指出,神经系统疾病的特点使患者更倾向于选择康复科领先的综合医院接受康复,而综合康复医院的承接能力有限,难以满足上游大量神经疾病患者的需求,其中一大部分患者无法及时接受到康复治疗。同时,基层康复机构由于缺少康复人才和康复设备,难以得到患者的认可。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卒中患者发病一周内接受康复治疗的比例仅为11.5%,而美国为67%,德国为85%,更有42.4%的患者卒中后没有接受过任何康复治疗,由于缺乏充分的康复治疗,患者难以达到理想的康复目标。而治疗师、专业的康复护理人员数量更是不足,康复机构、治疗设施和康复床位数量也远远无法满足临床需求。
在面临专业人才缺口的同时,在我国,患者对脑卒中后康复治疗的认识同样不足。《疾病报告》也指出,中国脑卒中后患者康复治疗的状况总体有待改进,康复相关知识知晓率不高。
因此,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中国患者及家属更多关注的是脑卒中的急救,对于康复治疗意识有待加强。同时,中国市场目前缺乏先进完整的脑卒中康复治疗服务机构,中国患者目前接受度仍然不高,且较贵的服务价格也让一些患者止步。虽然面临庞大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但民众对康复治疗的认知同样不足,从霁达康复进入中国开始,勃林格殷格翰也在努力持续开展患者教育工作,但市场需求或许仍然不及预期,最终使霁达康复做出退出的决定。
跨国药企密集调整在华业务布局
近年来,随着我国发布一系列医药领域相关政策,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的中国正在经历重大变革。这些变化促使国内药企加快创新药物的研发速度,从而对跨国药企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压力。
有行业观点指出,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为了维持利润,跨国药企必须寻求成本节约,包括裁减团队和精简研发项目。
以辉瑞为例,虽然辉瑞曾成功独立分销和营销沛儿13疫苗并取得显著成绩,但是公司认为与当地合作伙伴能更有效地覆盖广泛的疫苗市场——包括更多的城市和医疗机构,从而降低成本、实现更高的利润。
除节约成本外,国产药品的夹击也成为跨国药企不得不谨慎考虑的市场因素,迫使跨国企业必须重新审视其产品布局。
辉瑞的PCV13疫苗自2016年11月获批以来,在中国市场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沃森生物在2019年底推出同类疫苗,以及后来越来越多的国产疫苗加入市场竞争,市场格局开始发生变化。根据药智咨询的数据,到2021年,辉瑞的沛儿13的签发量降至550万瓶,而沃森生物的产品签发量则从2020年的447万瓶增加至772万瓶。
另一撤出的疫苗维康特在此之前也同样面临着国产疫苗的竞争压力。截至目前,中国已有6家企业的甲型肝炎疫苗获得批准上市。在批签发数量上,维康特处在下风。据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2023年全年的生物制品批签发产品情况,默沙东的甲型肝炎灭活疫苗在2023年全年仅获2个批次的批签发,且均在上半年;而科兴生物获批28次。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下,维康特在中国市场已不具备盈利优势。
此外,支付问题成为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尽管国家医保局发布了优化药品谈判规则,但仍有不少创新药物因谈判失败而无法进入医保目录。
以“唯铭赞”为例,该药物于2019年在中国上市,其价格设置在每支7500元(5mg),具体的用药剂量则需要根据患者体重来决定。以一个重25斤的孩子为例,年度治疗费用大约需要200万元。显然,虽然有药可用,但高昂的药物价格让一般患者及家庭很难负担。
“唯铭赞”尝试通过医保谈判来减轻患者的负担。它曾出现在2021年医保谈判的预选名单中,但最终谈判未能成功。2022年,该药物没有参加医保谈判,而是仅被纳入了部分地区的地方医保和惠民保计划中。
患者数量有限且支付能力受限的现状,让“唯铭赞”面临着没有稳定支付渠道的困境。这种状况也使得生产企业难以看到在中国市场上的合理回报,从而失去了进一步深耕市场的动力。
虽然面临重重挑战,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跨国药企撤出中国市场的业务仅为少数,其在中国的投资步伐未曾放缓,而是采取更加多元化的策略,其中不乏与国内企业的深度合作。
例如在退出中国卒中康复业务之后,勃林格殷格翰于4月8日宣布,与中国生物制药建立了一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旨在将创新的肿瘤治疗方案引入中国内地市场。根据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此次合作涉及三个临床开发中的药物——Brigimadlin、Zongertinib和DLL3/CD3双特异性T细胞引导分子,以及若干早期临床研究项目。
勃林格殷格翰方面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和中国生物制药合作可以通过两家公司的互补优势,加速并扩大中国患者获得勃林格殷格翰在研创新肿瘤药物的机会。同时,勃林格殷格翰依然看重中国市场,继续推进从2019年开始布局的“中国关键”战略,中国全面参加勃林格殷格翰全球早期临床项目,以让药物能够与全球同步开发注册获批。
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在2024年3月,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罕见皮肤病创新靶向生物制剂圣利卓家族皮下注射制剂(通用名:佩索利单抗)的上市申请,用于减少12岁及以上青少年(体重≥40kg)和成人的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简称GPP)发作。该药物为勃林格殷格翰旗下新药,该申请获批成为跨国药企中首个全球多中心同步研发,并率先在华获批的全球创新药适应症,早于美国、欧盟和日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