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贸易罪立案标准的深入解析:
涵盖法律规定、司法实践和案例剖析
虚假贸易是指以骗取非法利益为目的,故意捏造、伪造贸易真实情况,进行虚构的贸易活动。这种行为极大扰乱了国际贸易秩序,损害国家利益,具有严重的违法性和危害性,因此各国都将其视为重大经济犯罪予以严惩。
在我国,虚假贸易罪的立案标准主要依据《刑法》第225条、《关于办理虚假贸易犯罪案件的补充规定》等法律法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构成犯罪的行为要件
(1)虚构交易事实,捏造不存在的交易背景、交易主体、货物内容等;
(2)伪造单证,为掩盖虚假交易而伪造提单、发票、合同等贸易单证;
(3)实施虚假交易,利用虚构情况进行实际货物进出口活动。
2.行为达到一定数额标准
根据司法解释,虚假贸易货值金额达到50万元以上或者情节严重的,才能被立案追诉。货值金额是指涉案货物的完税价格或交易价格。
3.存在非法主观故意
即行为人明知上述行为的违法性,但仍存在骗取非法利益等违法目的和故意。
除上述法定标准外,司法实践中还会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犯罪情节
如虚假贸易货值金额虽未达标准但特别巨大、造成严重后果、多次作案等,情节严重的仍可被立案。
2.认罪态度
如果如实供述、积极退赃退赔、检举他人犯罪等,可酌情从轻或减轻处罚。
3.其他从重或从轻情节
如自首、立功等法定情节,也会相应考量。
案例一:
某公司虚构不存在的对外贸易项目,伪造合同、发票等单证,骗取国家出口退税240余万元。公安机关根据货值金额和情节严重性,对该公司法人代表以虚假贸易罪批准逮捕。
案例二:
张某与境外团伙勾结,先后多次伪造进出口提单、合同等单证,实施虚假贸易活动,非法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折合人民币420余万元。法院认定其犯虚假贸易罪,数额特别巨大,判处有期徒刑9年。
可见,对于虚假贸易犯罪,只要达到一定数额标准或具有其他严重情节,司法机关都将坚决依法严惩,维护国家利益,捍卫经济秩序。同时,对主动退赃、如实供述等表现良好的,也会予以从轻酌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