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翅亚目—臭虫下目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半翅目
异翅亚目
臭虫下目
臭虫下目(学名:Cimicomorpha)是昆虫纲半翅目异翅亚目下的一个下目。
1.下属科
臭虫总科(Cimicoidea)
花蝽科(Anthocoridae)
臭虫科(Cimicidae)
寄蝽科(Polyctenidae)
丝蝽科(Plokiophilidae)
非姬蝽科(Medocostidae)
姬蝽科(Nabidae)
姬蝽亚科(Costa)
花姬蝽亚科
盲蝽总科(Miroidea)
盲蝽科(Miridae)
单室盲蝽亚科(Bryocorinae)
树盲蝽亚科(Isometopinae)
盲蝽亚科(Mirinae)
合垫盲蝽亚科(Orthotylinae)
叶盲蝽亚科(Phylinae)
驼蝽科(Microphysidae)
猎蝽总科(Reduvioidea)
粗股蝽科(Pachynomidae)
猎蝽科(Reduviidae)
新猎蝽亚科(Centrocnemidinae)
策猎蝽亚科(Cetherinae)
光猎蝽亚科(Ectrichodiinae)
蚊猎蝽亚科(Emesinae)
真猎蝽亚科(Harpactorinae)
毛猎蝽亚科(Holoptilinae)
盗猎蝽亚科(Peiratinae)
孤猎蝽亚科(Phimophorinae)
瘤猎蝽亚科(Phymatinae)
膨猎蝽亚科(Physoderinae)
猎蝽亚科(Reduviinae)
盲猎蝽亚科(Saicinae)
飒猎蝽亚科(Salyavatinae)
圆猎蝽亚科(Sphaeridopinae)
细足猎蝽亚科(Stenopodainae)
锥猎蝽亚科(Triatominae)
绒猎蝽亚科(Tribelocephalinae)
网蝽总科(Tingoidea)
网蝽科〈军配虫科〉(Tingidae)
长头网蝽亚科(Cantacaderinae)
网蝽亚科(Tingnae)
短足蝽总科(Joppeicoidea)
短足蝽科(Joppeicidae)
榈蝽总科(Thaumastocoroidea)
突眼蝽科(榈蝽科)(Thaumastocoridae)
地位未定
宽翅蝽科〈捷蝽科〉(Velocipedidae)
古花蝽科(Vetanthocoridae)
喙蝽科(Torirostratidae)
2.寄蝽科
寄蝽科(学名:Polyctenidae),吸血昆虫,约18种。热带蝙蝠的体外寄生虫。成体3.5∼5公釐,无眼及翅,前足短粗,中、後足细长。体上多栉毛,卵胎生。
3.丝蝽科
丝蝽科(学名:Plokiophilidae)又名蛛网蝽科、蛛巢椿象科,是半翅目异翅亚目臭虫总科(英语:Cimicomorpha)的一科,在热带区域的各洲都有零星分布。体型极小,全长通常不超过3毫米,常寄居在蜘蛛或足丝蚁的网上,并以寄主的猎物或食物残渣为食,因而得名。
丝蝽科最初被视为驼蝽科的一个亚科,但丝蝽与驼蝽在口器构造、后翅翅脉分布、产卵管长度和授精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且驼蝽科更接近盲椿总科(英语:Miroidea),而非原先所认为的臭虫总科成员。鉴于这些差异,丝蝽从驼蝽科分出,成为一个独立的科,至今包含三个亚科与不到十个属。
(1)形态特征
丝蝽是一类习性非常特别的昆虫,通常生活在蜘蛛或足丝蚁(纺足目昆虫)的网上,在丝线上来去自如,取食寄主网上的猎物或食物残渣。
(2)版纳丝蝽
版纳丝蝽(学名:Plokiophiloides bannaensis)是中国科研人员在西双版纳植物园狼蛛科马蛛属的蜘蛛网上发现了一种丝蝽,根据此前的研究资料,全世界已知的丝蝽共有9属20种,而中国境内未发现过丝蝽。
此次发现,标志着中国增加了一个昆虫新记录科,同时,这还是世界上第一次在狼蛛科蜘蛛的网上发现有丝蝽寄生。
版纳丝蝽的发现让未来开展与其相关的形态学、行为学、进化生物学、仿生学等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4.网蝽科
网蝽科(学名:Tingidae)是半翅目下的一个科。
(1)形态特征
小型,体长多在5毫米以下,因前翅扩张而体形外观扁薄。头平伸,有时可具若干长刺。触角4节,以第3节最长,其余各节均甚短。小颊常很发达,可在喙前相连接,小颊上亦具网状小室。喙4节。无单眼。头顶、前胸背板及前翅具网状花纹,颜色由白、黄至褐色不等,但无鲜艳的色彩。前胸背板遍布网状小室,中部具1~5条纵脊;两侧常呈叶状扩展,可十分发达而成翅状;后端成三角形向后伸出,将小盾片完全遮盖;前胸背板中央常向上突出成一罩状构造,向前延伸遮盖头部,向后延长覆盖中胸小盾片,两侧多扩展成侧背板。前翅质地均一,不分成革质与膜质两部分。足正常,跗节2节、无中垫。爪片发达,爪片接合缝长大,爪片以外的部分可划分为一些界限明显的次生性区域。腹部短小,腹面不具毛点。雄虫抱器及生殖囊均为两侧对称。雌虫产卵器针状。
卵多数产于寄主植物组织内,香蕉形或长椭圆形。一端具有卵盖,卵盖四周常有发达的领圈状构造(领状缘),有时可甚长。若虫体表常具各式突起或棘刺,腹部第3~4及第4~5节节间各具臭腺开口。
(2)生活习性
网蝽科昆虫全部为植食性,均生活于寄生植物上。寄主包括草本和木本植物,在树木上为害的网蝽种类很多。喜在叶背栖息、取食,少数种类有栖息在树干的树皮缝隙中者。常有群集习性,一张叶片反面可见大量若虫聚集,但一群中的成虫数目往往不多。若虫活动迟缓,成虫则较活泼,但一般情况下亦甚少飞翔。叶片于刺吸处出现黄白色点斑,数量大时可导致枯萎,为害状与叶蝉相似。此虫的排泄物成黑褐色液滴状,在若虫密集之处,叶片反面常被这种排泄物严重沾污。少数种类尚可形成虫瘿,若虫在瘿内生活。若虫暗黑色,体侧有刺突,与成虫形状相差甚大。
(3)危害
该科昆虫是经济上重要而且常见的一类害虫。网蝽科中有许多种类是树木、果树和经济作物的害虫,较重要的有:膜肩网蝽和小板网蝽为害杨树,角菱背网蝽为害泡桐,茶脊冠网蝽为害茶树,樟脊冠网蝽为害樟树,梨冠网蝽(Stephanitis nashi Esaki et Takeya)为害梨和桃、苹果等其他蔷薇科果树,香蕉冠网蝽为害香蕉。
(4)地理分布
网蝽科是前胸和前翅全部密布网状小室的小型陆生蝽类昆虫,通称为网蝽。名称出自拉丁文Tingj,为古代摩洛哥的一个村庄的名字Tangicir ,即现在的摩洛哥港市。日本人称为军配虫,以往中国昆虫学书籍中亦有采用此名者。世界性分布,已知1800余种,中国已知约150种。该科共分为3个亚科,中国种类分属于其中2个亚科:长头网蝽亚科(Cant acaderinae)和网蝽亚科(Tingnae),前者种类较少。
该科共分为3个亚科,中国种类分属于其中2个亚科:长头网蝽亚科(Cant acaderinae)和网蝽亚科(Tingnae),前者种类较少。
(5)下属亚科
长头网蝽亚科(Cantacaderinae)
网蝽亚科(Tingnae)
(6)梨冠网蝽(军配虫)
梨冠网蝽(学名:Stephanitis nashi)又名军配虫,为网蝽科冠网蝽属下的一个种。在中国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东、西北等地区。
①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至3.5毫米,扁平,暗褐色。头小、复眼暗黑,触角丝状,翅上布满网状纹;前胸背板向后延伸成三角形,盖住中胸,两侧向外突出呈翼片状,褐色细网纹。前翅略呈长方形,具黑褐色斑纹,静止时两翅叠起,黑褐色斑纹呈“X”状。虫体胸腹面黑褐色,有白粉。腹部金黄色,有黑色斑纹。足为黄褐色。
卵:长椭圆形,长0.6毫米,稍弯,初淡绿后淡黄色。
若虫:暗褐色的若虫身体扁平。体缘具黄褐色的刺状突起。
②生活史
每年发生4回,以成虫越冬。卵呈椭圆形,一端稍弯曲,长约0.7毫米。雌成虫产卵于叶的里面组织内,常产数十粒在一起,外部仅有弯曲之端,扦蔽以褐色的分泌物。初孵化的幼虫几乎无色,缺翅,体之周围有刺状突起。幼虫期在2—4周。第一回成虫在七月间发现,第二回在八月初旬,第三回在九月初旬,第四回在十月中旬。
③繁殖规律
军配虫在华北地区1年发生3~4代,黄河故道地区4~5代,各地均以成虫在落叶、杂草、树皮缝和树下土块缝隙内越冬,次年梨树展叶时开始活动,产卵于叶背面叶脉两侧的组织内,常数十粒卵集中产在一处,有黄褐色黏液覆盖,卵期约15天。若虫孵化后群集在叶背面主脉两侧为害,由于成虫出蛰很不整齐,造成世代重叠,以第三至第四代危害最重。因为此时高温干燥的气候有利于它的繁殖。到10月中、下旬。成虫开始寻找适宜场所越冬。
④危害
危害扶桑、木瓜、栀子花、紫藤、月季、梅花、樱花、含笑、桃树、樱花、茶花、茉莉、四季海棠、贴梗海棠、垂丝海棠、海棠、杜鹃、腊梅、杨树等园林植物。成虫、若虫群集在叶前吸取汁液。叶面出现黄白色斑点,叶绿素逐渐破坏,光合作用严重受阻,同时在叶前还可见到很多黑褐色虫粪粘液和脱皮壳,使叶背呈黄褐色的锈状斑点,引起叶片苍白甚至早期脱落,造成植株衰弱,影响生长发育及开花。
以成虫及若虫群集叶背,吸食汁液。受害叶片上密布小白点,失绿,严重者呈苍白色。叶背常有大量的黑褐色虫粪和黄色黏液,引起早落叶,影响树势、产量和花芽分化。
(7)杜鹃冠网蝽
杜鹃冠网蝽(学名:Stephanitis pyrioides)为网蝽科冠网蝽属下的一个种。分布极为广泛,是杜鹃花卉的主要害虫。其寄主植物为杜鹃和马醉木,以若虫和成虫为害植物的叶片,吸取汁液,排泄粪便,使叶片背面呈现锈黄色,叶片正面出现针点状白色斑点,严重时使全叶失绿苍白,影响植物光合作用,使植株生长缓慢,提早落叶,降低了观赏价值。
①形态特征
成虫:体小而扁平,长约3.4mm、宽约2.0mm,头小,棕褐色,复眼大而突;触角4节,第3节最长;前胸背板发达,有网状纹,向前延伸盖住头部,向后延伸盖住小盾片,两侧伸出呈薄圆片状的侧背片;翅膜质透明,翅脉暗褐色,前翅布满网状花纹,两前翅中间接合呈明显的“X”花纹;雌虫腹部圆满,呈纺棰形;雄虫腹部细小,呈长卵形。
卵:乳白色,长约0.52mm、宽约0.18mm,呈香蕉形,顶端呈袋口状,末端稍弯。
若虫:共5龄,老熟若虫体扁平,长约1.96mm、宽约0.95mm,前胸发达,翅芽明显,体暗褐色,复眼发达,红色。头、胸、腹均生有刺状突起,头顶有3根,呈等腰三角形排列;复眼旁有 1根,胸背有2对,腹部第2、4、5和7节背面各有1根。
②发生规律
1年发生7~10代,以成虫和若虫在枯枝落叶、杂草或根际表土中越冬。如果气候暖和,则越冬现象不明显,几乎全年都可见其为害。每年3月下旬越冬成虫和若虫开始活动,至4月中旬出现第1代若虫,6~9月发生量最大,为害最严重。卵期7~15天,若虫期16~23天,1个世代历期平均28~30 天,世代重叠严重。刚孵化和蜕皮的若虫全身雪白,随后虫体颜色逐渐加深。若虫群集性强,常群集于叶背主、侧脉附近吸食危害。成虫刚羽化时为粉白色,2小时后逐渐变为黑褐色,不善飞翔,羽化后2天即可交配产卵。卵多产于寄主叶背主脉旁的叶组织中,少数产于边脉及主脉上,外面覆盖有褐色胶状物。高温、干旱天气,最适宜该虫发生。
(8)泡桐网蝽
泡桐网蝽(学名:Eteoneus angulatus),网蝽科菱背网椿属的一种昆虫。是多种类是树木、果树和经济作物的害虫,较重要的有:膜肩网蝽和小板网蝽为害杨树,角菱背网蝽为害泡桐,茶脊冠网蝽为害茶树,樟脊冠网蝽为害樟树,梨冠网蝽(StephanitisnashiEsakietTakeya)为害梨和桃、苹果等其他蔷薇科果树,香蕉冠网蝽为害香。泡桐网蝽成、若虫均能为害,主要在叶背吸食汁液,被害叶片正面形成苍白点,背面有褐色斑点状虫粪及分泌物,发生严重的叶片变褐反卷脱落,嫩枝枯死,甚至整株死亡。
①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0-4.8毫米,宽2.5毫米左右,体黄褐色,扁平状。触角4节,黑褐色,第3节细长,第4节略膨大;头顶背面正中有一对弧状隆起。前胸背板近似菱形,前端平,两侧角尖锐,后端呈等边三角形,背板中央有一条纵隆脊,可伸达三角突的末端;前端近前缘处有两个近长方形的黑斑;背板上布满深褐色刻点。前翅淡黄褐色或灰黄色。翅端圆钝,翅面上有很多网状纹。前缘脉呈圆弧状,后翅稍短于前翅,烟黄色,靠近翅脉处具兰色闪光。雄虫腹部黄褐色,色泽较重,第8节近三角形。足,黄褐色,较细长,跗节第1节末端有两个勾形爪,中间有1个垫。
卵:白色,长椭圆形,中间有1个小黑点。
若虫:共6龄,长0.6-0.7毫米,宽0.2-0.3毫米,初孵化时白色透明,后渐变为清黄色,长条形。
②繁殖
泡桐网蝽1年发生3代,有世代重叠现象。以成虫在泡桐基部地面1-4cm深处或向阳面的皮缝内越冬。翌年3月下旬越冬成虫活动,4月上旬吸食幼嫩叶片汁液,5月上旬开始产卵。第一代卵历期7-8天,第2、3代卵历期4-5天。第一代若虫于5月中旬出现,6月上旬为盛期,第2代若虫出现盛期在7月上旬,8月中旬为第三代幼虫出现盛期。6月中旬出现第1代成虫,6月下旬为盛期,第3代成虫寿命最长,达230天左右。第3代成虫于10月中旬以后陆续停止取食,进入越冬期。成虫羽化5-7天后开始交尾,交尾后3-5天开始产卵,将卵产于叶背面的侧脉上,也有少量卵产在主脉梢头或散产在叶面上有孔洞边缘的叶肉内。雌成虫较雄成虫早羽化3-4天。成虫较敏感,受惊后立即转移,有假死性。成虫、若虫多群集在叶背靠近叶柄的叶脉处取食危害。7-8月为危害盛期,品种间抗虫性有差异,其中兰考桐叶片受害率高,秋叶桐和毛泡桐较抗虫。泡桐网蝽主要靠苗木、原木运输,向远距离扩散蔓延。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