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丹青史,马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体现。马寄予了画家对自然界蓬勃生命的赞美。徐悲鸿先生画马,写实主义功力浑厚,更蕴藏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时代精神。留欧“面壁”八年,他攻习油画,生活的困窘使其夜不能寐,将寓意“长寿安康”的名字徐寿康,改为“悲鸿”,如哀鸣之鸿雁,以警示其心志。他学成回国,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迷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者融之”的“五字诀”,投入拓展艺术教育和实现其改良中国画的宏愿。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欣赏清渭楼美术博物馆馆藏徐悲鸿大师珍品——《秋风立马》。
作者:徐悲鸿
名称:《秋风立马》
尺寸:102X57cm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 藏
1942年秋至1946年夏,徐悲鸿应重庆工商界著名人士石荣廷邀请,搬入位于嘉陵江北磐溪的石家花园。石家花园院落宽阔,中间有一座亭子,两侧分别是两层的小楼,隔亭相对而立,最里面是一栋砖木结构的2层楼房。院落周围有黄葛苍松,梅竹掩映,十分幽静。院坝下面,是一排“石室”。彼时,磐溪没有自来水,也没有电,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徐悲鸿以石室为画室,在这里完成了很多极具现实主义风格的经典作品,石家花园真实地见证了徐悲鸿艺术创作生涯的黄金时期。
徐悲鸿在江北盘溪石家花园旧居
此幅作品根据落款可知是1943年夏天徐悲鸿遣闷而作,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跟随中央大学西迁来渝。重庆的山与城带给徐悲鸿新的艺术灵感,全民抗战的时代浪潮为他的创作增添了激昂的民族情怀,他的美术创作由单纯的取材历史变为关注现实。
图为徐悲鸿在江北盘溪留影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徐悲鸿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抗争着,他于1938年、1939年、1941年先后在香港、新加坡、吉隆坡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并将画展的全部收入捐献给国家,支援抗战前线。个中的压力,我们已无法想象,只能说在那个年代,徐悲鸿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以自己的方式去支持国家。
作品局部
因为日本经常轰炸重庆,徐悲鸿与加入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家们只能在石家花园的地下室进行作画。阴暗潮湿地下室里,几盏煤油灯,任外面日本如何轰炸,徐悲鸿都仅仅握着那只画笔,勾勒着心底的画,这就是徐悲鸿的抗争方式。
作品局部
画面中,徐悲鸿不仅充分发挥传统笔墨的轻重、疾徐、枯湿、浓淡、疏密、聚散的节奏韵律的抒情性,而且充分掌握笔墨作为“造型语言”的严格写生、写实的造型性,使两者巧妙地合而为一,标志著中西融合的艺术理论和理想在创作实践中的最高成就。彰显的是中华民族在国难中的不屈不饶、独有的一种英姿抖擞、豪气勃发的民族精神。
徐悲鸿擅长是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这幅秋风立马正如他曾题诗之意境“秋风万里频回首,认识当年旧战场”,寄托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 编辑:刘 帅
| 校对:赵 欣
| 审核:杨向雄
欢迎关注清渭楼美术博物馆新媒体平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