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目前,北京地铁公司正在运行保障方面加强科技创新的应用。
记者了解到,北京地铁将在房山线试点探伤机器人,用智能化代替人工检测,该设备在45℃至-15℃均可作业。
“移动式构架焊缝检测机器人”将在房山线试点。北京地铁公司供图
使用机器人探伤焊缝,作业周期缩短一周
记者了解到,由于列车运行时与轨道接触会产生振动,转向架构架焊缝容易出现肉眼不易发现的疲劳裂纹。当前,房山线电动列车转向架构架探伤工作需要将构架拆解后运输到厂家进行作业,从构架送出到运回大概需要15天,人工检测时要对构架的焊缝进行脱漆,随后用磁粉探伤,探伤过后再进行补漆,整个作业耗时耗力。
记者从北京地铁公司了解到,与合作单位联合研发的“移动式构架焊缝检测机器人”即将发挥效能,目前已经在房山线完成调试与培训工作,投用后将大幅节省电动列车检修周期,提升生产效率。
探伤机器人采用了先进的多通道电涡流传感、三维视觉图像识别、智能机器人控制协作等作为技术支撑,在不需要对转向架构架进行脱漆等预处理的情况下,自动实现构架焊缝表面及近表面的缺陷检测。
探伤机器人“入职”后,每天可完成3个检测任务,仅用6至7天便可完成1列车构架的探伤工作,大幅节省了维修周期,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提高50%以上。此外,探伤机器人的上线让作业环境更加绿色环保,涡流探伤工艺实现了探伤过程和探伤结束后的污染零排放,确保健康的工作环境。
记者了解到,进行探伤作业前,检修人员将探伤机器人的走行路径、升降高度、探伤点位坐标等数据预先录入系统,“一键”确认后进入检测阶段。探伤过程中,通过类似于医生听诊器作用的涡流探头产生磁场线圈感知构架表面裂纹,检测结果会同步上传至服务器,检修人员可及时进行判断并作出相应处置。整个过程实现了自动标定、自动定位、自动扫查、分析判断等智能化动作,降低了现有工艺流程带来的劳动强度,完成了传统构架探伤作业模式的智能化升级。
“体能充沛”,45℃至-15℃均可作业
要实现高精度、高效率的构架探伤工作,确保探伤机器人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至关重要。为了保持探伤机器人健康上岗,每天作业后,维保人员要对其进行检查,像探头、机械臂、导航小车等关键部件都要重点关注。
当然,它也不是一名“娇气”的员工,充电一晚后,基本能坚持两个白天作业时间,特别是面对高温和极寒天气,也不用太多“关照”,45℃至-15℃都是该探伤机器人的适宜生存环境。另外,它还可通过收集、汇总典型构架裂纹现象,为制定预防措施给出指导性建议,丰富检修培训材料。
下一步,北京地铁公司将对该探伤机器人进行调试,待验收并通过结题评审后,在房山线BDK03型车转向架40万公里修程中试用。
此外,北京地铁公司也已经用上了“综合检测车”,并持续加强这方面的应用。据了解,“综合检测车”实现了对6号线轨道、隧道、接触网等多专业设备设施开展周期性动态综合检测,有效提高检测效率。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新京报
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请联系原出处。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后台小编联系,平台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注明本公司原创内容,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