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里,或者小说等文学作品里,常常描写古代某位“大侠”或“好汉”,喊店小二筛几壶酒切十斤肉,大快朵颐之后,扔一锭银子在桌上,潇洒而去。
对此,可千万别太当真。
那么,如题目所问,古代一两金子值多少两银子?
有人说,一比十。
这只是极少的情况。
第一,中国古代,使用金银作货币,很少也很晚,曾与两宋并存且交战的“大金”,是最早大范围使用银子作货币的“国度”。
第二,因为金银极少用作货币,二者之间几乎始终没有形成过统一的比价。
第三,总体上说,文献有记载的,比较多的时候一两金等于五两银,而达到一比十的时候只在极短时间有过。
《金史.食货志》载:“旧例银每锭五十两,其直百贯。民间或有截凿之者,其价亦随低昂。”
这是说,五十两银子值百贯铜钱,也就是一两两贯。遇到民间所造之银或铜钱,根据质量好坏,这个比价或有高低。当时允许私家铸钱。
金承安二年,即1197年,章宗欲以银为币,公私通用,但私铸太多,银中多杂以铜锡,至承安五年遂罢。
金宣宗时,又做过尝试,仍未成功。
金哀宗正大年间,约1225年前后,再次推行以银为币,逐渐施行。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此今日上下用银之始。”
顾炎武大概是第一个系统研究中国货币史及货币制度的学者。
他说,王莽时,黄金一斤值万钱,这是说铜钱;八两银据质值千钱至千五百八十钱不等。金价约五倍于银。
大金,并无金银相兑比价的记载。
元代,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即1287年,“至元钞”每二贯“等于”银一两,二十贯“等于”金一两。
这是金银比价一比十,问题在于,实际上金银并未“入市”交易,只是一种换算而已,当时市场上用的是一种叫“至元钞”的纸币。
古代中国,纸币使用很早,早到唐朝之前。
在这之前,叫“飞钱”。《唐书.食货志》云:贞元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大金行用纸币,始于海陵庶人贞元二年,面值为一贯、二贯、三贯、五贯、十贯等大钞,另有一百、二百、三百、五百、七百小钞。之所以后来尝试以银为币,皆因纸钞崩溃。《金史.食货志》载,朝廷有司,“以出钞为利,收钞为讳”,也就是不得已而为之。
明代洪武初年,金一两等于银五两,也仍是一种换算,主要货币仍为纸币。到宣宗宣德三年,也就是1428年,方停止用纸钞,自此,朝廷租税普遍收银,银两逐渐成为通用货币了。
此时的明朝,一直到清,始终银铜并用。明朝,租税收银,民用铜钱。清朝,民众则认铜钱为正货,不愿收银两,朝廷屡发文告强迫使银,民间并不买账。
其实,《隋书.食货志》载,南北朝时,河西、交、广,已有外国银钱输入。
《日知录》说,唐代五岭买卖可以银。
元稹奏折专门亦说到岭南以金银为货币。
张籍诗云:“海国战骑象,蛮州市用银。”
《宋史.仁宗纪》云:“景祐二年,诏诸路岁输缗钱,福建二广以银。”
清人慕天颜说:“本朝顺治六七年间,海禁未设,见市井贸易多以外国银钱,各省流行,所在多有。自一禁海之后,绝迹不见”云云。
中国自铸银元,始于光绪十三年,由广东总督张之洞所为。
这样的局面,皆因中国古代的商品交换始终发展不很充分,而以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为主。
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货币”,是殷商的“贝币”。
《诗经》云:“握粟出卜”“抱布贸丝”,讲的是西周以物易物的贸易。
《孟子.滕文公上》载,孟子问陈相:许行的衣冠械器从何而来?陈相答皆以粟易之。
《说文》云:“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
汉代,金银即皆有官府定制,有如今日之“锭”。
古代,玉、金(其实最早指铜)、珠、银,的确昂贵,且用于贵族间的交换。但因为“金贵”,因而只掌握于贵族手中,很难走入民间。
王莽败亡,被发现其藏有黄金60万金,折合到现在,也有12万斤。然而,民间却缕金难见。
唐玄宗时,朝廷的骡马交易,尚且仍然用绢布绫罗丝绵兑换。就可知当时民间的金银等“货币”必然更少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