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我省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大遗址资源丰富,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更是连接当代河南与古代文明的纽带。为了让这些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河南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保护利用模式……
贾湖遗址博物馆鸟瞰图。贾湖遗址博物馆供图
“我吹过你吹过的风,这算不算相拥……”4月16日,天清气朗,春风和煦。沿着贾湖村笔直的公路,穿过一片片绿意盎然的麦田、开得正热闹的油菜花地,“贾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石碑映入眼帘时,记者的视野瞬间开阔了起来。
湛蓝晴空下,清水逶迤流淌,芦苇随风摇曳,鸟群从低空掠过……这一刻,我们仿佛闯入8000多年前贾湖先民农耕渔猎的生活图景。
40多年前,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酒、世界上最早的鼎形器等11项“世界之最”。如今的贾湖,正在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随着贾湖遗址博物馆的开放,这个小小的村子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余晖映照下的贾湖考古遗址公园。贾湖遗址博物馆供图
八千年起源看贾湖
贾湖遗址位于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贾湖村三面环水,环境优美。村东头文化广场的东侧,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第十次发掘,探方壁上被考古工作者画出的地层,像一页页古书,记录着贾湖遗址的前世今生。
“近几年的调查和发掘除了要努力弄清贾湖遗址本身的范围和内涵,还对贾湖遗址周边地区进行了考古调查,力图摸清贾湖先人当时的生存环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说。
贾湖遗址最早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一处距今9000年到7500年,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文化积淀丰厚的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的代表性遗址。1983年至2023年历经9次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数量多、品类盛、制作精美、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直接物证。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贾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随处可见洁白的仙鹤雕塑。8000多年前,淮水之畔的贾湖先民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恣意地生活,他们用仙鹤的尺骨制作出精美的骨笛,在莽原旷野中,吹响了文明最初的乐歌。8000多年后,骨笛在贾湖遗址“横空出世”,震惊世界。
“贾湖遗址迄今共出土骨笛40多支,大多为七孔。其中部分骨笛可吹奏出完备的七声音阶,而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先秦时期才有五声音阶。”贾湖遗址博物馆馆长武艳芳说,贾湖骨笛的发现,有力推翻了中国“笛子西来说”和“七声音阶外来说”。
贾湖人是优秀的农夫。他们将野生稻驯化成栽培稻,贾湖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粳稻种子和整地、收割、脱粒等系列农具;在种植水稻的同时,他们还学会了驯养家猪、养殖鱼类……动物考古学家吕鹏认为,六畜猪为首,家猪的驯化和饲养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创造,以舞阳贾湖遗址为代表的华北地区的史前先民成功驯化野猪之后,猪的实用价值和有关猪的文化内涵便逐步深入人类的生产生活当中。
贾湖先人的发明创造还不止于此。他们使贾湖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大豆起源地,发明使用着世界上最早的文字雏形之一——契刻符号,佩戴着世界上最早的奢侈品之一——绿松石装饰物……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站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角度评价贾湖遗址为“中国史前文化的第一座高峰,中华文明的星火从这里点燃”。
“五千年文明看良渚,八千年起源看贾湖。”在著名考古学家王巍看来,应着力将贾湖遗址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考古发掘研究窗口与中华文明保护展示高地。
贾湖遗址博物馆一隅。贾湖遗址博物馆供图
让贾湖文物会“说话”
2023年5月18日,是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贾湖遗址博物馆试开馆运营。截至目前,该博物馆已吸引海内外20万人次游客前来打卡,成了展示中华礼乐文明之源的新窗口。
“从空中俯瞰贾湖遗址博物馆,一座座别致的圆形建筑错落有致并以廊道相连,形似一朵迸溅的水花,在麦田间舒展,寓意文明的发源和扩散。”贾湖遗址博物馆讲解员介绍,博物馆建筑形象表达了史前聚落遗址的形制特点,各个单体“分散”却又“聚合”,与史前聚落环境相和谐,独具质朴田园的气质。
日出时分,贾湖人在这片水草丰美之地耕耘、撒下稻种,期待着金色的回馈;白天,他们迅猛地投掷出一支骨矛,麋鹿重重倒下;晚上,燃起篝火,喝着美酒,载歌载舞……走进博物馆序厅,迎面而来的场景化复原和数字化展示,再现了贾湖先民狩猎采集的生活。
武艳芳说,整个陈列展区采取“1+4”模式,精心设置“礼乐之源——贾湖文化主题陈列”和“贾湖探秘”“骨笛”“龟甲与符号”“墓葬与葬礼”4个专题展,全方位展现贾湖文化的独特魅力。
展厅内,骨笛、龟甲、绿松石饰物、历经千年炭化的稻作标本、孔径仅有0.7毫米的精致骨针……一件件文物,默默诉说着过往的辉煌创造。
看完展览陷入沉思的人们,很快又被门口的虚拟数字人“昆”的热情招呼唤醒。“你们酿的酒好喝吗”“你们会生病吗”“你们的房屋是什么形状”……许多观众瞬间化身“好奇宝宝”,与贾湖人“昆”不厌其烦地对话。
9000年前,贾湖先民就学会了酿酒,他们会用什么材料来酿酒呢?在“奇妙酿酒坊”互动体验区,观众根据提示一步步学习古人的酿酒技艺。紧邻的“粮食加工台”“龟甲传书”“贾湖人的家”等数字化创意互动体验区,也吸引着众多观众尝试。
贾湖遗址博物馆处处展现出的“智慧化”,无疑是点睛之笔。武艳芳说,借助VR、AR等技术,利用光电沙盘影像设备、三维动画、演播装置等手段,力求实现文物的可视化显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让文物会“说话”,全方位讲好贾湖的故事。
贾湖遗址博物馆一隅。贾湖遗址博物馆供图
村遗一体 美美与共
今年3月,贾湖遗址入选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消息传来,武艳芳振奋不已。
她说,贾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最大特色就是“村遗一体”,村庄是考古遗址公园的有机组成部分,让村民共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果。具体做法就是在规划建设中注重听取、吸收村民意见,在尊重村民权益基础上,保护村庄原貌,杜绝大拆大建,不搞大规模搬迁,帮助贾湖村融入到贾湖遗址保护开发的总体规划中去。
同样高兴的,还有贾湖村党支部书记贾彦辉。他说,得益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近年来村容村貌和环村水系得到集中整治,贾湖村被评为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在通往贾湖村的公路旁,集文化观光、科普教育、休闲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贾湖田园综合体项目已经落成,50余个温室大棚“食、游、购、娱”一体化,吸引周边市民前来体验,强力带动了乡村旅游。
如何展示一个现代的“贾湖”?
“又见贾湖人”,是贾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围绕贾湖文化中的多个要素,结合贾湖乡村肌理,融合乡村资源,打造一个可以体验、可以互动、可以传播的空间,设置狩猎捕捞、稻作体验、采集渔猎等体验区,让游客充分体验当时的远古文明,让人们看到贾湖、感受贾湖、爱上贾湖。
“我们希望把村庄与农家打造成为贾湖博物馆延伸的体验区,将贾湖文化融入到村民家中,农户人家变成微型博物馆,村民成为贾湖文化的宣讲员。”在武艳芳看来,这不仅可以实现贾湖遗址保护、乡村产业振兴、农民增收的多方共赢,还能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守住乡村的根和遗址的魂。
目前,贾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期正在建设中。其中,“贾湖MINI生活区”将引水成岛,复原部分贾湖生活场景,同时通过原始服饰制作、钻木取火、野外捕猎等项目打造儿童活动区与研学体验区。
按照舞阳县规划,深入推进贾湖农文旅融合示范带建设,打造以贾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核心,集历史文化、休闲观光、现代农业等各类旅游资源于一体的文旅强县,将贾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与贾湖田园综合体、沙河国家湿地公园、北舞渡古镇提升改造、莲花通用机场等项目联结。最终,实现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能反哺地方经济,让文物赋能群众美好生活。
曾经的贾湖,是一处遗址;今天的贾湖,是中华文明溯源的重要坐标。我们相信,明天的贾湖,将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记者 温小娟 张体义 李宗宽)
贾湖文物“显眼包”
骨笛
贾湖遗址发现了40多支骨笛,系用丹顶鹤尺骨制作而成,大多7孔,个别为2、5、6、8孔,具备五声、六声甚至完备的七声音阶结构,打破了先秦只有五声音阶的结论,是世界上同时期遗存中最为丰富、音乐性能最好的五声至七声音阶乐器。
龟甲
贾湖墓葬中随葬有成组龟甲,内装石子,从龟甲的8、6等偶数组合和内装石子看,贾湖人可能已有正整数概念,并认识了正整数的奇偶规律,表明当时可能存在用龟甲内石子占卜的现象。
契刻符号
从龟甲、石、骨、陶器上发现了20个左右的契刻符号,有专家指出,贾湖契刻符号与汉字的基本结构、组合方式、书写特征都基本一致,表明其很可能已具有原始文字性质。
绿松石
贾湖遗址的制石工艺也很发达,石环、绿松石饰等制作精致。贾湖遗址出土了为数不少的绿松石,绿松石以圆形、三角形穿孔饰为主,基本作为个人装饰品,装饰头、耳、颈等部位,其产地研究表明,当时可能已有远程贸易的存在。(文字整理/张体义)
关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手机报(ID:hnlysjb)
了解更多旅游资讯
来源:河南日报
编辑:王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