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某些知名网站论坛上,人们总是因为“谁是中国第一城”这个问题争论不休。据仲量联行给出的《中国城市60强》研究报告显示:
中国仅有北京和上海这两个超一线城市,在国际社会,上海和北京也是中国最具全球影响力的两座大都市。两强相遇,必有一争,所以这个话题总是能引起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如果非要争出个输赢,两边的支持者恐怕谁也说服不了谁。
在十三五规划中,北京和上海是唯二国家支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城市,从经济发展指数上来看,上海似乎更具优势。
太平天国运动之后,苏州、江宁等城市逐渐失势,上海便凭借着其巨大的地位置优势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市,至今也没有被超越。作为全球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上海将会继续稳踞中国经济中心的位置。
从地位上来看,北京毫无疑问会排在第一位。
毕竟这是中国的首都,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其重要性必定在上海之上,所以究其根本,北京和上海在定位和职能就有很大不同。
据了解,在确定新中国政治中心的落脚点时,总共有11座城市进入候选名单,它们分别是:北平、南京、重庆、哈尔滨、西安、延安、洛阳、开封、上海、成都以及广州。那有没有人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新中国成立之时,为何会决定定都北京,而不是上海、西安、南京等候选城市呢?
定都实非易事
对于任何一个政权来说,定都都是头等大事,其选址关乎民心、未来稳固发展、外交、安全等多方因素。
中国古代王朝早就意识到了这点,《东周列国志》第二回曾言:
虢石父奏曰:国朝定都丰镐,千秋万岁!那岐山如已弃之屣,有何关系?叔带久有慢君之心,借端谤讪,望吾王详察。
在秦朝建立之前,中国古代各朝并无长期固守的都城,也没有明确的首都概念,根据具体情况变更迁移的情况时有发生,最著名的就是“周人五次定都”,这导致很多经济、政治制度无法推行开来,对周边地区的控制力也较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家发展。
秦以后,各朝便将定都视为了巩固江山社稷、一展宏图大业的必要前提,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力压反对的声音,将首都从当时的平城迁到洛阳,推动了自身汉化进程,大大增强了北魏的综合实力。
到后来的三国时期,曹操也曾在洛阳和许昌之间摇摆不定,经过谨慎思虑后才决定以许昌为曹魏之都。
建国时期,中共党中央也就新中国定都之事进行了长期商议和考察,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宣读了《人民政府公告》,明确表示北京这一历史文化古城将成为新中国的首都。1949年注定是要载入中国发展史册的一年,发生在这一年的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几乎都和定都北京有莫大关联。
开国大典
定都北京始末
- 北平和平解放
解放战争中,解放军致力于推动北平和平解放一事,就表明毛主席等人心中早就对共和国的首都有了选择。
1948年9月8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九月会议”,除了对接下来的革命战略任务作出重大部署以外,毛主席还和徐向前进行了交谈。
徐向前作为一兵团的主要负责人,将阎锡山枉顾师生情谊,残忍杀害前去做统战工作的八旬恩师的事情告知了毛主席,毛主席由此便得出了和平解放太原已不可能的结论,紧接着又表示:“最好北平不要打”。
当时驻守北平的是国民党华北地区总司令傅作义及其25万军队,为了保留一个完整的北平,中共中央调集了一切力量,来对傅作义以及高层将领做统战工作,力图推动北平和平解放。
1948年11月,平津战役打响,彭泽湘从香港赶往北平对傅作义进行劝导,到12月初,傅作义派遣增援张家口的35师几乎被华北野战军全歼,其西撤道路被我军完全堵死。眼看国民党大势已去,在傅冬菊、邓宝珊等人的推动下,傅作义先后和共产党进行了三次谈判,最终同意和平解放。
北平和平解放
1949年1月22日,傅作义及其下辖军队全部撤离北平城,并等待接收共产党的改编。
8天后,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在整个谈判作战期间,毛主席多次叮嘱要避免对清华、燕京等教育机构和文化古迹造成破坏,就这样,一个完整的北平呈现在了我军面前。
解放军开进北平,万人空巷
- 重返北平
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后,华北人民政府便开始了前往北平的搬迁工作,同年2月20日开始在北平公开办公,这表明党中央已经将北平视为了共和国未来的政治中心,虽然没有明确表示,不过这已经向外界释放了北平将是新中国首都的重要信息。
1949年3月5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借着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主题思想,提出了定都北平的打算。
毛主席表示:
“我们希望四月或五月占领南京,然后在北平召集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并定都北平”。——《首都中国:迁都与中国历史大动脉的流向》
召开会议
1949年3月25日,毛主席告别了“山村红都”西柏坡,终于又重新踏上了北平这片土地。
三十年前,毛主席曾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管理员,三十年后,毛主席作为党的领导核心回到了这里,并将带领党和人民在这里为国家统一大业划上圆满的句号。
抵达北平当天,毛主席等人就参与了西苑阅兵,这一系列行为,再次印证了外界对定都北平的猜测。
北平市民欢迎解放军到来
- 尘埃落定
中国实行的是一党执政、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所以即使七届二中全会已经明确定都北京,但也需要得到各民主党派的认同。
1949年6月16日,在周恩来的主持下,草拟国旗、国徽以及国都的多个小组成立,在马叙伦、沈雁冰等人的协商下,该组人员在9月14日提供了如下建议:
“北平市具备现代大国首都的各种资格,我们提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应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9月27日,这一建议在中国首届政协会议上顺利通过,这意味着定都北平从此就有了合法性。
定都北平的原因
在中共中央思考共和国定都的这一事件中,备选的城市其实并不少合计有11个之多,但严格说来,北平真正的对手也就南京、西安、开封、洛阳等几个城市。
从毛主席与王稼祥等人的谈话就可以知道,中共中央最后选定北平为都,有着极为充分的历史、政治、经济等原因。
其实哈尔滨早前才是毛主席定都的首选,因为其不仅是当时全国最安全的大城市,还和社会主义大国苏联隔得很近,不料国民党军队却大肆开进东北地区,扰乱了毛主席转移政治中心的计划。在三大战役连续获得顺利后,毛主席便改变了主意,重新思考定都的问题。
- 历史原因:赫赫京都千百年,钟灵毓秀萃龙渊
从历史上来看,北京是我国赫赫有名的六朝古都,燕国是首个以北京为都城的朝代,随后的辽、金、元、明、清四个王朝也将北京作为了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一座有三千多年发展历史、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北京,完全可以称作是我国历史文化的落脚点。
只是这还不足以成为定都北平的理由,毕竟论历史,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大一统进程中,还涌现出了洛阳和西安这两个十三朝古都,以及另一个六朝古都南京,所以毛主席等人显然还有其他考量。
洛阳丽景门
金、元、明、清作为中国历史尾巴上的四个封建王朝,和中国近代社会相隔很近,尤其是明清两个时期,选定北平为都,就有充分的历史、文化和百姓基础。
因为光是明清两个王朝,就让北平在五百多年时间里都保持着帝都身份,相比之下,洛阳和西安等古代都城在时间上似乎都离新中国过于遥远了。
虽然当时的中国早就推翻了封建王朝,但受封建思想影响较深的民众数量并不算少,若是以北平为未来首都,人民群众在心理上也更容易接受。
故宫
- 政治考量
1、和蒋介石政权相对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同为六朝古都的南京也很适合做一国首都,诸葛亮曾用“钟山虎踞,石城龙蟠”这八个字来形容南京,地势险要,利于维护国家政治中心的安稳。
但在历史上,南京总是扮演着陪都的角色,重要性依旧无法和北平相比,王稼祥还指出:
“凡建都金陵的王朝,包括国民党都是短命的”,不过王稼祥马上又指出,作为共产党人,自然是不会相信这一带有宿命论色彩的说辞。
曾经的“总统府”
毛主席对王稼祥的观点表示了赞同,之所以会将南京排除在外,主要原因就在于毛主席本人在政治方面的考虑。
早在1948年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中,毛主席就阐述了共产党要建立的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要广泛将“人民”二字用于政权建设中,并实实在在的为人民服务,因为我们完全不同于独裁专制的国民党。
1948年11月8日,毛主席在和薄一波谈话时又表示:
“蒋介石的国都在南京,他的基础是江浙资本家。我们要把国都建在北平,我们也要在北平找到我们的基础,这就是工人阶级和广大的劳动群众。”
这一次谈话让薄一波等人意识到,毛主席已经明确的从候选名单中剔除了南京。
北平解放
压迫、剥削人民的国民党政权将南京作为首都,解放人民、让人民当家做主的共产党,自然就要另选都城了,表面上看起来是共产党在和反人民的蒋介石政权划清界限,实质上却体现了两党在性质上的根本对立。
2、五四风雷
中国作为一战战胜国,不但没能享有战胜国的权益,拿回自己的领土,反倒要承受日本强占山东的国耻,让无数爱国意识觉醒的国人愤慨不已。
1919年5月4日,北平大量学生罢课、工人罢工,走上街头游行宣讲,反对北洋政府卖国求荣的行为。
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的浪潮很快就席卷全国,这意味着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对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北平还被认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祥地,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重返北平并在此建立共和国的首都,中共中央有着充足的依据。
北平解放
3、国民党残余势力
决定以北平为国都,不仅要考虑未来发展大计,还要考虑当下面临的安全问题。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还处在战争状态,并未实现完全解放,比如备选城市中的广州、成都等,都是在1949年10月1号以后才获得解放的。
而南京、西安等有一定政治影响力的城市,都是在1949年4月以后通过战争才得到解放,比北平时间更晚。
如果中共中央决定在南京或西安举行十月开国大典,安全无法得到充分保障,虽然国民党退居台湾,但在南京等地特务的协助下,又有美国在背后当推手,蒋介石的反动势力随时都可能会卷土重来。
共产党作为一个新生政权,在与特务斗智斗勇的同时,还要防止国民党反扑,同时继续推进解放战争……这样不但难以在建设发展事业上取得重大成就,可能还会让革命事业功亏一篑。
开国大典
- 地理位置
1、交通优势
若是要为新中国的国家发展做战略谋划,定都北平也是最好的选择,这点主要就体现在北平绝佳的地理优势方面。
古人曾对北平做出了如此评价:
“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太行山、军都山、燕山的存在,使得地处华北平原北部的北平形成了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选择在北平建都的明朝人也认为:
“形胜甲天下,层山带河,有金汤之固,诚万古帝王之都。”
壮丽河山
虽然北平地势高峻险要,但这并没有限制北平的交通事业。
纵观当时的整个中国,除了东北地区之外,华北地区的工业水平也不容忽视,地处东北和华北之间的北平,就享受到了工业发达带来的便利,作为华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北平有着绝对的交通优势。
而开封、洛阳等古都,常年面临着黄河水患的困扰,交通水平也不及北平发达,选作首都自然是不合适的。
开封城老照片
2、地缘优势
在1949年初,王稼祥夫妇对毛主席进行了拜访,在这次谈话中,王稼祥向毛主席阐述了自己关于定都北平的看法。
这个苏联问题专家表示:
在地理位置上,北平离苏联和蒙古较近,国界线长,新中国基本不会面临战争的困扰。虽然东南地势低,但有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拱卫和渤海湾的保护,在国际社会出现战乱时,易守难攻的北平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相比之下,广州、上海等城市就过于靠海,容易因国际大事出现震动。
此外,以北平为首都,便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援助。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共中央就长期同苏联方面保持着密切来往,九月会议时,毛主席就指出:
“关于完成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的准备,苏联是帮助我们的,首先帮助我们发展经济。”
斯大林
薄一波也表示了这样的意思: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既离不开我党的自力更生,也和国际社会的帮助有一定关系,尤其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定都北平,也为新中国建国后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起到了积极作用。
- 经济基础
这点其实就比较好理解了,相比南京、西安等武力解放的大城市而言,和平解放的北平尚未受到炮火的摧残,工业基础、城市设施、文化教育机构等都被完好的保存了下来,选定北平为都城,就节省了大笔进行战后重建的经济支出,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刚刚结束抗日持久战,马上就被卷入了国民党发起的内战中,中共中央很难拿出重建一座大型城市的资金,而且不论资金,要赶在10月开国大典之前完成城市建设几乎也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开国大典
虽然北平不能像上海、广州那样,凭借地理优势获得巨大的国际贸易红利,但北平依旧在属于沿海地区且地处经济发达圈内。
而成都、开封、洛阳等地处中原内陆的城市,经济发展就受到了限制,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经济落后的状况。
地理位置上过于偏西的西安,虽然在中国历史上,西安曾是中国的地理中心和经济中心,但在中国未来的发展战略中,国家经济中心只会在沿海一带和江南地区,所以从经济层面来看,没有哪个城市能比1月就和平解放的北平更合适。
封建的帝都变为人民的国都
- 进京赶考
基于种种考量,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共中央,从多个候选城市中敲定了北平。只是毛主席在重返北平时就已经意识到,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当前面临的最大难题其实是如何才能把封建的帝都变为人民的国都。
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短暂的农民政权,也就是由李自成建立的大顺王朝。明末年间,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起义军先后攻占了洛阳、开封等城市,并于1644年占领北京。
然而,由于李自成推行了错误的战略,且疏于对军队的管理,导致原本一呼百应的大顺军民心向背,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就是:“李自成胜利了忘记了人民,不然他是不会失败的。”
闯王李自成
在中共中央准备到迁移到北平期间,毛主席想起了这个仅存在了40多天的大顺王朝,他不断提醒自己也提醒身边的工作人员,要谨记“大顺”哀歌,坚决不做李自成,要经得起这场严峻的考验,既然是进京赶考,我们就要争取考个好成绩。
“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首都中国:迁都与中国历史大动脉的流向》
- 变国都为首都
1949年8月13日,毛主席出席了首届北平各界代表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做了一场简短的演讲,除了向社会各界告知将以北平为新中国的首都之外,还号召全北平人民团结起来,为新中国打造一个属于人民自己的首都。
解放军入北平
在我国政协也一致通过定都北平的提议后,毛主席又在中南海举行了一次座谈会,同郭沫若、沈雁冰等人进行了商讨,对将北平改为北京一事也表示了高度支持。
同年9月27日,《国旗国都纪年国歌决议草案》顺利通过,在毛主席等人的努力下,新中国的定都事宜,终于赶在开国大典之前尘埃落定。
1954年9月20日,全国人大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中国的首都是北京。更改了以往国都的叫法。
结语
-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新中国最终会选定北平为都城,离不开毛主席的推动,王稼祥、薄一波等人在和毛主席商讨过程中提供的理论依据,和中共中央的意见也是高度重合的,这更坚定了毛主席要推动在北平定都的决心。无可辩驳的是,毛主席对新中国首都的确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定都是一国的头等大事,决策者们必须将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发展战略等因素都考虑进来。选定北京为首都,说是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选择,不如说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因为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是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的。
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沉淀,是这里世世代代的人民共同推进的;傅作义会做出和平解放的决定,也是因为民心所向;人民首都的未来发展,自然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助力。
国庆阅兵
- 高分答卷
今日之中国,在历届人民政府的带领下,在无数自强不息的中华儿女的推动下,已经摆脱了昔日中国落后弱小的局面,经济体量仅次于美国,军事实力位于世界第三,在岸上架起几门大炮,就想让中国听之任之的时代已经彻底成为过去。
先有蛟龙号“下五洋捉鳖”,后有嫦娥五号“上九天揽月”,中国似乎已经真正的做到了“谈笑凯歌还”。
虽然中国在某些领域还受制于人,但就从我国的发展现状和脱贫情况来看,“进京赶考”的共产党人们,顺利通过了这场严峻的考试,给人民交出了高分答卷。
至于那些还需要改进发展的地方,毛主席的诗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就表明了国人的坚定意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