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3年,谭惕吾收到了一封顾颉刚的亲笔来信。
这封信件洋洋洒洒,从头到尾大约有1万多字,充分表达了顾颉刚的心情。
在此之前,谭惕吾从来没有想到,她一直尊敬的老师,她在学习领域的前辈,会对自己存有男女之情的心思。
要知道,此时的顾颉刚,刚刚在15天前失去了自己的妻子。
震惊之余,谭惕吾实在没有办法在感情问题上接受顾颉刚。
她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女性,同时也有着自我高标准的追求,绝不愿意在男女之情或者婚姻问题中碌碌无为地过日子。
而且,丧妻15天后立马求爱,谭惕吾实在不能理解这样的行为。
身为主人公,顾颉刚有着怎样的感情故事?面对前辈的追求,谭惕吾最终会同意吗?
包办婚姻,接连悲剧
1893年,顾颉刚出生在江苏苏州的一个封建家庭当中。
他的童年十分不幸,祖母和母亲都不是与他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所以在他的抚养和教育问题上,这两位封建大家长并不十分上心。
两个人关心的,只有整个家族所谓的大局,以及身为子孙应该承担的繁衍义务。
在顾颉刚还没满18岁时,家里长辈就张罗着为他介绍亲事。
他是一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少年,所以崇尚自由恋爱,向往更加独立的生活,对于包办婚姻十分厌恶。
但在一个封建家庭里,他的力量实在太过微弱,完全没有办法反抗祖母和继母的决定。
1911年,他被家里人关进了洞房,对面那个盖着红盖头的女人,年纪比他大四岁,名叫吴征兰。
在此之前,两个人从未有过丝毫的感情基础。
封建大家长完全不顾两位当事人的感受,把两个陌生人强凑在一起,要求他们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在所有人眼中,年轻一辈的自我追求,内心的感情,都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所以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悲剧。
好在顾颉刚的责任意识相对较强,既然已经娶回了吴征兰,他便打算好好与对方培养感情,好好过日子。
无论如何,在一个家庭当中,他愿意主动承担起作为男人的职责。
但是从内心情感而言,他对这段婚姻并不满意,他渴求的灵魂共鸣的状态,吴征兰绝对不能给他。
这位吴家小姐,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封建传统女性。
她裹过小脚,从小接受着三从四德的教育,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眼界极为狭窄。
她不认字,更不会读书,精神世界极度贫瘠,每天只能围绕着家庭打转。
这样的妻子,并不符合顾颉刚的想象,除了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之外,他实在没有办法对对方生出更加深厚的感情。
1917年,他们两人已经生下了两个女儿,在生下第二个孩子以后,吴征兰没少受到婆婆和祖母的白眼。
在一个封建而落后的家庭当中,生儿子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她接连生下两个女儿,自然不能令长辈满意。
在日常生活中,她也受了不少委屈,吃了不少苦头。
顾家的人对她到底有多恶劣呢?她因为感染风寒,不断咳嗽,身体疾病不断恶化,但家里人自始至终都没有想过为她请个大夫。
顾颉刚得知妻子的困境,从学校里赶回了家中,跪在地上,请求家里人让他把妻子带去看西医。
可所有人都骂他小题大做,并不把吴征兰的病放在眼里。
再强壮的身体,也经不住这样一拖再拖,顾颉刚有心想要挽救妻子的性命,却仍然没有办法与封建家庭抗衡。
五十多天后,吴征兰因病去世,留下了两个年纪尚小的孩子,也留下了对她并没有多少感情的丈夫。
她尸骨未寒,顾家人却催着顾颉刚赶紧找到下一任妻子。
他们迫切的希望顾颉刚能够生出儿子,至于刚刚失去母亲的两个小女孩,他们丝毫没有心疼,更不会对孩子忏悔。
照顾孩子的任务,落到了顾颉刚这个父亲的头上,他不得不选择休学,把生活重心放到家庭当中。
过去他不愿意那么快地接受新的感情,但是现在他被家务所缠绕,却希望能够尽快找到一个愿意与自己分担的女人。
归根结底,他此时的想法着实有些自私。
1918年,在朋友们的介绍下,他与一位名叫殷履安的女学生相识。
殷履安为人温柔大方,学习能力极强,而且极为能干,非常符合顾颉刚对于理想型的想象,顾颉刚的才华和气质,也深深打动了殷履安。
在求得家里人的同意之后,1919年5月,他们二人正式成婚,这是顾颉刚的第二段婚姻。
婚后,他迫切的希望能够把妻子塑造为自己理想当中的模样。
他需要一个独立自主的新时代女性做伴侣,这个女人要拥有处理种种家庭琐事的能力,又要具备文艺女青年身上的内涵和气质。
她还必须学会一门外语,与国际社会接轨。
围绕在顾颉刚身边的许多女性文人和学者,都有着这样的特质。
可他忽略了一点,他的这些女性朋友,根本不需要应付复杂黑暗的家庭关系。
但是殷履安不一样,选择和他在一起,殷履安就必须适应那个可怕的封建家庭。
当时他们二人天各一方,女方留在老家,帮着照顾家里的两个小女儿,还得时刻承受来自长辈的传宗接代的压力。
男方则在北京继续钻研学术问题,对老家的压力丝毫不知。
距离越来越远,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也会越来越淡,都说异地恋最是考验感情,现代社会如此,民国时期依旧如此。
他们只能通过书信来交流彼此的想法,断断续续的回应,也让顾颉刚越来越不耐烦。
婚姻初期,他从妻子的身上感受到了灵魂共鸣的伴侣带来的欣喜,但是现在,他却越来越觉得妻子像变了个样子。
过去那个温柔独立的女学生,现在成为了困在内宅当中的传统庸俗的妇人。
他应该检讨自己,是他让妻子承受了全部的家庭压力和生活负担,在那样复杂和艰难的环境中,只有改变自己,殷履安才能求得生存的空间。
只可惜顾颉刚并没有这么理智,他看不见自己的弱点,只会对婚姻关系越来越厌烦。
也就是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自己所谓的红颜知己。
勇敢求爱,果断遭拒
1924年,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极度空虚的顾颉刚,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遇到了女学生谭惕吾。
刚刚见到谭惕吾时,他恍惚间觉得自己看见了多年前的殷履安,她们都是那样鲜活,那样富有才情,那样具有吸引力。
而深入接触之后,他却越发认为,殷履安完全比不上谭惕吾。
谭惕吾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女孩儿,她对于中国的文学研究非常感兴趣,所以常常拜访顾颉刚,恭恭敬敬的把他当成自己的老师。
单纯的姑娘并不知道,老师对自己已经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情。
也就是在这一阶段,顾家的祖母去世,殷履安也终于抽开了身,带着孩子们从老家来到了北京,与顾颉刚团聚。
原以为,他们的婚姻危机可以因为团聚而消失。
但实际上,顾颉刚总是会不自觉的把妻子与谭惕吾做比较,而越是比较,他越是觉得这段婚姻束缚了自己的追求。
他没有办法把殷履安塑造成自己的理想型,所以只能从生活中寻找新的理想型。
而恰好,谭惕吾符合这一形象,他便单方面的把对方引为自己的红颜知己。
好在顾颉刚对婚姻和家庭还具有最基本的责任感,他不允许自己在婚姻存续期间背叛妻子,所以只能将感情藏在心底,好好地和妻子过日子。
时间转眼便到了1943年,原本患有严重的胃部疾病的殷履安,在这一年病情突然加重,很快就变得奄奄一息。
在顾颉刚的照顾之下,殷履安的身体也没有丝毫好转,不久后,她就因为疾病而撒手人寰。
顾颉刚产生了一个令他自己都觉得可耻的想法,他竟然会因为妻子的离开而感受到一丝解脱般的轻松。
过去受到家庭的束缚,他没有办法自由的追求自己所爱,现在他又恢复了单身,自然便可以勇敢的向谭惕吾表达感情。
于是在殷履安去世15天后,他提起了笔,向谭惕吾写了一封信。
这封信足足有9000多字,加上各种格式化的语言,差不多上万字,他写得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十分畅快。
但是接到信件的谭惕吾,却陷入了愕然的情绪当中。
她从没有想过,自己无比尊敬的师长和前辈,竟然会如此直白的向自己表达爱意。
与此同时,她也陷入了深深地思考。
对于顾颉刚的私事,她也曾有过耳闻,对方的两任妻子,她也有一些浅显的认知。
她明白,所谓的疾病,其实只是导致两个可怜的女人死亡的表面原因。
真正的刽子手,是顾颉刚身后那个如深渊一般的家庭,他没有办法果断的脱离封建家庭,他的妻子就只能跟着他一起,沉没在可怕的家庭氛围当中。
所以吴征兰和殷履安的死,绝对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这样未知的命运,谭惕吾绝对不愿意接受,她有着对自我的绝对清醒的追求,所以她毫不犹豫的拒绝了顾颉刚。
她说:“我天生没有办法生育,这一辈子注定做不了母亲,我不能耽误您,所以你也不必再考虑我。”
谭惕吾的意思非常明确,她清醒而决绝。
迅速结婚,心有挂念
主动求爱,惨遭拒绝,顾颉刚的情绪低落不已。
他没有因为妻子的离世而感到悲痛,却因为无法和自己的红颜知己在一起而感到遗憾不已。
其实他是个聪明人,谭惕吾拒绝他的原因,他也多多少少能够猜到。
终其一生,他或许都无法摆脱那个不断为他施加负能量的家庭,只要还在这样的环境里,他未来的妻子一定会苦苦挣扎。
封建家庭对于女性的要求,是用毕生的心血为家庭服务,女性想要追求自己的理想,想要在事业上开辟天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谭惕吾的志向绝对不止于此,她是真正的聪明人,所以会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顾颉刚一直深爱着谭惕吾,但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却让他不得不重新娶了另一个女人,张静秋。
对于顾颉刚来说,他的灵魂需要谭惕吾,他的人生却需要张静秋。
两个人结婚之后,张静秋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成为了站在顾颉刚身后的女人。
她默默操持着这个家,对顾颉刚的亲生女儿视如己出,也在不断周旋于家族的长辈中间,尽量协调和减轻矛盾。
毫无疑问,张静秋是个具有极大生活智慧的女人,在家庭关系中,她始终游刃有余。
但是对于她自己的人生而言,遗憾却已经出现,决定放弃事业的那一天,她和自我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便彻底告别。
1978年,已经年老的顾颉刚默默翻开了自己在1924年写下的日记,看到了谭惕吾这个他始终深埋在心中的名字。
他一直看着那一页日记纸,仿佛出了神,而在他的身后,张静秋也一直注视着他的背影。
其实对于丈夫的感情真相,张静秋一清二楚,只是这么多年来,她选择了糊涂。
她曾经对顾颉刚说过:“生活需要现实主义,而不是浪漫主义,那些文人的情怀和格调,在生活中并不适用。踏踏实实过日子,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这话她说得十分顺畅,但仔细想来,她的内心也会有极大的缺憾,毕竟,没有任何一个女人希望自己丈夫的心里装着始终清澈的白月光。
结语:
吴征兰、殷履安、张静秋,这三个女人代表了人生的一面,而谭惕吾,她又代表了人生的另一面。
前三人重视家庭,甘愿放弃事业,以家庭为核心奉献自我,而后者则更加清醒,从未放弃个人的成长,在事业上作出了应有的建树。
双方选择不同,所以人生道路自然也就不同,对于现代女性而言,冷静而清醒的谭惕吾,或许能够给人们更多启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