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1953年12月,一封由傣文撰写的信件,经过耿马县联合政府副县长的翻译,被送往北京。
那封信出自阿佤山班老地区的四位佤族头人之手,他们向毛主席表达道:
“…英国人就打我们,因此恐惧,现在外国人经常来,假使班老归中国,请派解放大军去驻,保护我们,班老人民的心是永远不变的,如不要班老也请回信。”
为何佤族头人要给毛主席写这封信?佤族是如何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呢?如今的佤族人民生活状况又如何?
01 交流与融合
佤族人民之所以对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有着极为深厚的认同感,离不开的便是“交流”与“融合”二词。
在历史文献中记载,清朝时曾有一位名叫吴尚贤的人在1743年跟随着马帮来到边疆佤族地区谋生,并与葫芦国酋长协盟合作办厂。
“自中华人吴尚贤开采以来,矿砂大旺,场地人民,各守天朝法度,路不拾遗……”
可以说,那时吴尚贤在佤族地区创办的茂隆银厂,是全国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厂矿。
银厂的开办给佤族人民带去新的生机,让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深入进每一个佤族人民的心中。
与此同时,吴尚贤还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入进佤族地区,教会佤族人民学会种植水稻和使用牛犁耕作。
佤族的老人们在回忆祖辈讲述这段历史时,都称赞吴尚贤是极好的人,他非常尊重和热爱佤民族,跟随他一起来到阿佤山的汉族人也都在这里安下家。
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婚姻嫁娶的桥梁,佤族人民逐渐与汉人融合为一体,汉族姓氏也出现在佤族村寨之中。
正因为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这才能让佤族人民始终坚定自己就是“中国人”的信念,在帝国主义突袭之时勇敢地进行反击。
在班洪一带居住着佤族大小部落31个,1885年英帝国主义侵占邻邦缅甸,为达成变云南为殖民地的目的,英国人绞尽脑汁想要占领阿佤山。
他们秘密侦探阿佤山的情况,私派传教士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传教,同时以金钱物资恐吓收买当地百姓,希望能借此达成分裂民族团结的目的,使其归顺英国。
但在民族大义面前,佤族人民始终对其说“不”,并通过各种办法想要将这群不速之客赶出国土。
1934年1月20日,英国殖民者不顾佤山部落盟主胡玉山的多次警告,公然以办厂为由派出250余名英军武装侵占有丰富矿藏的炉房地。
而英国人的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佤族人民,震惊中外的“班洪事件”由此爆发,全国各族人民也对这次事件给予巨大声援。
各族军民团结抗敌,为班洪各部落人民提供装备物资,周边的少数民族也都纷纷投入进抗英的行列。
昆明爱国人士也自发组织起“云南民众外交后援会”,并在创办的周刊中揭露英国殖民者的丑恶行径,呼吁民众坚决抵制英帝国主义。
1936年,班洪等17个部落向全国人民发出,《告祖国同胞书》:
“自昔远祖,世受中国册封,固守边疆,迄今千数百年,世传弗替…我卡佤山数十万户,虽血流成河,断不做英国之奴隶…”
为表示忠于祖国的决心,有一大批佤族志士为自己取了汉名,如胡忠汉、胡忠华、胡忠国等人。
正因全国各民族团结一致,这才击退英国侵略军,收复回失地。
1953年12月17日,中国撤回因协助地区群众剿匪而驻扎班老地区的部队,坚守在“1941年线”上。
当撤军的消息传出后,班老地区的佤族人民却陷入了恐慌的情绪之中。
班老地区的群众们都担心道,如果中央撤离部队后,驻扎在班老地区的外国官吏会不会借此机会再生其他念头。
“班洪抗英”事件已经证明,班老人民是绝不会屈服在外国势力之下的,他们自始至终都认为班老是属于中国的。
所以在听到中央决定撤军的消息后,班老人民才会如此心急害怕,怕毛主席和党中央不要他们了。
正因如此,班老佤族的头人们才决定一起向毛主席写一封信,并在信中表达了佤族人民对党中央的信任。
为此佤族头人们亲自拜托一二〇驻南腊部队转交信件给中央,由于信件原文是傣文,经过罕富有的翻译才被寄到了北京去。
中共中央在得知此事后,便立马联系到中共云南省委和缅宁地委,并成立相关工作组深入班老地区走访调查,安抚陷入恐慌情绪中的普通民众,向其解释情况。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也给班老人民回信道:
“…各族人民将随着祖国的建设走向繁荣和富裕的道路,佧佤族也将和各兄弟民族一道过着幸福的生活…”
有了中央的回信,班老人民的心才终于安定下来,同时他们也主动配合工作人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佤族头人胡忠华、胡玉堂也主动响应中央的号召,带领当地民接受思想教育,向他们表示毛主席不会不要佤族民众的,所以佤族人民更不能辜负党中央,坚定跟党走维护祖国大义。
佤族世代居住在中缅边境,中缅关系的良好发展需要佤族人民,所以必须要做好佤族人民的思想工作。
佤族人民们也没有辜负中央的期望,迈着踏实的步伐向新时代走去。
02 解放后的发展
随着解放军进驻沧源,佤族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才得到了保障,残余的国民党部队也都被赶了出去。
对于佤族人民来说,解放军不仅仅是一支战斗部队,同时也是工作队、宣传队。
他们帮助佤族人民学习耕种,教佤族人民识字学习,佤族人民生病时也是他们的医疗队。
解放军部队克服山路带来的重重困难,扎根到佤族人民群众中,这也难怪佤族人民在得知撤军的消息后,会感到十分恐慌。
在如今的阿佤山上,依旧有一批优秀的中国人民武警边防战士和公安干警坚守在祖国的边防,如同当年那样和佤族人民打成一片。
自1952年起,便有一批接着一批的汉人干部进驻阿佤山,他们深入边疆佤族地区,与他们同吃同住,一起劳动。
为了帮助佤族人民真正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让佤族人民真正实现当家作主,他们深入走访、实践调查,根据当地的社会发展情况研究切实可行的民主改革方案。
在20世纪50年代,原西盟佤族自治县县长隋嘎曾被送到过云南民族学院学习。
当地人民并不知道隋嘎是被送去学习,所以那时还传出不少“离谱”的传言说,隋嘎被骗到内地被杀了。
这则谣言则让隋嘎的父亲急得是满头大汗,他一大早便奔到县里政府表示,要他们把自己的儿子送回来。
干部们在听了隋嘎父亲的话后,都忍俊不禁起来,赶忙向云南民族学院打去电话,让父子二人通了话。
与儿子打完电话后,隋嘎的父亲才放下心,将儿子正在学院专心学习的消息带回了村子。
但不管隋嘎写多少信,寄多少照片回家,村里人都对此感到怀疑,就连隋嘎结束学习回到家乡时,他们都怀疑眼前活生生的人是一个“鬼魂”。
在请巫师打卦之后,众人才彻底打消疑虑。
而当地民众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还是由于他们没有办法更好地理解现行的政策,大部分人也不自愿出来当少数民族干部。
为了实现少数民族真正当家作主,汉人干部几乎都充当的是“参谋”这一职务,民族的大小事务几乎都还是要交给民族干部来指挥。
在少数民族干部和汉人干部的努力下,佤族地区的民族干部也才渐渐增多。
到1985年,在少数民族干部职工中,佤族人就已经占到85%左右。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知青插户到佤山,也对促进边疆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佤民族的思想观念更新起到了积极作用。
那时,当地学校、医院的领导和技术骨干均为知青,他们将城市中最新的思想和技术带到阿佤山。
2008年,班老乡木薯种植喜获丰收
除此之外,农场里多了一批富有文化和懂技术的新型劳动者,农场的生产力也因此得到提升,农场里4所小学和5所中学的师资力量也得到提升。
驻扎在阿佤山的知青们,给佤族人民带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喇叭裤”等只有城内才有的时尚单品,也都变成农场年轻人们最喜爱的时髦物。
佤族人民也以会说“知青话”为潮流,争先学习说“知青话”,他们也因此更加了解内地的情况,边疆与内地的友情也因此升温。
知青在沧源农场的8年时间里,也为农场培养起一批强有力的骨干人才。
2008年,班老乡边民互市一条街
虽然知青们在后来都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那一群住在沧源县阿佤山上的民众。
大家常常通过电话书信的方式与其联系,为农场的发展献计谋策,提供咨询等服务。
但就在我国佤族人民走上幸福生活之时,缅甸佤族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仍停留在原始社会的部落时代。
在1988年以前,缅甸佤族群众依然过着贫穷萧条的生活。
但在我国与本地特区政府的共同协作下,缅甸的佤族人民也渐渐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在当地种植经济作物,开办学校,终于摆脱原始愚昧的状态。
阿佤人民开始在祖国的边疆上唱起新歌,告别原始社会生活,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第一次“千年跨越”。
03 迎来新生活
截止到2019年底,位于沧源县的67个贫困村、4万多贫困人口全都实现脱贫。
当我们将目光锁定在阿佤山时,随处可见的“心向党、心向国家”标语,就已经向我们昭示了阿佤人民们的真情实感。
他们与先辈一样,自始至终心就是向着国家,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2021年,为了把佤族人民的幸福生活报告给总书记,沧源县班洪乡地区的几个边境线老支书,又如1953年那几位佤族头人一般给国家寄去书信。
全面脱贫攻坚的成功,是他们迎来新生活,过上好日子的重要标志。
佤族人民不再需要别人的帮扶,就已经能过上富足的生活。
他们带领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开办蜂蜜加工厂,结合阿佤山特有地势和生态环境,打造出了一片独属于佤族人民的新天地。
他们感恩表示道,乡亲们在党委和政府派出的农技人员的帮助下,学会了科学种田,农村产业也跟着发展起来,日子是越过越好。
班老乡政府街道
过去糟糕的医疗条件也得到了改变,现在村村都有卫生室和村医,当地百姓再也不用担心有病看不了的情况再发生了。
孩子们的教育也都提上日程,他们享受着免费教育和营养的早午餐,寨子里也送出去了一个又一个的大学生。
“佤山的面貌变了,阿佤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变了。”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您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参考文献
1. 云岭先锋《班老地方头人写给毛主席的信》
2. 云南社会科学院《巍巍阿佤山 殷殷爱国情——阿佤人民世世代代践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
3. 中国民族报《阿佤山40年的跨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