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江两岸风光
丁一帆
汩汩义乌江,从远古流来,流过上山文化,流经2200多年前的乌伤古县,见证义乌人民改造山河、繁衍生息,带着“崇文、尚武、善贾”的义乌民俗,流成一条奔涌着2200余年灿烂文明浪花的历史长河,最终流入当今的“小商品之都”。
义乌,一个创造了发展奇迹的地方。1980年,义乌地区生产总值仅1.8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人均不到400元,这些数字勾勒出来的穷困之状却在20多年后被改写。2008年,义乌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31.5辆,是上海(11.24辆)的2.78倍;2013年,义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762元,是全国平均值的1.81倍;2016年,义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18亿元,是1980年的598倍。2023年,义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55.6亿元,出口5005.7亿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将义乌列为Ⅱ型大城市。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专家学者们将义乌模式列为中国向全球提供的公共产品之一,义乌则成为名满全球的现代化国际商贸名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吴平指出,“在传统发展理论中,区位优越、资源丰富、资本雄厚是经济社会能够获得较快发展的必备条件。”但是义乌却不具备这样传统发展理论界定的资源优势。义乌多山,是典型的低山丘陵区,降雨量分配不均匀,水资源动态变化大,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8.2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432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
“义乌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坚持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在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过程中,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齐抓共管抓节水,以占浙江省0.86%的水资源撑起2.48%的GDP,走出了一条安全高效、和谐共生的治水兴水新路径。”义乌市副市长邵春洪说。
2023年,义乌获评国家节水型城市,主要用水指标全面下降、用水效率全面提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分别较2020年下降56%和16%,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6%,全社会用水效率大幅提升。
治水良谋有迹可循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稳定可靠的水源供给是保证一个地区经济繁荣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前提。经过30多年的繁荣发展,义乌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外来人员急剧增多,随之而来的是水污染日益严重,带来资源型、水质型缺水问题,随着义乌经济快速发展,需水缺口越来越大,现有水资源远不能满足其需求。
义乌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意识到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在当时财政不足的情况下,为解决城市供水,义乌采用五自(自行筹资、自行建设、自行收费、自行还贷、自行管理)水库的办法建造了八都水库,成为全国第一座五自水库,于1998年建成通水。
即便如此,义乌的供水情况还是比较严峻,无法满足城市发展需求。为此,义乌市政府多次出面找水利专家论证,想到向邻近县市购水。2000年,我国现代第一例水权交易发生在浙江省金华地区的东阳市和义乌市。义乌斥资2亿元向东阳市横锦水库购买5000万立方米优质水资源的永久使用权,利用市场机制解决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打破了传统的由政府来分配水资源的模式,最终达到了“双赢”的结果。
2013年,浙江省提出“五水共治”创新治水方针,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以“河长制”为抓手,坚持“源头治理彻底、综合施策科学、设施运维常态、督查监管有力、水质达标全优”的目标,探索出了一套以“零排放强投入、促效果升标准、重工程抓过程”为特色的义乌治水经验。
近年来,义乌继续加大节水型城市建设投入。首先是加大资金投入,推进节水项目。一是加大节水财政资金投入。2022年、2023年义乌节水财政投入资金分别达到3120万元和3312万元。二是引导社会节水资金投入。设立节水奖励专项资金,调动企业、单位和小区创建的积极性,助力完善内部节水制度、加大力度查漏堵漏。
其次是强化市场调节,增强内生动力。一是建立水价调节机制。居民水价实行阶梯水价,最高按基本水价的3倍计收水费。二是完善污水处理费价格机制。推行供水价格改革、调整污水处理费标准,居民污水处理费提高至0.95元/吨,高污染企业提高至2.5元/吨,通过污水处理费价格机制的调控,约束企业用水行为。
最后是全域分质供水,实行分类用水。一是全面开展全域分质供水。大力实施全域分质供水“11238+N”工程,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2020年编制《义乌市分质供水规划》,构建了“联动+价格+信用”3大政策体系,将分质供水作为土地出让和规划控制的前置条件,抓好源头控制,目前已建成分质水厂5座,供水能力达到15万吨/日。铺设分质供水管网160公里,建成市区“一环”闭环网络,建成市政园林智能取水机86处,70家工业企业、10个专业市场、22所学校、32个居民小区,主城区市政用水已基本实现分质供水,年节水量达到2000万吨。
二是推进再生水资源化利用。仲秋九月,阳光沐浴下的义乌卿悦府小区里树影婆娑、绿草如茵,物业工作人员正在使用中水浇灌绿化。“你们看到的这些景观和浇洒用水都是再生水,也就是中水,我们还用来冲厕、保洁,比自来水每吨便宜5毛,算下来每年能节省两三万元物业成本。”据该小区工作人员介绍:“经水厂净化消毒处理后,义乌中水达到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可满足城市冲厕、道路清扫、消防、绿化、车辆冲洗、建筑施工等非饮用水需求。”目前,全域分质供水工程全面推进,预计到2030年形成每日35万吨的供水能力。除此之外,义乌建设稠江再生水厂,以义乌水处理中心的尾水为水源,进行深度处理后用于工业生产。2023年,在国家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中期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全国排名第七,并获得中央专项奖补资金1475万元。
污水处理尽显良方
义乌的乌桕林,秋末冬初火红烂漫,采集乌桕籽,生产桕油,是义乌农业中一项重要的副业。1950—1985年,全县累计生产乌桕籽36610吨,其中60%以上由国家收购。大丰收的1954年,全县产乌桕籽3103吨。此后,乌桕林在毁林种粮中被大面积砍伐,义乌从此失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同时造成水土流失、水体污染,义乌饮用水含泥量一路走高。1981年前后,测算显示每个义乌农民每年因饮水摄入的泥土量与生产两块砖的泥土量相当。
“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是浙江省深化治水工作的创新之举,核心是通过雨污分流、截污纳管、长效运维,做到排水口“晴天不排水,雨天无污水”。近年来,义乌市率先完成浙江省首个全域“污水零直排区”建设。2023年,全市8个县控以上断面与8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首先是“三张网”统领全域建设。一是十厂一网布局污水处理网。按照“城乡统筹、流域一体”“相对集中、就近处理”原则,系统布局建设10座污水处理厂,互联互通、科学调配,日处理能力达75万吨。二是覆盖全域的污水输送网。全市建成2400公里污水主次干管、2300公里农村污水管网和4000公里雨水管网,激活“主动脉”,打通“毛细管”,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排水系统。三是超前规划建立污水收集网。围绕主次干管、污水处理能力、农村设施等建设,完成274个城镇区块、526个农村雨污分流整治并移交运维,实现污水应纳尽纳、雨污分流到位。
其次是“三重构”迭代运维管理。一是建立全过程运管机制。聚焦“排查—建设—运维—管理”全周期,建立问题发现、收集、分析、解决的闭环运维路径。二是组建专业化运管队伍。由义乌市排水有限公司对市政排水管网实行统一运维管理,从源头上补齐多头、分块管理造成的运维效率低、运维不专业等短板。三是推行等级化运管模式。在一体化运维基础上,创新实行四级监管,根据管网口径、汇水区域、输送功能,将排水管网分为一级管网、二级次干管、三级支管、四级排水单元及预处理设施,层层压实相关单位运维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创造了许多值得关注、令人深思的奇迹,其在人多地少、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的条件下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在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了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发展,发展变化令人惊奇。不久前,我国首次发布“中国节水十大经典案例”,义乌深化“工业水效论英雄”改革作为浙江唯一案例入选其中。义乌开创的水资源与水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策略,为我国中小城镇水环境治理和长江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参考,有效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