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上篇)
作者:安长琳
满八岁该上学了!我结束了在石材大院无忧无虑的儿时生活,离开了宠我惯我的爷爷奶奶,来到了父母身边。
但是我终归没有离开二马路,只是从长春大街的中段往东又延至永长路口了。
据说这里是长春市区地势最高的地段,路北的消防队俗称望火楼子。
旁边是吉庆胡同,临街的民宅、圆门洞。立新食品厂在南北走向的乐亭街上,大门朝东。
汽车调度站挨着宽敞的长春大街四胡同,六十年代这里是繁华的长途汽车站,流动着各种叫卖的小商贩,还有住在附近的摆桌子卖茶水的居民。
白色瓷砖楼是东长春大街小学。往东石灰色二层民宅、标准件厂、下坡处是个宽敞的长胡同,地藏寺隐在民宅中。
【1987年长通街道办事处图,和平翻拍自《长春市南关区地名志》一书。↑】
其实这儿已经是长春大街的最东端了。临街的幸福大院连着一趟平房,把头是东大桥副食。
马路南,现在恒客隆的位置曾经是一长排低矮昏暗的民房。往西一条小胡同能通到桃源路。
再往西是东门里,小时候路过隐约记得有个高高的灰色牌坊。
往前是永长路小学、电台街(现原声街)南关区文教基建队就在电台街上,门口朝西。
过了电台街是一排临街的民房小院、卞家大院北门口、二层红砖楼、李海涛大院、民宅院落连着砖瓦厂采购办公室、路边是手推车二社。 L 型二层小灰楼,朝北门牌:长春大街66号。楼下是自行车厂保修部。拐角是白姓蒙古族人开的自行车修理部。
L型楼院里相通,朝西门牌:永长路56号。楼下是副食品合作社(永长路一直走能到桃源路)
从我记事时起,永长路的路面就是小碗大的方石铺就,早上经常过坦克车。哐啷啷——哐啷啷——
我上学以后的记忆基本是从五八年开始,到六七十年代,从永长路口的小二楼向四周延伸……
【1987年桃源街道办事处图,和平翻拍自《长春市南关区地名志》一书。↑】
小学生的除四害运动
一年级开学了。我的学校是东长春大街小学。在我记忆里,爸爸特意给我买来新袜子和土黄色宽边皮鞋,两个挎带的带扉子的格书包。
那时候只有到二年级才能加入少先队,我们班第一批入队只有五个名额,我也在其中。
我们班有个女生和我住在同一个楼,也和我一批入队的,她在班里当班主席(班长)。
二年级时曾经发生过一个事儿让我记忆深刻,至今都过去一个甲子年了,现在想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1999年的东长春大街小学,和平翻拍自《百业源流》一书。↑】
我们学校也响应政府号召,小学生参与除四害运动。老师让我们放学回家打苍蝇,装在火柴盒里,写上自己的名字第二天再交给老师……
记得我还恳求妈妈帮忙,最多一天也就能打二十几只。
过了一段时间学校又改变方式,这回不收火柴盒了,让学生自己报数字交给老师。
下午自习课老师开始统计数字,让我们都记到纸上,我一时不知道该写多少,这时候班主席举手问老师,“亿”怎么写?我打了一亿只苍蝇!
我清楚地记得,老师没有任何表情,回身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字。倒是男同学们在下面炸锅啦,都吵吵嚷嚷地喊,不可能!不可能!
以后,班主席的另一个称呼诞生了,男生们都管她叫“张大白嚯”。
这次上报数字以后,像我这样报了几百只的,只是得到老师的口头表扬,上报几千只的同学都得了一个32开盖着红印章的算草本。
因为班主席和我住同一个楼,又是和我一批入队的,我俩同样都是班干部,我一直在暗地里观察着,看她得什么奖品……
大约过去了一周,她拿回来一个25开的有点破皮的算草本,上面也卡一个红色椭圆型的奖品印章。
查百度得知,大跃进时期的第一场运动:除四害,起始时间是1958年6月19日。
伊通河畔滋生的种子
考初中了,我以语文几乎满分的成绩被“甩”到了新成立的长春市第四十中学一年一班(据说当年是按成绩排的20个班次)。
这所新学校红砖红瓦,以波音机式的造型降落在伊通河东岸。我每天上学都要从二马路走过东大街,再从吉林到长春的铁路桥下走过,才来到属于东安屯管辖的四十中学。
刚升入初中接触东安屯,一切都觉得很新鲜。同学领我去她家,走出校门往北,路过长春市钢厂,再往前是东安路小学,学校北面有一座木桥,桥下的污水往东流淌,一直排进伊通河。
站在小桥上往西看不远就是水门洞子,上面是吉长铁路,我同学家就住在桥北。
上初中写的第一篇作文题目就是“我可爱的学校”。我还记得是这样开头的……汽笛鸣响,一列火车在桥上驶过,天空留下巨龙似的浓烟,继而盘旋在我可爱的学校……
【长春市四十中学,老赵供图,鸣谢。↑】
当作文本发下来的时候,我打了96分,右上角标有“面批”俩字,我不懂什么意思,胆突突地去语文组教研室,老师拿出几页稿纸让我再重抄一遍,展示在一楼大厅的《学习园地》
我们的语文老师王承辅是师大附中的教学组长,调来充实新校的教学力量。我在王老师的教导下如饥似渴地学习,作文屡屡被当作范文传读着。
我的语文书比其他同学的书厚许多:我把所有抒情的古文和现代文都“译成诗歌”粘在书页里,供课余时间自我欣赏。
我记得在小学毕业后和爸爸回了趟老家——营口,那是我头一次出远门,第一次看见大海。上自习课,我把写的回忆拿给王老师看,耳边总是回响着啧啧的鼓励,循循的引领……
每天路过伊通河,不见软泥上的青荇,只有蒲公英迎风摇曳,桥下偶尔飘过一只船,那是船工撑着长篙在河里打捞水草……
作者简介:安长琳,笔名飘雪时节。长春市人,从小酷爱诗歌,自七九年后陆续有诗歌作品在报刊杂志发表。
怀揣少年诗心,甘愿做一名远方路上的背包客。迈进古稀之年,越发喜欢回忆,并悄悄走进了如烟的往事……
编者:李春昌
【和平胡同-春发盛】编发长春记忆图文,欢迎阅读点赞转发。【胡同长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