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毛主席在访苏的列车上仍然思考着西藏的局势。
四个月前,也就是建国前两个月,西藏地方政府“噶厦”中的一小撮顽固分子与“印度驻拉萨代表处”负责人理查逊暗中勾结,妄图趁新中国还没进驻西藏而国民党政权已经崩溃的机会,将西藏分化出去。
而素来与十三世达赖关系不睦,居住在青海的九世班禅对待新中国的态度则完全相反,特地在新中国成立的当天向毛主席和朱老总发来拥戴电报。
由此西藏的问题愈发错综复杂,历史、宗教、以及境外因素交织。但无论如何,解放西藏必须要箭在弦上。
想到此处,在轰隆隆的列车声和微微地震动中,毛主席给中央起草电报:
“为不失时机地解放西藏,打击帝国主义侵略扩张野心,促使西藏向内向转化,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越早越有利,否则,夜长梦多。”
这封电文很快便转给了西北军区,摆在彭老总的案头。
其实早在11月底,毛主席便就西藏问题和彭老总进行过探讨。在毛主席的计划中,西藏问题必须在1950年秋季,最晚冬季解决,迟则生变。而这个任务,则需要由西北局和西南局联合完成。
考虑到当时西南局正在清剿国民党残匪,恐怕没有多少余力,故而西北局需要担当主力,由西北出兵进藏。
接到电报后,彭老总却陷入了迟疑。他打心底里认为从青海进军西藏并不是一条好路线,而且还是时间这么赶的情况下。
特别是他让军区联络部长范明实地调研过后,更是打定主意,向毛主席陈述利害关系。
在给毛主席的回电中,他如实阐述了由西北入藏的困难之处。
中央并报毛主席:从于田、和田翻越昆仑山至西藏边境黑河由盐湖需行17天,纯小路,骡马不能通行,人烟稀少。据闻由黑河由盐湖至拉萨骑行需要40天,一说需两个月。从南疆入藏极为困难,飞机飞越昆仑山亦需特种装置。另哈什噶尔经浦犁、帕米尔高原东腹道驮马可行,唯须经印度境内,东行入藏。北路好走,但因政治限制,故不可能。如入藏任务归西北,须在和田、于田、玉树屯兵屯粮,修筑道路,完成入藏准备,需要两年。
毛主席收到回电,一连看了几遍,陷入了沉思。他相信彭老总的军事眼光,更知道彭大将军绝不是拈轻怕重之人。既然彭老总经过实地调查得出结论,那就只能从西南方向想办法了。
虽然西南的刘(刘伯承)邓(邓小平)贺(贺龙)大军尚且立足未稳,又在清剿残匪,但西藏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军事账必须要为政治账让路。
1950年1月2日黎明,通宵未眠的毛主席让人把刚起草出来的电文火速发往国内。收到毛主席来电,刘邓二人反复传阅几遍,一时也陷入了纠结。该派谁领兵去西藏呢?
二野一共有3个兵团,9个军,驻扎在雅安,离西藏最近的是62军。无论从出兵成本还是地理位置来看,62军都是最合适的选择。但刘邓二人压根儿没有考虑,就打消了让62军进藏的念头。
62军属于贺老总的第十三兵团,而贺老总当时虽然人在西南,职务却是西北军区司令员,所以62军属于西北军区建制。如今毛主席亲自点将让西南军区筹备进藏,最艰难的活儿还是让自己的部队去做吧。
他们将二野的9个军像算盘珠子一样来回扒拉,不是这个军的军长身体抱恙,就是那个军正在剿匪脱不开身,一时竟然难以决断。
“该让地主出场了,”邓小平突然冷不丁地说了句怪话。
“谁?”刘伯承被问迷糊了,想了片刻才知道说的谁, “你说张国华啊,我也正打他主意,就让他去吧。”
出身贫苦人家,15岁就参加红军的18军军长张国华怎么有“地主”这个雅号呢?
原来渡江战役后,由于我军地方干部严重不足,刘邓准备从二野各个军的随营学校里,抽调一部分能够识文断字的军官去接管新解放的城市。
挑选到18军,当张国华汇报18军随营学校有4000多人时,邓小平愣住了,这比其他军报上来人数的总和还要多;随即又一阵欣喜,这证明张国华行军打仗之余还注重提升指战员文化水平,不禁笑着开起玩笑: “张军长如此富有,就像是地主”。
从此,张国华“地主”的绰号不胫而走。
另一头,张国华正带着部队组建川南新区,部队里的许多军官都已经下放到地方担任县长市长,而他自己也即将上任川南新区行政公署主任。突然在1月5日这天接到刘邓的命令:十八军暂停复员,原地待命,张军长请速来重庆。
到了重庆,刘邓二人向他通报了进军西藏的命令,并且特地给他了一个权限:张国华可以在二野所属的部队中任意挑选三个师,组成一个军进藏。
张国华内心陷入了斗争。他知道,挑选三个最精锐的师进藏,战斗力肯定不成问题。但是他知道,进藏的各种斗争中,军事只能排第二,政治排第一。
在政治层面想要对一个新组建的军做到如臂指使,短时间内是非常困难的。还不如带上自己的老伙计们,最起码用着顺手。想到这儿,他开口对刘邓说道“我要求带十八军进藏。”
刘邓二人还以为他会借机开口要精锐部队,也做好了这个心理准备,没想到张国华什么要求都没提。震惊于他高风亮节的同时,刘伯承郑重说道: “有什么困难跟我说,我举全西南之力都会支援你。”
贺老总也说:需要什么,就支援什么,没有的想办法也要支援。他特地从十三兵团抽调了9000精锐,100们步兵炮、1000匹骡马交给18军。
而远在北京的中央也时刻牵挂着18军这支进藏部队,周总理提议,毛主席特批,动用宝贵的外汇从国外购买30架高空运输机和300辆运输车,以充实18军的后勤。
带着中央和西南局领导的殷切嘱托,1950年5月,18军军长张国华,政委谭冠三率领三万多人浩浩荡荡踏上了进军西藏的征程。
部队一路向西,越往前海拔越高,运输和补给越困难。在氧气含量稀薄的高原全副武装行军,许多人由于大脑缺氧走路摇摇晃晃,有的战士走着走着就一头栽倒在地。就连没经过高原训练的牲畜口鼻也喷着白沫,任人鞭挞也不愿往前走一步。
这还仅仅只是在靠近西藏的川西行军。
部队一路前行,好不容易到达甘孜,总算能有个休整的地方了。然而到了甘孜,张国华得到一个不好的消息。
张国华大军走到甘孜德格县时,周围的喇嘛庙突然如临大敌,从里面冲出一群骑马持枪的匪徒占据附近的高冈,向我军射击,意图阻拦我军前进。本来就一肚子火的张国华顿时更怒了,下令道: “把他们消灭了,记得抓几个俘虏来问问。”
一阵噼里啪啦的枪响,战士们很快将为首之人捉到张国华面前。经过审问得知,这个人竟然是国民党CC系大佬陈立夫的亲信。
据他交待,早在1949年年底就有一帮美国人和英国人穿过金沙江与西藏地方政府“噶厦”接触。
在他们的帮助下,噶厦将藏军扩充至17个团,并且从国外购买了大量的军火,还不惜重金从印度请英国教官来帮忙训练。现在藏军主力聚集在昌都,妄图依仗金沙江天险来阻挡解放军进藏。
张国华知道,这次必须要真刀真枪地打一场了,不打不足以震慑野心分子。他立即向中央发电报,提议发动昌都战役。三天后毛主席回电:原则上同意打昌都战役。
毛主席非常相信张国华的能力,他既然敢提议打昌都,就证明有十足的把握。故而闭口不谈即将发起的昌都战役,只是提醒年近岁尾,风雪之下更难补给,打下昌都后留3000驻守即可,其余主力撤至甘孜,今年暂不进拉萨。
如同预想的那样,昌都战役仅用时18天,我军就将藏军主力基本消灭。见手里已经没有倚仗,西藏地方政府“噶厦”被迫派人前往北京进行谈判。
经过一个多月,先后六次的谈判,中央与噶厦签订了《十七条协定》,宣布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10月,当张国华带着军部和一个团来到拉萨时,这里仍然是一副黑云压城,如临大敌的样子。
反动分子们虽然不敢当面较量了,但在背后仍然教唆不明真相的僧侣和百姓仇视解放军,向解放军丢石子,吐口水。
对于这种场面,张国华早有预料,他提前已经吩咐过部队,要做到骂不还口,唾面自干,展现出我军优良传统。
噶厦故意将十八军的营地划在拉萨河岸边的沙滩上,并且还在周围设置藏军营地,呈三面包围态势,排挤和敌视的态度昭然若揭。
对此,张国华只是置之一笑,他一面带领官兵们从无到有修筑营地,一面向愤愤不平的官兵们宣讲:藏军主力都没了,现在外面的那些人哪有什么战斗力,无非是我们的看家护院。
既然西藏已经和平解放,那么18军的粮草补给理应由西藏地方承担。
然而到达拉萨这么多天,所带的粮食都快吃完了,也没等到噶厦当局提供的补给。为此,张国华不顾风险,亲自进到拉萨城里,找噶厦当局交涉。
噶厦当局里面的反动分子在张国华面前阴阳怪气地说道: “过去清朝也有个姓张的驻藏大臣,他只是在拉萨设了一个衙门,带几个随从就行了。你又何必在拉萨驻这么多兵?”
望着对方咄咄逼人的嘴脸,张国华也怒了,沉声说道: “天下姓张的多了去了,我这个姓张的跟他姓张的不一样。我是来监督执行十七条协定的,请你立即提供粮食。”
慑于张国华的气势,噶厦当局众人一时间竟讷讷不敢言。
最后只能敷衍说拉萨城里暂时没这么多粮食,他们已经下令周边的县每个县筹集一万斗粮食交上来。为解燃贵军燃眉之急,他们又从布达拉宫的仓库里拿出五千斗粮食暂时供18军消耗。
张国华这才收敛了气势,满意而归。不过他的满意没维持两天,就又被滔天的怒火所覆盖。
两天后,他得到消息,底下的县由于受到反动分子的蒙蔽和阻挠,拒绝将粮食运到拉萨。而布达拉宫仓库里的粮食,都是已经发霉变质多年的陈粮。
这肯定是那些反动分子搞得小伎俩。他们在战场上一败涂地,丧失了与我军硬碰硬的勇气,但又不甘心就此臣服我军,只能用这种上不得台面的小把戏来恶心人。
来之前上级一再交代要注意民宗政策,要贯彻统一战线,故而张国华不能和这些貌忠实奸的反动分子撕破脸。但是他也知道将为兵之胆,粮为军之魂的道理,没有粮食,战斗力再强的军队也发挥不出实力。
他下令把部队分散驻防,并发扬我军传统就地开荒种田,但远水解不了近渴,要想解决当下的难题,只能向中央求助了。
张国华将18军所遇到的困境原原本本向上级做了汇报。毛主席收到电报后,知道现在从内地运粮过去也救不了急,立即让外交部与印度使馆商量,拿出宝贵的外汇向印度买粮,然后就近运到拉萨。
收到回电后,张国华放下心来。他再一次不顾风险亲临拉萨城,沉着脸就像经文里的怒目金刚,用生硬地语气要求噶厦当局速度动员人力畜力,把粮食从边境运回来,否则就请后果自负。
这一次噶厦当局是真被吓到了,忽然之间又想到18军如砍瓜切菜消灭藏军的事迹,没敢耍任何心眼,乖乖地把粮食运了回来。
手里有了粮食,张国华心下大定,乐呵呵地让部队埋锅造饭。可是不久后,却出现了怪异现象:自从吃了印度大米,全军上下许多人身体都发生浮肿。刚开始只是个别现象,时间一长浮肿的人有增无减,每天都是一个团一个团的报告浮肿现象。
张国华得到消息后,也百思不得其解,立即下令: “全军停止食用印度大米!”
出于将领养成的本能,他首先怀疑是印度人下了毒。但旋即又推翻了这个想法,因为军粮送回来后为了防止噶厦当局在路上做手脚,每一包粮食都经过军部卫生处的抽样化验,结果都是没有问题。况且即使粮食里有毒,也不应该出现浮肿现象。
情况紧急,由不得多想。张国华又向主持西南军区后勤工作的贺老总求助,要求火速从四川运一批大米过来。
贺老总得到消息后也心急不已,但现在正是冬季,川藏路线被大雪封山,有粮食也送不进去啊。只得回电:因大雪封山无法运粮,请你部速查明原因。
张国华无奈,整天亲自下到连队实地调研,想找到真正原因.
有一天他视察某个连队时,发现该连队的战士没有一个出现浮肿现象,他赶紧把连长叫过来询问。
原来这个连队里都是老战士,平常苦日子过惯了,哪怕有白花花的进口大米也舍不得多吃,而是和藏区特色主食糌粑混起来一起食用。结果其他连队乃至全军都出现浮肿现象,他们连队全体都好好的。
张国华听完连长的话感觉如获至宝,他立即把卫生处的军医找过来,让他把印度大米和糌粑拿去化验。
化验的结果很快出来了:经检验,印度大米中缺乏维生素B2,而糌粑中则含有大量维生素B2。得到结果后,张国华立即下令,以后印度大米必须就着糌粑或者青稞一起吃。
下达完命令,他还苦笑自嘲说道: “我当了这么多年指战员,平常都是下达行军打仗的命令,规定战士们吃东西的命令还是第一次下。”
张国华在西藏扎根十七年,多次粉碎内部或境外势力对雪域高原的图谋,坚定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被称为“雪域战神”。#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举报/反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