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援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在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北京时间2024年4月26日05时04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
北京时间2024年4月25日20时59分,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八号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3次载人飞行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2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18次飞行。
神舟十八号任务从发射成功,到进入预定轨道,再到航天员乘组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顺利入驻天宫......这一系列稳健执行的背后,体现了我国部分高校的常年耕耘。据软科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26日中午,不少高校已经结合神舟十八号披露了历年参与航天任务的情况。可以说,这些高校都为包括本次任务在内的中国航天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厦门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宁波大学
在本次“神十八”任务中,由该校化学化工学院赵玉芬院士团队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浙江工商大学、宁波大学承担的“蛋白与核酸共起源及密码子起源的分子进化研究”科学载荷项目,严格按照既定的“分步走”计划,继神舟十六发射任务之后,随神舟十八乘组再次进驻空间站问天舱,将在神舟十八乘组的协助下开展在轨科学实验,探寻生命起源的分子密码。
该科学载荷项目的研究目的,是要利用空间站的真实微重力环境,以磷、生命的种子“氨基酸、核苷”为原料构建“三元反应体系”,从而建立N-磷酸化氨基酸——这个最小的“分子演化系统”,从分子水平上探究基本生化反应对微重力环境的响应,挖掘重力在生命的化学起源,特别是密码子起源过程中的作用及潜在的分子机制;为生命的化学起源中蛋白核酸共起源理论体系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本次“神十八”的科学载荷任务是在“神十六”在轨实验基础上的延续、迭代及拓展。从科学目标的聚焦、凝练,再到实验单元软硬件的质量控制,都进行了有针对性地、精益求精地迭代及提升,为后期在轨实验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浙江工商大学田师一教授携副研究员毛岳忠、研究生颜传永和张岩等团队成员,承担了“蛋白与核酸反应电子舌装置研究”课题的深化研究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浙江工商大学第二次在国家空间站科研项目中发挥作用,充分展现了浙江工商大学在科研领域的持续进步和深厚底蕴。在两次科研任务中,田师一教授团队研制开发的“电子舌”技术,为太空中“氨基酸与核苷反应”提供了反应过程监测的关键技术支持。此项技术能够在太空环境下实时表征体系反应状态、反应速率等关键参数。
哈尔滨工业大学
从“天宫”到“地面空间站”,从“神舟”到“神箭”,哈工大全程护航,勇担航天第一校“尖兵”使命。
自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哈工大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有力支撑“神舟”飞天、“天宫”搭建。
哈工大还着力打造“地面空间站”,今年2月27日,由哈工大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建设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正式通过验收。和在轨运行的中国空间站构建起天地一体化的空间环境与物质作用研究体系,为航天发展和空间探索提供保障。
从神五发射时担任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的胡世祥、栾恩杰,到神六、神七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总指挥尚志;从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到神舟十八号总设计师贾世锦;从长征二号F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到长征七号火箭总设计师范瑞祥,哈工大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培养输送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北京理工大学
从新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成功发射到服务“天问一号”“探月工程”,北理工人牢记初心使命,为中国多个航天史上的“第一”做出重要贡献。
2012年12月,北理工为嫦娥二号探测器规划轨迹,中国实现对小天体的首次近距离探测。2016年11月,长征五号大推力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北理工设计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导流槽发挥了关键作用,为中国火箭“编织”新一代“火焰尾翼”。
北理工科研团队参与了“天舟”货运飞船舱内大型货物安装工装设计与仿真,半密封货运舱货盘安装仿真,返回舱充氧扳手安装与拆卸工艺仿真等工作。
北理工师生研制的微生物检测芯片和培养芯片随天舟七号上天,开展地外居留舱设施微生物防控技术试验。
建校以来北理工向中国航空航天领域输送了诸多人才,在中国空间站的建设中做出卓越贡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从零部件的高效生产到空间站的安全运行,从运载火箭的顺利发射到返回舱的平稳着陆,一次次成功与辉煌,一项项成果与突破,都离不开北航人的保驾护航。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都是北航首届学生。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指挥荆木春的本硕博学位都在北航取得。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第四任总设计师,现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张智是北航1983级本科生。中国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院士为北航2013级博士生。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我国首位载荷专家桂海潮为北航宇航学院教授,本硕博就读于北航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
西北工业大学
作为直接参与神舟系列飞船研制任务的高校,西工大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表彰为“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做出贡献单位”,是获此殊荣两所高校之一。多年来,西工大的科研团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航天学院胡春波教授团队及其所在的固体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了逃逸发动机点火装置及热结构安全性研究,有效提高了逃逸塔动力系统工作可靠性,该逃逸发动机点火装置多次应用于发射任务中。
唐硕教授带领空天飞行技术团队与一院一部合作开发了运载火箭故障模拟系统,在保障航天员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受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表彰。随后,李新国教授带领团队接续对该系统进行多次改进,系统成功应用于神舟十八发射演练任务。未来,在闫晓东教授带领下,团队将进一步深化与航天一院合作,针对探月三期、载人登月任务等开展故障诊断、制导控制重构、数字孪生等智慧火箭技术研究,助力航天强国建设。
机电学院张卫红院士团队及其所在的空天结构技术重点实验室,发展了航天器复杂结构系统动力学响应优化设计方法,实现飞船整流罩及逃逸支撑结构创新设计,有效提高了系统动力学性能并显著减轻重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助力“长征”发射,守护“神舟”飞天,保障“天宫”巡天,南航多批科研团队矢志奋斗,助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不断发展。南航建校七十余年来为祖国航天事业培养了一代代航天人才,他们投身到祖国航天事业中,接续奋斗。
1988级校友刘刚是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1988级校友林涓为长二F火箭遥外测技术负责人。1998级校友周智勇为长征二号F遥十二火箭主任设计师。1999级校友仲伟巍是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副研究员......
北京科技大学
神舟飞天,北科大人保驾护航。杨静俭是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本科98级校友,现任酒泉卫星发射气象室主任,主要牵头负责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发射场气象保障工作,确保火箭和飞船在发射场的测试安全。方浩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99级校友,现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通信室副主任,主要负责任务发射场通信总体工作。
李晓刚教授团队支撑“天宫一号”某重要组件腐蚀事故归零工程,承担“天宫二号”“天和”核心舱环控生保系统的腐蚀寿命评估与选材工作。韩静涛教授团队制造的“航天器展开系统弹性伸杆机构”多次服务于我国航空航天领域......
神舟十八号任务的主要目的是:与神舟十七号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试)验,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货物进出舱,进行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设备安装与回收等任务,开展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动,以及空间搭载试验,进一步提升空间站运行效率,持续发挥综合应用效益。
中国正坚定不移地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让我们为每一位航天科技工作者和助力航天事业的高校,点赞!
还有更多高校团队的贡献,其中更有不少“隐姓埋名”的师生,一个个技术难点的突破,一项项创新成果的诞生,写就“空天报国”的高校担当!本文为不完全统计,欢迎大家留言补充。
编辑、审核:大可
版权声明:本文由“软科”综合,文章转载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