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蜀子云亭 三处在乐山
周伦斌
子云山远眺 (向传君 摄,图源:乐山日报)
民国《乐山县志》引《名胜志》《屏山县志》《方舆考略》《蜀水经》说:“子云,江原人。初迁沐川;继迁犍为,居子云山,在犍为东南十五里,扬雄故宅在焉;再迁成都金花寺。”并按:“当云:再迁乐山,四迁成都。”此外,扬雄出川前路过涪县(绵阳),今绵阳市又建有子云亭。似乎扬氏入蜀后曾屡迁其居,踪迹几遍川西各地。扬雄(前53年—18年),字子云,蜀郡郫县(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人,汉朝时期辞赋家、思想家。作为汉代著名学者,其在史学、哲学、语言学、音乐学、政治学、天文历法等方面也成就颇丰,在东汉时就被称为“西道孔子”。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中唐文学家。《陋室铭》作于被贬至安徽和州上任时,具体为824—826年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其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而使“子云亭”誉满天下。当下,说到子云亭,更多地是说绵阳西山的子云亭。据民国版《绵阳县志》载,西山子云亭为宋代镌刻,木亭创建于清初,民国六年重修。现子云亭于1989年迁往西山顶蒋琬墓对面重建。但巴蜀大地留下的子云亭可能有很多,目前能查阅到的有6处:除成都3处、绵阳1处外,在乐山市范围内,还有3处子云亭。
刘禹锡《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亭,具象应是指成都市青龙街的墨池子云亭,广义来讲,指蜀地的子云亭。据《汉书 扬雄传》,扬雄曾居于成都,至于宅在何处,说法不一。
乐史(930—1007年)《太平寰宇记》载:“子云宅在少城西南角,一名草玄堂”。北宋学者何涉《墨池准易堂记》载:“扬雄子云有宅一区,现锦官西部隘巷,著书,墨池在焉”。“子云亭”在池旁,是他读书著书的地方,就是现在青龙街老十三中的位置。据明《天启成都府图》,洗墨池畔扬雄古宅,明代已经包在成都县署之内。明代万历年间曾重修墨池,在池北建有草玄堂,池前建有子云亭,明末毁于战火,清代曾经重建,民国时期仍然存在。民国时期,日本飞机轰炸成都,成都县政府搬迁西郊茶店子,墨池迁不走,被填平了。“子云亭”则整个被迁往外西茶店子,位于当时的茶店村四组。茶店子的“子云亭”一直保存到20世纪60年代,因修建成灌路被拆除。现在此地还留有子云路,起于金牛大道茶店子路,止于长庆东一路。可惜,在历史的变迁中,成都这两处子云亭都已消失。
在扬雄的故乡郫县友爱乡,还有一个子云亭,相距子云墓一里余。清代乾隆年间迁建于扬雄墓侧,亭已不存,只剩下土台一座。
扬雄青年时期曾游历蜀地。秦汉时的南丝路南下有水、陆两路,水路从成都沿岷江而下到达长江、金沙江及以南,陆路从成都沿邛崃—名山—严道(雅安)—越西—西昌或名山—洪雅—夹江—南安(乐山)。从扬雄《蜀都赋》“五矹参差,湔山岩岩”,可推测扬雄应该到了南安县,因五屼山指今日沐川县的五指山。所以,民国《乐山县志》才说扬雄“初迁沐川、继迁犍为、再迁乐山”。乐山市范围内的三处分别是:犍为子云亭、乐山城区子云亭、五通桥子云亭。
犍为子云亭
在乐山市犍为县城南还有一个子云山,山上建有“子云亭”,传说是扬雄青年时期离开成都漫游巴蜀时曾在此读书。明朝曹学佺在《蜀中名胜记》卷之十一《上川南道》犍为县中载明:子云城,在县南三十里。昔扬子云避乱于此,后人增筑为城,今水月寺是其故址,俗讹为紫云城。县志说:“清朝乾隆初宋令锦建亭,岁久渐圮,民国十一年知事冷遇春,邑人杨子诚募修,邑人杨国华有文记其事。”据清嘉庆《犍为县志》载:子云山“在县南二十五里,汉扬雄尝徙居于此。山腹有子云洞。其巅有池。”今已无建筑,只存遗址。
子云山既是历代隐士的世外桃源,又是乱世雄杰的杀伐之地。公元1243年,为免遭蒙古铁骑蹂躏,南宋四川安抚制置史余玠在子云山主峰据险筑城,与乐山凌云山上的三龟九顶城首尾呼应,开始加强对岷江水道的控制。公元1276年,蒙古大军占领嘉定(今乐山)后,派速哥统领大军南下子云城。在强大凶悍的蒙军威逼下,南宋大部分疆土已失陷的情况下,子云城不战而降。蒙军占领子云城后,按惯例将城门、城墙、炮台毁掉,以防抗蒙余势力东山再起。据清同治三年版《嘉定府志》“山川·犍为篇”载:“子云山,县南二十里……至淳祐中,余玠筑城其上,并置戍,因改名子云城。元至元十二年,速哥徇(以武力威胁)嘉定下游诸城,子云、泸、叙皆降。”如此险山要隘,其军事价值此后被辛亥三年的同志会暴动,以及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杨森所利用。至今在同志会与官军激战过的北门和西北门附近,仍可见当年战壕。
据子云山中目睹过最后的子云亭的老人介绍,子云亭高三层,每层高近两丈,六角飞檐,木柱筒瓦。每层有带木凳的栏杆,既做安全护栏,又供游人歇足观景。“子云亭”匾牌悬于底层门楣,顶层则塑扬雄坐像一尊,高约2米。扬雄身穿长袍,胡须一尺多长,面向岷江。在塑像侧,则是清代名儒赵熙慕名前来拜谒时的题诗:“先生去此几多时,不见烟云只见痴。恨我不成生已晚,空劳载酒自叹息。”苏东坡在子云山下发出“云是昔人藏书处,磊落万卷今生尘”的惋叹。
子云山山虽不高,但却也巍峨雄壮,风景秀美。登临子云山峰顶,西能一揽如浪众山群星拱卫,东能鸟瞰如带岷江蜿蜒南去。宋代犍为县一位叫王叔伦的儒士,效仿扬雄隐居子云山,并在子云洞内留下一副对联:
大儒不文,下笔动九天风雨;
大将不武,挥戈扫万里烟尘。
乐山城区的子云亭
明朝曹学佺在《蜀中名胜记》卷之十一《上川南道》嘉定州中记载:嘉州城西一里,有扬雄山,石洞幽邃,相传以为子云游此,有子云草亭。蔡桢诗曰:独步城西路,萧条一草亭。古苔环径碧,修竹绕轩青。石凿观书所,碑刊陋室铭。草玄今已矣,千载想仪型。
南宋晚期,大渡河水道转北,侵啮嘉州城,经元至明,嘉州古城遭受河水侵蚀更为严重。典型的例子就是学宫的迁徙,安磐《江城记》载:“永乐中,州学在南岸数十步,以今当之,正当中流。”周洪谟《重修嘉定庙学记》载:“其学旧在州治南二百步,唐武德初所建,历宋及元皆仍其址,国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为水所啮,徙州治西。”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时任嘉州知州胡准主持修筑城墙。知州李辅主持修建西、北城墙,从嘉靖三年至四年(1524—1525年)依玉凤山、高标山、海棠山、九龙山这一天然屏障,“刊木迭石,入地四尺,附山六尺有奇”,就红砂岩山体堡坎增堞。城最高处“高五十二尺”,长则“东西相距七百九十三丈”。这时期的嘉州城西城墙在今高标山(老霄顶)—玉凤山—凤湾、蛤蟆口而达大渡河一线。
曹学佺(1574—1646年)著述《蜀中名胜记》,城西一里处的位置约在今日肖坝美人坡上。根据记载推测,扬雄山在今日的乐山师范学院北校区所在地位置,下临西湖塘(今赛公桥),外连大渡河,西接美人坡的肖坝。
清朝顾祖禹(1631—1692年)在《读史方略纪要》四川卷七《嘉定州》记载:高标山州治西半里。一名高望山。巍然高峙,万象在前,旧有层楼,江山千里,一目可尽。其相接者有扬雄山,有洞深邃,相传子云所居。《志》云:在治西一里。又城西门外有古像山,有石镌佛像,如凌云大佛而略小。特别是“石洞幽邃”指西湖塘与大渡河连接处一带的奇石景观,也是古代读书人揽胜之处,亦名古像山。故曰:石凿观书所。子云草亭也即在此。今已无遗韵。
五通桥的子云亭
陶澍在《蜀鞧日记》提到的子云亭。
陶澍(1779—1839年),字子霖,一字子云,号云汀、髯樵,湖南安化人,清代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道光朝重臣。
嘉庆十五年(1810),陶澍奉命充庚午科四川乡试副考官。五月二十九日,陶澍离开北京,行陆路经河北、山西、陕西三省入四川境内,八月二日到达成都。八月六日入贡院,正式主持乡试。九月十八日,陶澍离开成都,乘船沿岷江顺江而下,经长江三峡一带,十月二十二日,入荆州驿馆,与弟陶溍相会。此后,陶澍改走陆路,经河南、河北于十一月二十一日抵达北京。往来沿途,陶澍每日都要记录行程见闻,共一百七十二天,一路记录山河地理、郡邑利弊、道路远近、建制沿革、风土民情,旁征博引,内容宏富。如遇存疑,又能详加辨析。后将之集结成册,署名为《蜀鞧日记》。“诸如所摘,皆足以阐经训而扶世教育”。陶澍在《蜀鞧日记》乐山县一章中【九月二十五日:巳刻开行,二十五里牛华溪,有盐场,交犍为界。十里老木孔,南岸石壁陡起,坎其半为路,以通纤,水流湍激,颇险。十里竹根滩,滩下即五通桥,一日四望关。此处有山高耸,可以四望。又有火井油,以竹简盛而然之,可代灯烛。十里铁蛇坝,北岸有道士观,独石成山,下多圆孔。紫云官据其巅,甚陡峻。十里木子场。十五里子云亭,扬雄尝寓此。五里石板溪。二十里渔义子滩,甚恶。又十里犍为县】。这时的子云亭在今金粟镇(磨子场、木子场)与石板溪之间。在清代,这里的岷江东岸有飞凤山,西岸有书楼山。那时的子云亭是在飞凤山还是书楼山,还需考证。当然,这是清代中期的子云亭。今已无遗迹。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伦斌(乐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建乐山市委主委)
供稿:乐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配图:方志四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