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桂源泉 编辑:冯晓晖
“浔城故事”收录讲述百姓生活的散文、纪实类文章。本系列在“浔阳叙话”“冯晓晖”两个公众号上首发,并在今日头条、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微博、豆瓣等国内主流自媒体网站上同步转载。欢迎原创作者投稿,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编者对本文有部分修订。
1937年,我在九江莲花池小学读一年级。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侵华日军进犯九江,我随父母逃难到吉安。战乱期间无法上学,幸亏有父亲教我识字,也阅读“人之初”“百家姓”等通俗读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又受过两年私塾教育。所以,我的国语基础好,功底扎实,而算术等科目不甚如意。
我在1947年考入同文小学,并能直接进六年级学习,首先得益于大哥桂树泉(同文中学的优才生,学校器重被保送南京金陵大学)鼎力相助。其次是我的国语成绩好,因而破格插班。早年同文书院设有中小学部,1927年小学外迁另立同文小学,虽然在新址办学,仍由同文中学领导及管理。1938年侵华日军逼近九江,同文中学及同文小学迁至四川省璧山县(今重庆市壁山区),异地办学七年之久。1945年抗战胜利后两校迁回九江。
同文小学位于塔岭南路高坡上,环境幽静绿树成荫,仅有的二栋楼房东西朝向,其中教学大楼巍然屹立(可惜上世纪八十年代被拆除,建一栋住宅楼),另一栋为师生住宿楼房。当年我和弟弟都在校住宿。每天一日三餐,晩上到教室复习功课,只有星期天准许住宿生回家,同时,当晚必须返校。
学校的管理很严格,对学生又关怀备至。尤其胡文琏校长,是一位信奉基督教的单身女士,视学生亲如子女,不仅关心日常学习,生活琐事也亲自检查督导。例如:关心学生洗漱卫生,学校设有澡堂,住宿生每逢天热就要洗澡,天气正常每星期也安排洗澡一次。同文小学背靠同文中学这棵大树,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当然不言而喻。
学校也开展文体活动,以增强少年体质。校园内偌大一片草地,堪称天然足球场,简陋乒乓球台也不乏挥拍身影。1948年我们六年级举行毕业典礼,现场组织文艺演出,师生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我们完成了小学学业,全班免试进入同文中学。下图是毕业合影,照片中我站在最后一排左边第一位置。
九江私立同文小学复校后第三届毕业学生与全体教师合影 卅七年(1948)六月 图源:《九江纪事图录》
上图由饶思源老师标注整理如下:
02舒文鑫03周建文04柳云尤11潘传康
12彭老师14潘老师15余老师16胡文琏校长17同文中学戎志浩校长18黄承厚教导主任19汪云屏老师21汪燕畴老师22陈尚云老师23陈翠英老师
24谷兰30万贤珍31喻佩璠32朱43李
52桂源泉54周锦文55汪延芬56王志德57夏尚华
我在同文小学仅两个学期,一年时间很短,但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胡校长爱护学生如同慈母。有一天,我的手指被顽皮同学刺破,顿时血流不止,她见状立刻叫来学生,把我扶到她家里,取出云南白药替我包扎,当即就止血止痛,安然无恙。
我在就读中学甚至参加工作后,也会经常回到同文小学看望校长和老师。当年班主任黄承厚老师,在我离开学校时,还亲手写了一幅“满江红”书法赠送于我,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被烧毁了,这是我一生中大遗憾!值得庆幸的是,我当年在九江行署机关工作,住房改革中,我被分配到原同文小学的这栋房子二楼,真乃是天赐缘分。
1948年春季班学生与汪燕畴老师合影 图源:《九江老照片》
【编后记】
今年一月,《浔城故事》发布了黄振西老先生讲述九江四小的文章(见《黄振西——被遗忘的九江第四小学》一文)。九江第四小学的前身是同文小学,这段历史由于四小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撤销而被人们淡忘。
黄先生的文章发表后,不仅引起广泛的关注,更勾起了校友们的回忆。这几天黄先生的同学饶思源老先生发来了新的回忆,该文分上下两篇,下篇讲四小,而上篇居然是同文小学毕业生的回忆录,这位桂源泉老先生有九十多岁了,还能讲述出这段经历,可谓弥足珍贵。
本文的续篇是饶思源先生撰写的九江四小回忆,明日刊发,敬请期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