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说
说起中华文化,绕不开太极、阴阳、五行、八卦。
《易经》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那么,何为“太极”?宋代大儒周敦颐(就是课本里《爱莲说》的作者)著有《太极图说》,短短两百余字,阐述了太极图的奥秘。
太极图,也就是俗称的“阴阳鱼”——阴阳黑白,泾渭分明;阳极生阴、阴极阳生,却又相辅相成。这是一种系统的、动态的辩证思维,称之为“玄”。
《道德经》里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所谓“玄玄之谓道”。“道”,是不可捉摸的,也就是“本来无一物”,也许是安闲静坐、心无常务,又或是天地未创、宇宙未开;突然间“灵光一闪”,精彩的故事登上舞台,可能是手机铃响、业务到来,也可能是灵感上心、攻克难关,又或者天地鸿蒙、宇宙开辟…
“无极”是“道”,“太极”是“一”;是谓“无极而太极”。
两分法
上次讲“无极而太极”,今天接着讲“太极生两仪”。
如果从宇宙大爆炸的视角来看,“无极而太极”的大概意思就是,宇宙没有诞生之前什么都没有,突然产生了一个“奇点”; “太极生两仪”的大概意思就是,神奇的“奇点”突然发生了“大爆炸”,“大爆炸”之后,混乱的物质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运动的,一类是相对静止的……
《易经·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简单理解就是:“阴阳”涵盖了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静态地看,阴阳是一分为二。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道德经》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动态地看,阴阳能相互转化。诸葛亮借东风,靠的是巧用天时,因为“冬至后必有小阳春”;“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整体地看,阴阳就是大道。“一生二”,太极生两仪,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局部地看,阴阳并非绝对。领导者是阳,追随者是阴,部门的领导未必是全局的领导,孰阴孰阳?
四神论
混沌初开,分阴分阳。同时,也有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空间上看,有上下内外之分别;时间上看,则分过去和未来。于是乎阴阳两仪演化出四象,也就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
我们用“爻”来表示阴阳,一条实线为“阳爻”,两段虚线为“阴爻”。一画阴阳两分;两画四象轮转;三画八卦阵列。
少阳是上阳下阴,太阳是上阳下阳,少阴是上阴下阳,太阴是上阴下阴。
四象对应四季。春是少阳,春风回暖,大地复苏却有一个过程;上阳下阴之际,不注意保暖难免受凉。“春捂秋冻”的朴素养生原理就蕴藏在其中。
从太极图上看,白色部分是阳,黑色部分是阴;四象则对应圆圈上的四个方位。最黑的地方有个白点,此处是太阴;对面的白点是太阳,太阴太阳连成线,垂直方向分别是少阳和少阴(白的地方是少阳,黑的地方是少阴)。
从数理上讲,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阴静阳动。9是极数,动之极为老阳(也就是太阳);6是中数,静之中为老阴(也就是太阴)。于是乎夹在6和9中间的7和8分别对应少阳和少阴。在占卦的时候,老阴老阳是动爻,少阴少阳是静爻,动爻就是会发生变化的;有个成语叫做“七上八下”,原本的意思就是指6和9都是动爻,又怎么会安定下来呢?
八阵图
相传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从《易经》里悟出了“二进制”原理——“易有太极”,2^0=1;“是生两仪”,2^1=2;“两仪生四象”,2^2=4;“四象生八卦”,2^3=8…
一画分阴阳,二画得四象,三画成八卦。“八卦”,也就是八个卦象。先人以蓍草求卜,扎起来挂着,因此叫“卦”(一半是“挂”,一半是“卜”)。
道德经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如果用二进制大致解释:“无极”相当于“0”,“太极”则成为“1”,从“0”到“1”,世界诞生。一维世界有两个成员,“0”和“1”,分别是阴与阳;二维世界则有四个成员,“00”“01”“10”“11”,也就是太阴、少阳、少阴、太阳;三维世界就有了八个成员,“000”“001”“010”“011”“100”“101”“110”“111”,分别对应“坤”“震”“坎”“兑”“艮”“离”“巽”“乾”。
八卦有三爻,三爻对三才。所谓“三才”,也就是天、人、地,清阳升天,浊阴沉地,阴阳交汇,人在中间。
八卦歌诀云:“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三个爻位,自下而上看(画卦是自下而上画的),时间上,是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是由近及远、由内至外。每个爻位都分阴阳,也就是柔与刚、虚与实、无与有、灭与生…
乾为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为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武侠小说里有“秘籍”叫“乾坤大挪移”,天地移位,天翻地覆,可谓是非常之厉害啊!
河与洛
《易经·系辞》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相传:《河图》出,龙马负之于身;《洛书》现,神龟列之于背。《河图》衍化先天八卦图,《洛书》衍化后天八卦图。
所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剔除五和十,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按照“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排列,就是先天八卦图。
所谓:“九宫之义,法以灵龟,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又所谓:“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寄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按此排列,就是后天八卦图。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先天八卦为伏羲所画,后天八卦则是文王所著(也有一说认为连山、归藏、文王周易等均属后天八卦)。先天,象征生成之初,描述的是相对宏观的天文宇宙时空;后天,则是后续演变,描述的是相对微观的人文地理磁场…
乘六龙
关于《易经》,有“三易”的说法。
从易理上讲,所谓《易》者,易也,不易也,简易也。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变的,但事物运行存在某种规律,掌握规律办事就容易很多。从著作上讲,有《连山》、《归藏》、《周易》三易。相传,《连山》著于神农炎帝时期,《归藏》著于轩辕黄帝时期,《周易》则为周文王所著。一般认为,《连山》、《归藏》已经失传,仅《周易》传世。
八卦重叠,于是就成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卦序歌》描述了《周易》六十四卦的顺序。八卦的卦象有三爻,重叠之后的六十四卦每一卦就是六爻。
“六爻”,从下至上,分别是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从下至上的顺序,也对应着由近及远的观察方式,由内而外的生长演变。以阴阳论,初爻、三爻、五爻属阳位,二爻、四爻、上爻为阴位;阳位上是阳爻、阴位上是阴爻,称作“得位”,反之,则“不得位”。以三才论,初爻、二爻属“地”位,三爻、四爻居“人”位,五爻、上爻归“天”位。以内外论,初爻至三爻为内卦,四爻至上爻为外卦,每卦分别有下、中、上三个爻位;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分别是三“对位”。有种说法把六个爻位从下至上,分别比喻为“庶民、仕夫、宰辅、诸侯、天子、宗庙”,所谓“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又所谓“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因此,不看爻辞,只论阴阳,便能在卦里看到“吉凶悔吝”。
论复杂
最初伏羲画八卦,卦象里面已经包含了天地万象。后来,人事兴起,八卦重叠,圣人著辞。所谓“文王拘而演《周易》”,演绎的就是《易经》里的卦辞和爻辞。再后来,“夫子五十而学周易,韦编三绝”,讲的就是孔子五十岁开始学《周易》,把捆扎书的牛筋翻烂了好几次。孔夫子学《周易》,写了十篇读后感,也就是“十翼”,现在我们一般找到的《周易》都是包含孔夫子读后感的版本。
谈起六十四卦,就不得不讲一讲“错综复杂”。画卦是从下往上,看卦也是如此,自己在下,对方在上。所谓“错卦”,就是把卦中六爻,阴阳转换,阴变阳、阳变阴,同样的问题,换了一个角度,就是“错卦”。所谓“综卦”,就是把卦中六爻,上下颠倒,初变上、二变五、三变四…同样的问题,同样的角度,站在对方立场,就是“综卦”。所谓“复杂”,就是“交互”,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卦中六爻,取中间四爻,二爻至四爻为下卦、三爻至五爻为上卦,也就是“交互卦”。卦里如果有动爻,老阳变少阴、老阴变少阳(之前提过“七上八下”,9变8、6变7),形成新的卦象;原先的卦叫“本卦”,代表事物当下的状态;新的卦象叫“变卦”(“之卦”),代表事物发展之后的状态;“本卦”的“交互卦”,则代表事物演变过程中的状态。
周天数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所谓“天圆地方”。“方图”常常用来推演空间,“圆图”则可以推演时间。
列一张8*8的表格,横坐标从右至左,为1至8;纵坐标从上至下,也是1至8。于是得到一个8*8=64个的方形数组。按照先天八卦“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顺序,一组数作为上卦、一组数作为下卦,就能排出“方图”。
把这“方图”右上为“乾卦”(1,1)、左下为“坤卦”(8,8)。所谓“顶天立地”,把“乾卦”放在最上面,按照“方图”上面,先第一排从右至左,再第二排从左至右,再第三排从右至左,再第四排从左至右的顺序,32个卦象依次排在“乾卦”的左侧,象征“天道左旋”,最后一个是“复卦”;把“坤”卦放在最下面,接在“复卦”的右边,按照“方图”上面,先第八排从左至右,再第七排从右至左,再第六排从左至右,再第五排从右至左的顺序,32个卦象依次在“坤卦”的右侧,象征“地道右旋”,最后一个是“姤卦”排在“乾卦”的右边。就这样,我们得到了“圆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