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期间,指出要用好一大会址等红色资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强调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打造红色资源高地,成为用好用活红色资源、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的关键。
保护利用红色资源
牢筑共同精神家园的基石。红色资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是庚续红色血脉的精神源泉。红色资源不仅为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更为牢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基础性文化支撑。
厚植传承红色基因的土壤。红色资源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属性。红色资源凝结了植根历史的顽强斗争精神,蕴含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融通了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对红色资源加以保护利用可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政治认同和精神力量,发挥其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独特价值。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用好用活红色资源,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进一步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上海红色资源的稀缺性使其在全国红色资源布局中具有高等级度、高标识度,为上海打造红色资源高地、发挥红色文化高维度引领力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也提出更高要求。
擦亮红色文化底色需加大核心资源保护利用。作为"红色之城""光荣之城",红色是上海城市文化最显著的底色。上海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作出巨大贡献,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上海有着生动观照和升华。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上海始终坚持人民至上。面向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城市的社会主义文化特质更为突出。
彰显红色文化特色需加大特色资源保护利用。在长期的文化交汇融合过程中,上海孕育形成以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为代表的文化特色。与其他两种文化的有机相联,使得上海红色文化呈现特有的发展路径和文化图景,并滋养了"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和"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
打造文化自信自强上海样本
坚定文化自信,担负红色文化传承弘扬新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为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中,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文化建设,积极担负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历史主动,充分发挥文化主体性,增强斗争精神,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开创红色文化传承弘扬新高度,提升文化软实力。
秉持开放包容,开辟红色文化传承弘扬新格局。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是项系统工程,实践中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和难点堵点痛点,要进一步加大机制体制创新,破除资源壁垒和体制鸿沟,构建各方参与、协同联动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的新格局。要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度,凝心聚力,面向青少年和社会重点人群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融入各类育人实践。
坚持守正创新,赋予红色文化传承弘扬新动能。数字赋能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已显成效,要积极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虚拟现实等前沿数字技术,与数字文化产业相结合,加大稀缺、核心、特色红色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利用,推动数字赋能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助力孕育以创新为核心的文化新质生产力。
坚持"两个结合",开发红色文化传承弘扬新样态。"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为使红色资源真正活起来、热起来,要聚焦各类红色精神内核,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将红色历史讲活讲透讲深,塑造具有鲜明特色和深刻内涵的红色文化品牌,形成百花齐放、生动活泼的文化新局面。同时要注重提升全球叙事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
作者:
文:张燕(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东华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编辑:于颖责任编辑:杨逸淇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