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中药,真的颇有奥趣,因为它的核心功效,往往令人匪夷所思。比如天门冬,在《嘉祐本草》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载,“入山便可以天门冬蒸煮啖之,取足以断谷”,按照这个意思,就是天门冬可以作为“辟谷”的良品,并说用天门冬捣汁作液、膏服,“至百日丁壮兼倍”,“二百日强筋髓,驻颜色”,更为奇妙的是,后面的一段记载,说是“杜紫微服之,御八十妾,一百四十岁,日行三百里”。当然,对于《嘉祐本草》的这段记载,真假难辨,不过,这也反应了,天门冬这味中药的非比寻常。
天门冬是百合科植物天冬的干燥根块,呈长纺锤形,一般在秋冬时节进行采挖,用清水清洗干净后,除掉茎基和根须,然而放在沸水中煮或者蒸至透心,趁热去掉外皮,然后清洗干净,晒干后便可入药。虽然它叫天门冬,但是古人认为“此药禀大寒初之气以生,得地之阴精独厚”,也难怪近代名医张山雷说天门冬“纯以柔润养液为功”,也就是说,天门冬是一味补药。
天门冬这味中药,其实药用历史十分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并指出天门冬具有“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去伏尸”三大作用,与此同时,还提到天门冬久服可以“轻身益气,延年不饥”。这样说来,《嘉祐本草》中所记载的,也未必是空穴来风。不过从《神农本草经》中给我们释放的一个信号,那就是天门冬具有良好的补性,是一味很好的补药。而对于它的临床妙用,毕竟清晰化的还是《名医别录》,认为天门冬“保定肺气,去寒热,养肌肤,利小便,冷而能补”。自《名医别录》记载天门冬的功效以来,为它在保肺治咳方面,拉开了序幕。
对于天门冬的妙用,历代医家对它的研究可谓是不遗余力。隋唐时期的《药性论》中这样记载,认为天门冬可以治疗“肺气咳逆,喘息促急,肺萎生痈吐脓”,除此之外,还具有“除热,通肾气,止消渴,去热中风,治湿疥”等作用。不仅如此,《药性论》中还记载了天门冬一项特别奇妙的用处,那就是“煮食之,令人机体滑泽白净,除身上一切恶气不洁之疾”,这一神奇的作用,简直不要太好,想想都让人激动。
从中药学的角度来说,天门冬味甘而苦,药性寒凉,主要归肺、肾经,具有养阴润燥、清肺生津的作用,在现代临床中 ,常用于治疗肺燥干咳,顿咳痰黏;肾阴亏虚,腰膝酸痛,骨蒸潮热;内热消渴,热病伤津,咽干口燥,肠燥便秘等疾病。一般来说,天门冬的常用剂量为6~12g,水煎服。对于脾胃虚寒,食少便溏以及外感风寒咳嗽的,不宜使用。
天门冬这味中药,现代一般将它归在补阴药的一类里,尤其是对于阴虚病症颇有奇功。而且在配伍中,可以上养肺、中养胃、下养肾,堪称奇妙。天门冬熬膏服用,可以治疗肺阴虚所致的燥热咳嗽,若与麦冬、石斛、知母等配伍,可以用于治疗阴虚肺燥有热所致的干咳痰少、痰中带血、咽痛声嘶;天门冬与人参、生地黄配伍,可以用于治疗热病伤津所致的口渴以及内热消渴;天门冬与麦冬、火麻仁、玄参配伍,可用于治疗热病津伤、肠燥便秘;天门冬与熟地黄、知母、女贞子配伍,可用于治疗肾阴亏虚所致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以及阴虚火旺所致的潮热、盗汗等。
天门冬的配伍,最为奇妙的是天门冬与地黄的配伍。隋唐时期著名的医学家甄权曾指出,“天门冬和地黄为使,服之耐老头不白”。明代医学家赵继宗提到,“张三丰与胡濙尚书长生不老方,用天门冬三斤,地黄一斤,乃有君而有使也”。这不得不说,天门冬作为一个补阴中药,对于阴虚引起的各种疾病,以及身体衰老的确有着良好的作用,至于“太原甘始服天门冬,在人间三百余年”等传言,听听就好。
在《本草纲目》中,引用孙真人《枕中记》中的记载,“无问山中人间,久服补中益气,治虚劳绝伤,老年衰损,偏枯不遂,风湿不仁,冷痹恶创,痈疽癞疾”,值得深思,应当去多加临床验证,这将对天门冬的临床效用,有更为深刻的拓展。天门冬的禁忌比较少,除了脾胃虚寒,食少便溏以及外感风寒咳嗽的不宜使用外,几乎是一个百无禁忌的良药。对于天门冬与胃的关系,也是扑朔迷离,药圣李时珍说,“若脾胃虚寒人,单饵既久,必病肠滑,反成痼疾”,但是在现代临床中,天门冬确有养胃阴的妙用,这一点仍有可以深入研究的空间,以期对天门冬的临床应用,再有新发现。
【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神希子(全球中医人士的精神家园,中医生命科学的博物图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