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椿象下目—负蝽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半翅目
异翅亚目
蝎椿象下目
蝎蝽总科
负蝽科
负蝽科(学名:Belostomatidae),又名田鳖科、负子蝽科、鳖科,是半翅目蝎蝽总科下的一科,为一类肉食性的水生昆虫,常称作“巨型水虫”(Giant Water Bugs)、“咬脚趾虫”(toe-biter),但因常有强烈的趋光性也称作“电光虫”(electric-light bugs),大多数种类体型相当的大,包含一些半翅目中体型最大的物种,例如:大田鳖,平均体长超过4.75英寸。他们通常栖息在淡水溪流与池塘,也具有可用于飞行的翅膀,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也被人们用于食用。
1.习性
负蝽科大多数都是凶猛的掠食者,与蝎蝽科相同,它们会捕捉水中的甲壳类、鱼类、两栖类动物等,甚至曾被记录捕捉乌龟、蛇类。它们有时还会潜入水中的底部伏击经过的猎物,再透过吻突注射麻醉液后腐蚀内部系统后吸食猎物的体液。它们的消化液被认为是昆虫界中最痛苦的攻击,能够让目标造成永久性的伤害。成虫、若虫时虽然不能完全在水中生活,但它们可以定期到水面上吸入空气储存肺部继续在水中生活[3]。负蝽科家族会精心照顾它们的后代,交配后,大多数雌虫会将卵产于雄虫的背上,并由雄虫照顾,直到它们孵化,在这段时间雄虫不能交配,它必须花费精力与时间照顾背上的卵,防止受到敌人的危害,这种行为与罗伯特·泰弗士提出的亲代投资理论是一样的。在一些地区的负蝽科昆虫被认为是极为美味的美食,会在市场销售,当地人常常以大量的陷阱式池塘或设置灯光吸引它们,如果是在繁殖季节成体的水生昆虫则会大量的被灯光所吸引聚集过来。
2.分布与栖息
大部分品种分布于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北部及东南亚地区等,栖息于低海拔或平地的水田、池塘、净水域、等等水生生物栖息地,但因水生环境污染而数量减少。
3.田鳖属(大田鳖属)
田鳖属(学名:Lethocerus)也称大田鳖属,俗称水鲎,属于半翅目负蝽科的一个属,属于水生昆虫。
(1)外部型态
身体区分成头胸部与腹部两个部分。
头胸部有一对特化呈镰刀状的前肢;腹部有两对足。
尾部末端有两根短呼吸管(可收缩)组成。
(2)栖息
栖息于低海拔或平地的水田、池塘、净水域、等等水生生物栖息地,但因水生环境污染而数量减少。
(3)分类
田鳖属昆虫通常有分为两类,一类是较为常见的种类例如:负子蝽,体型不大,最大约4公分左右,雄虫与雌虫交配后,雌虫会将卵块产于雄虫背上,皆由雄虫负责照顾背上的卵块直到孵化,而雌虫产完后会自行离开;而另一类则是较大型数量较少的品种,例如:大田鳖,体型最大可超出5公分,最大品种相当于世界最大甲虫的尺寸,有着“巨鱼杀手”(giant fish killers)的特名[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会攻击体型比自己大的生物,但这种大型种将不会把卵块产于雄虫背上,则是将卵块产于不会接触到水面的各种竿状水生植物上,并由雄虫担任守卫捍卫天敌,并在卵块上提供适当的水分防止其干燥直到孵化。
(4)田鳖
田鳖,半翅目,负子蝽科,又名田付(负)蝽,也就是大田鳖。是一类水生昆虫它和负子蝽、蝎蝽等极其容易混淆,大田鳖不负子,直接将卵产至水草的茎上,负子蝽为2厘米左右,大田鳖最大可长到12厘米,国内常见的个体为7至9厘米,较小的个体只有5厘米左右,它是中国广泛分布的昆虫。它头部小,身体扁阔,生活在水中,呼吸管在腹部的末端.以水中的小鱼小虫为食.性凶猛。当负子蝽或田鳖咬到猎物时,它们会快速向猎物体内注射一种可以溶解组织的酶,然后吸食液化后的组织。
①形态特征
田鳖虽然属负子蝽科,因雄性个体不负子而被称为负子蝽科的另类,也称大田鳖或田付(负)蝽,身体扁阔,椭圆形,通常灰褐色或黑色,喙短而强,腿粗壮,前足强壮,体长约为6-9cm。
此虫头较小,三角形。触角短,4节;喙5节;复眼突出,无单眼;前胸大。前翅革质,发达且较为坚韧,前足粗大且强壮,呈镰刀状,通常为横向摆放,同时也是与国产负子蝽的区别之一。后翅膜质,色淡黄。跗节短,有一钩爪。中后肢胫节及跗节具长毛,足端有2个长爪。田鳖的尾巴尖端,有较长而细的吸管,用以露出水面时进行呼吸。卵比较大,初孵幼虫可做鱼养殖饲料。
②生活习性
在底部铺以小沙石,鱼缸顶部用纱网覆盖;种植较粗大的水草;以小鱼、蝌蚪、红线虫、家蝇幼虫、黄粉虫幼虫喂养,一次不可投放太多,2-3天投放一次;冬季要加温;幼虫孵化后要移至别的浴缸内,否则会相互残杀;经常清理鱼缸。养殖5-6月之后,田鳖成熟,捕捞时在水草多的地方用网补,或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在夜间用灯光诱集,或用带饵的树枝来捕捉。
③分布范围
田鳖分布于中国南方、南、北美洲,以及东南亚一带,少量分布在中国北方。
(5)印田鳖蝽
印田鳖蝽(学名:Lethocerus indicus)或称印度大田鳖、田鳖、水鲎的水生昆虫,为负蝽科田鳖属下的一个种,是负蝽科家族中最大的水生昆虫,较桂花负蝽稍大一些,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以及中国东南部、韩国、琉球群岛与新几内亚。
①外部型态
印田鳖蝽大约平均有6.5与8厘米之间,体型越大的个体更是少见。
身体区分成头胸部与腹部两个部分。
头胸部有一对特化呈镰刀状的前肢;胸部有两对足。
尾部末端有两根短呼吸管(可收缩)组成。
②用途
本种昆虫在东南亚美食中具有食用性用途的物种。
4.桂花负蝽
桂花负蝽(学名:Kirkaldyia deyrollei),俗称水剪、水鲎,或称作狄氏大田鳖、日本大田鳖、田鳖、桂花蝉。本类昆虫为半翅目中最大的水生昆虫,它也有食用性的用途,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物种非常多样化,最大品种田鳖约4.7英寸(12cm),它们在大部分国家内非常普遍常见,但在一些国家内数量大幅减少,在日本的保护状况受到威胁,已列入“易危物种”(VU)。
(1)外部型态
身体区分成头部、胸部与腹部三个部分。
胸部有一对特化呈镰刀状的前肢;胸部有两对足。
尾部末端有两根短呼吸管(可收缩)组成。
(2)习性
成虫体长约5~8公分,体色接近暗褐色,为肉食性昆虫,性格凶猛,复眼发达,会利用特化的尖锐状镰刀前足捕捉猎物,其主食为青蛙、蝌蚪和鱼类,有时甚至会捕捉其他水生昆虫、乌龟、蛇等爬行纲、老鼠等小型哺乳类,水中体型比它大的动物都有可能成为它捕食的对象,在捕捉到猎物的同时,田鳖会迅速注入消化液腐蚀猎物内部并吸取的溶解后的体液,大田鳖的饮食偏好为蛙类和鱼类,前足上的勾爪亦可划伤、勾住猎物的皮肤,而中、后足为扁平状,为游泳足,而翅膀不常使用,不过飞行能力很强,因有趋光性,夜间会飞行到灯光明亮处。其天敌为鹭鸶等鸟类。
雌型个体较大、肥胖,达到6公分的雄性个体更是罕见。其最大个体产于南美洲,体长可达12公分以上。田鳖与红娘华有近亲关系,共同特征为手中具有特化的镰刀钳助于捕食猎物、同样为刺吸式口器进食。经常栖息于植被水域或稻田中水草较为茂密的静水区,并代表稻田的“环境指标生物”,可以用来测量水质的干净程度。当冬季到达时,田鳖会主要选择离水不远的陆地上草较茂密的地方、石头下过冬,少数会选择于水中生活缓慢的代谢并等待春天的到来。成虫一般在野外的寿命可达1年以上,不过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下也有达3年以上的例子,在繁殖季节时,通常田鳖于5、6月成熟,会大量出现,当雄虫找到适宜的对象后会拍动水波吸引雌虫的注意是否进行交配,交配后,雌虫产下多个卵形成块状产于离开水面的水草、树枝条上等等,产卵完后,雄虫将会担任守卫并保护卵块,并给予卵适当的水分,让卵助于孵化,经过几天的时间孵化后,会落入水中,开始展开生活,经过调查指出雄性个体的数量比例比雌性还高,是种成虫(雄性)皆有护卵行为的水生昆虫。不过有些野外尚未交配的雌虫会使用前足破坏雄虫正在保护的卵块,借此使雄虫无法保护前任雌虫的卵块而放弃护卵的职责,迫使雄虫会与新的雌虫交配让新的雌虫来繁殖下一代,并重新转移担任护卵的职责。
(3)危害与濒危
在早期,在各个国家田鳖数量很多,以鱼池、水生生物栖息地出没,生物都难逃一劫,遭到它们的猎食,已造成危害归为“害虫”,之后人们开始使用农药等等毒素侵害水源,也随着都市化,稻田、水域的消失,导致水质环境要求条件较高的它们死亡,但也不只有它们,包括其他的水生昆虫、生物也难逃,导致部分水生生物的危害至今。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