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发动时,整个战线正面长约700公里,分为东、西线两个战场。其中西线战场位于云南方向,由解放军昆明军区指挥,参战部队有第13军、第14军、第11军、云南省军区独立师和4个边防团,以及炮兵、高炮兵、工兵、装甲兵、通信兵、防化兵、汽车兵、铁道兵等配属部队,参战总兵力达到23万余人。
西线战场的主力部队是第13军。该军原属成都军区管辖,奉总部和军区命令南下,配属给昆明军区参加自卫反击作战。在历史上,第13军是二野麾下的主力部队之一,能征善战,千里长驱,从山西一直打到云南。建国后,该军长期卫戍边疆,还参加执行了援助培训越军的任务。像越军排名第一的主力步兵师308师,就是由第13军加以武装和训练出来的,308师的各级干部都在第13军受过训。因此,这次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对于第13军来说正是教训忘恩负义的徒弟,全体指战员士气旺盛,斗志昂扬。
根据昆明军区的作战计划,第13军负责红河西岸区域,首先强渡红河,扫清边境越军据点,尔后夺占谷柳、坝洒,并继续向谷珊、柑塘方向发展攻击。这一方向面对的是越军步兵345师和王牌主力步兵316A师,预计将是一场硬仗。和东线广州军区部队相比,第13军长期保卫边疆,参加过亚热带山地丛林的实战和练兵,有一定的适应性和作战经验,仗会好打一些。
出于首战必胜,料敌从严的考虑,昆明军区专门给第13军加强了力量,配属步兵2个师另2个团、地炮部队4个团、高炮部队3个团、装甲兵2个营另2个连、舟桥部队1个团,使参战总兵力达到了66000余人,以及其他配属保障力量5000余人,全军兵强马壮,蓄势待发。
值得指出的是,第13军的炮兵力量相当强大,下辖地炮部队9个团、高炮部队4个团,加上步兵团营属炮兵,共计拥有82毫米以上火炮1000门左右、37毫米以上高炮200余门,另有坦克、装甲车60余辆及其他各种车辆3900多辆。相比于红河西岸越军部署的炮兵1个团另2个营,加上步兵小炮不过200余门,我军占有6比1以上的强大炮火优势。
火力优势是有了,但如何发挥威力也是重要问题。第13军在军师两级组建了炮兵指挥所,并指定专门领导负责,统一指挥和协调所属炮兵作战。在通信联络上,建立了专项网络系统,以有线和无线方式相结合,并向前方派出大量炮兵观察所,以及时沟通前后方、上下级联系。根据战场地形、敌情和需要执行的任务,将全军地炮、高炮部队分别编组成11个炮兵群,沿战区17公里正面、14公里纵深进行分散和梯次相结合的部署,使火力能够覆盖8-24公里纵深内的敌人阵地。
在火力运用上采取分层设置、多种组合,如集散结合、大小结合、远近结合、直间结合的方法,分段打击前沿和纵深的敌人阵地工事、炮兵目标和集团目标,充分发挥我军炮火威力。为能够直接支援一线部队作战,还将部分直瞄火炮(如85毫米加农炮)尽力前推,“大炮上刺刀”跟着步兵进攻,加大火力打击效果。如进攻柑塘时,我军集中大小口径火炮500余门,一次25分钟炮火急袭就消耗炮弹6000余发,打得越军根本无法抵挡,只好弃甲奔逃。
战后抓住越军俘虏进行审问时,他们还心有余悸地感叹:“你们的炮兵太厉害了,打得我们躲都躲不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