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由中建二局华东公司承建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国家医学中心-青浦新城院区一期建设项目最后一台三轴搅拌桩机停止了转动,标志着项目桩基围护施工全部完成,为后续基坑开挖打下坚实基础。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国家医学中心-青浦新城院区一期建设项目位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青浦片区,总建筑面积17.13万平方米,是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进建设的国家“十四五”重大工程。作为全国首个获批的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上海市重大工程,项目涉及28个科室,专业集成多,大型医疗设备12种,诊疗科室全面、兼顾医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重要功能,具有建设需求多样、深化工作与施工紧密结合的特点,在综合性、复杂性等方面更具挑战。同时,项目工期仅为900天,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管理各专项分包的能力和方法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了增强病房综合楼的地基承载力,提高抗震性能,桩基施工中使用了上海市罕见的直径700毫米的C105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想要把端阻力如此之大的管桩压入持力层中,需要自重较大的静压力桩机提供足够大的压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国家医学中心-青浦新城院区一期工程生产经理邓志望告诉记者,“勘察报告显示,施工现场分布大面积藕塘、河道等明(暗)浜,浅部填土土质较松软,极容易因浅部承载力不能满足大自重静压力桩机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造成机械深陷泥潭,项目团队针对这一难点,组织召开专题技术会议,细化桩基工程施工方案,对应工程地质剖面图实地勘察,网格化区分明(暗)浜区域,桩基施工前将整个作业区进行场地平整,施工中动态挖除浜底淤泥,进行土方换填后压实处理,成功解决了设备下陷的技术难题。”
通过标准化施工和精细化管理,项目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确保了桩基施工安全、高效、有序完成,在围护施工阶段奋战了40个日夜,为工程建设高质量、高标准快速推进奠定重要基础。
综合性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在国内尚属首例,项目团队成立创新工作室,在高效建造、智慧建造和精益建造关键技术三个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创新工作室基于穿插施工技术思路,巧妙压缩建设周期,并建立降本增效管理体系,通过数字化模型技术的深度应用,建立全周期数字化模型、核医学病房食物及垃圾无接触传送机制,对物流和污物系统、医疗气体、医疗工艺流程等进行BIM精细化仿真分析,形成医疗专项数字化建造技术,最终实现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等各项管理目标。
据了解,按照“一次规划、一次设计、分期实施”的原则,国家医学中心-青浦新城院区一期工程规划建设600张床位的高水平综合医院,同步建设高质量临床诊疗中心、面向全国的公共卫生中心和国际交流合作中心等国家医学中心功能项目。中建二局华东公司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国家医学中心项目将继续科学组织,全力以赴,有序推进后续工程建设,力争在综合性国家医学中心建造管理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记者:魏阜龙(首席)、尹航
摄影:魏阜龙(首席)
编辑:胡小凡
责任编辑:沈伟群(名优)
终审:赵澜
转载请注明来自“绿色青浦”官方微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