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双怀,1961年出生,陕西铜川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双怀:《史念海佚稿》整理出版始末
——本文选自《史念海佚稿》前言
史念海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他在将近70年的学术生涯中,努力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史先生逝世后,我曾参与《史念海先生著述目录》的编制工作,搜集到先生专著文集21种,主编书刊8种,学术论文225篇,学术散文29篇,序跋书评79篇,未刊文稿18种。在纪念史先生一百周年诞辰的时候,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史念海全集》。全集煌煌七册,看上去相当壮观。编者称:“本书是史念海先生的全部书稿的汇编。”事实上,史先生的论著还不止这些。因为史先生在1994年曾亲口对我讲,他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二十年间写过不少文章,可惜有些文章在动荡中佚散,有些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从家中抄走。我想《史念海全集》中肯定没有包括这些内容。
史念海 著
王双怀 整理
2023年3月出版/188.00元
ISBN 978-7-203-12261-6
2001年秋天,我在《史学史研究》上发表《史念海教授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杰出贡献》一文,从十七个方面总结了史先生的学术成就,认为史先生“对中国历史地理学史进行了深入研究;发掘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社会功能;提出了文献记载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促进了沿革地理学的发展;树立了黄河流域环境变迁研究的丰碑;开辟了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新领域;揭示了人口稠密地区形成和演变的内在机制;奠定了历史军事地理研究的基础;提高了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层次;对历史民族地理进行了独到的研究;对历史上的交通问题进行了系统探索;对陕西历史地理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立了中国古都学;阐明了地方志的价值;丰富了历史地图学的内容;创办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定期刊物;培养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队伍。”这一结论是在通读史先生的学术论著、系统考察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得出的。当时未能看到史先生的佚稿,感到十分遗憾。
2015年3月下旬,我在陕西师大校园的一个废品车上意外看到一捆破旧的“废纸”,其外侧是油印的“中国历史地理”字样,我马上意识到这捆废纸可能是史念海先生的“历史地理”讲义。便以高价买回,放在工作间里。过了几天,我打开纸捆一看,发现《中国历史地理》讲义有多种版本。讲义下面是几叠用毛笔或钢笔书写的稿件。再往下看,是半页1960年的《光明日报》和几本历史教案,上面有“史念海自用”字样。我忽然想起史先生当年讲课时说到的情况,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捆“废纸”就是“文化大革命”中从史先生家中抄走的东西!自从被抄之后,史先生再也没有见过这些东西。经过近五十年的岁月,这些即将进入废品回收站的东西竟意外落到了我的手中!看着这些历经沧桑的稿件,我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和忧伤。不知道这是一种机缘巧合,还是冥冥之中有所安排。清明时节,陕西电视台制作“清明雨·思故人”节目,我以“缅怀恩师史念海”为题接受采访,首次展示了史先生的部分佚稿,并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史先生的家人。此后,每当我看到这些佚稿,都会想起在史先生身边求学的日子,都会再次感受到史先生的大家风范和人格魅力。我觉得整理这些佚稿是我的义务,也是我的责任。既然史先生的佚稿到了我的手里,我就应该将它整理出版,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
2016年6月,我在教书之余开始整理史先生佚稿。起初,我以为整理这些稿件是件比较容易的事,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这些稿件在五十多年的岁月中不知放在何处,经过多次搬迁和扰动,有的已经相当凌乱,很难拼接;有的页面受到污损,已不能窥其原貌。我用了差不多两个月时间,才将这些稿件理出头绪。在崔人杰、吕志学、孙志虎、张志杰、杜志鹏、王成龙诸先生和我的研究生卜天舒、周梓翔、尚宝珠、肖琰、刘琪、吴小龙、谢守华、杜阳阳等人的帮助下,用了一年多时间,将稿件录入电脑,并完成了核对史料等工作。史先生的长婿王景阳先生和学生刘景纯教授、介永强教授也积极参与了本书的校对。山西人民出版社也将此书列入重点项目。责任编辑张志杰、崔人杰为此书的编辑付出了大量心血。应当说,这本书得以出版,是集体努力的结果。
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这部著作,共收学术论文42篇,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史先生的学术佚稿。只有《秦汉时代关西人民的尚武精神》《豆瓣酱和牂牁江》《保卫大西北的外围的地理形势》《国难中地理教材的商榷》《现阶段西北游资之形成及其利用》及《敌寇套取法币之检讨》曾发表于《东方杂志》《西北资源》等刊物,《上古时代的交通、道路和都会》曾收入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第三卷。这7篇文章虽曾经发表,但或因年代久远,或因散见他书,亦未收入《史念海全集》,故一并编入书中。这些论文多写于1937年至1966年之间,或从宏观上论述中国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或从微观上探讨秦汉以来社会演进与环境变迁,或关注当时的国家安全和社会问题,往往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是史念海先生早年学术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我们只知道史先生在“文化大革命”前出版过三部专著,发表过45篇学术论文。现在,我们又知道他在“文化大革命”前还有数十篇未曾发表的学术论文。如果我们把这些论文与过去已经发表的论文和著作结合起来考察,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史念海先生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杰出贡献,也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历程。
通读本书,结合史先生的其他著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史念海先生即在陈垣先生和顾颉刚先生的引导下进入史学殿堂,开始了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面对日本侵华的危局,他著书立说,大声疾呼,表现出浓厚的家国情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他又从“有用于世”的角度出发,率先走出沿革地理学的范畴,努力开拓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新领域,与谭其骧、侯仁之二先生一起,开创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新局面,使历史地理学从“绝学”成为“显学”。因此,本书的学术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是史先生早年的作品,那时的学术规范与当今略有不同。特别是引文注释较为简略,没有出版社、出版年代及页码等信息。此外,《佚稿》中的某些篇章原系先生拟为某书所写讲义,有“第×章”或“第×节”字样。为使本书风格大体一致,我删去了此类文字,并对个别标题进行了修改。修改的部分亦在页下注出,敬请读者留意。由于稿件久经佚散,命运多舛,导致部分内容出现错乱。编者虽尽力复原,并谋求优化,但其中错误在所难免。请专家学者指出,以便将来更正。
谨以此书献给史念海先生!献给热爱中国历史地理的广大读者!
王双怀
2018年6月7日识于觅道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