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巴巴罗萨计划之前,希特勒及纳粹德国的军队是极为自信的,在他们的计划里,只需要两个月的时间,他们就可以彻底击败苏联,并逼迫其投降。而巴巴罗萨计划发动之后,德国军队的表现也不负众望,在短短的几十天时间内,就将苏联欧洲精华地区大部占据,德军更一度抵达莫斯科郊外。
巴巴罗萨计划
而战前拥有高达500万大军的苏联红军,经过战争初期的惨重伤亡之后,已经不足一半儿,仅基辅会战一场战役,苏联红军就损失了60万之多。一般情况而言,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遭遇了过半的伤亡和损失,仍保持建制就殊为不易,自然不会残存多少战斗力。
但是,令希特勒和纳粹军队意外的是,苏联的军队仿佛永远都打不完,前线战场上,苏联军队成建制的被德国军队消灭,然而后援的苏联军队仿佛无穷无尽,始终能及时补充。他们甚至犹有余力的发动了一次次反攻。这极大的出乎了德国的意料之外,也使得德国两个月内速战速决的愿望彻底破产。
斯大林
战场上,为什么遭遇惨重伤亡,一直趋于劣势的苏联军队却能越打越多呢?这其实与苏联的动员体系有极大的关系。虽然斯大林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拥有诸多弊端,但是在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动员体系上,确实拥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苏德战争爆发之时,苏联国内的人口约为1.8亿,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极限动员,以苏联的战争潜力,甚至能够集结2000多万人的兵力。倚仗现代化科学、有效、快速的动员体系,苏联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庞大的苏联红军
当苏德战争爆发之后,随着前线部队的严重伤亡,斯大林下达了全民动员的命令。当时,苏联每个月就可征兵超过50万,而这50万新兵经过简单的训练之后,就会被送入战场,补充遭遇了惨重伤亡或被消灭的军队。
事实上,纵观苏德战争,哪怕是战争后期的1943年和1944年,在纯粹的战斗力对比中,德国也很少落于下风。往往一场战役打下来,即使苏联军队取得胜利,其遭遇的伤亡也要大于德国军队。但是,苏联正是靠着强大的动员能力和超过德国两倍的人口潜力,生生用钢铁洪流和人海淹没了纳粹军队。
狂热的纳粹德国
强大的动员体系和后勤补给能力,也成为苏联最终取得卫国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其实也并不少。例如,秦末战争之中笑到最后的汉高祖刘邦。
刘邦在论功行赏之时,功劳第一的,不是“攻必克、战必胜”的“战神”韩信,也不是“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而是默默无闻、一直为汉军做后勤的萧何。可见在汉高祖刘邦的眼里,一直为汉朝牢牢的守住后方,并源源不断的为汉军补充人力、物力、财力的萧何,才是功劳最大的人。
苏德战争时的苏军也是如此,前线的将士浴血奋战,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固然贡献极大,但是,一个完整全面的战争动员体系,才是一个国家最终笑到最后的制胜法宝。强极一时、曾横扫整个欧洲的纳粹军队,与其说战败,还不如说败在综合国力和战争潜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